首页 理论教育 滴水寺,荆门古名胜棲岩下

滴水寺,荆门古名胜棲岩下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滴水寺,原称滴水岩或泌水岩,位于京山城东北郊张良山与抓谷寨山之间的滴水岩下,现在新修的滴水寺院移建于岩岭上。民间传说滴水寺始建于南北朝刘宋元嘉年间,或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笔者认为,滴水寺始创于宋代当是比较可靠的。刘才邵至京山滴水岩,当是任湖北提举学事管干文字之时。在明代,滴水岩时住僧人,时隐道士,无规律可寻。此时滴水崖系道士住持。明王应符《游滴水岩过天纳弟山庄不值》七律诗

滴水寺,荆门古名胜棲岩下

滴水寺,原称滴水岩或泌水岩,位于京山城东北郊张良山与抓谷寨山之间的滴水岩下,现在新修的滴水寺院移建于岩岭上。笔者2004年9月9日考察滴水寺。

滴水岩处,悬崖峭壁,溶洞密布,溪水前流,萝木冠巅,景色秀丽。民间传说滴水寺始建于南北朝刘宋元嘉年间,或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但这些传说都没有史料支撑,实不可信。

笔者认为,滴水寺始创于宋代当是比较可靠的。明《承天府志》卷十九载:“滴水岩,与京源并峙,岩在麓有石室,擅花木之胜。”清康熙十二年《京山县志》卷一载:“滴水岩,去县东北五里,其山与京源山并峙,而崖在其麓,划为石屋可容数榻,前临溪水,亦擅花竹之胜。旧有道人张憨居之。”清康熙四十五年《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一三六也有同样的记载:“滴水岩,去县东北五里,其山与京源并峙,而崖在其麓,划为石室可容数榻,前临溪水,亦擅花竹之胜。旧有道人张憨居之。”

道人张憨是何人也?查宋《舆地纪胜》卷四十九淮南西路黄州“景物下”载:“九螺山,在麻城县故县镇有张憨子,为九螺山逸人。”笔者记忆中,原来研读苏轼诗文的时候,有一篇关于张憨子的文章。经查宋《苏轼文集》卷七十二,很快找到了《张憨子》一文:“黄州故县张憨子,行止如狂人,见人辄骂云‘放火贼’。稍知书,见纸辄书郑谷《雪》诗。人使力作,终日不辞。时从人乞,予之钱,不受。冬夏一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觉有垢秽气。其实如此,至于土人所言,则有甚异者,盖不可知也。”

滴水寺

根据《苏轼年谱》卷十九中关于宋元丰三年(1080年)一月离京师赴黄州,下旬途中“至故县,见道者张先生(憨子)”的记载,又查《苏轼诗集》卷二十中的《张先生》七律诗:“熟视空堂竟不言,故应知我未天全。肯来传舍人皆说,能致先生子亦贤。脱屣不妨眠粪屋,流澌争看浴冰川。士廉岂识桃椎妙,妄意称量未必然。”又查苏辙《栾城集》卷九中的《次韵子瞻赠张憨子》七律诗:“得罪南来正坐言,道人开口意深全。天游本自有真乐,羿彀谁知定不贤。构火暾暾初吐日,飞流衮衮旋成川。此心此去如灰冷,肯更逢人问复燃。”特别是苏轼的《张先生》诗前有序云:“先生不知其名,黄州故县人。本姓卢,为张氏所养。阳狂垢污,寒暑不能侵。常独行市中,夜或不知其所止。往来者欲见之,多不能致。余诚使人召之,欣然而来。既至,立而不言。与之言,不应;使之坐,不可。但俯仰熟视传舍堂中,久之而去。夫孰非传舍者,是中竟何有乎?然余以有思维心,追蹑其意,盖未得也。”另据民国《麻城县志续编》卷十四载:“九螺山石刻:张憨自号九螺山逸人,因题诗镌石壁上。”可见,这位北宋的道人张憨,憨厚不爱财,还会书法,能书唐诗人郑谷的《雪中偶题》诗刻于山中石壁上。麻城距京山的路程并不太远,张憨道士居住过京山滴水岩的史料记载是可信的。

从已知的史料看,在宋代,亲自到滴水岩游历过的历史人物是刘才邵(1086—1157年)。他是跨北宋和南宋时期的人。字美中,自号檆溪居士,出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大观三年(1109年)上舍释褐,时年二十四,调赣、汝二州教授,湖北提举学事管干文字。宣和二年(1120年)中宏词科,迁司农寺丞。钦宗靖康元年(1123年)迁校书丞。高宗即位,乞养亲闲居十年。以御史中丞廖刚荐,为秘书丞,迁吏部员外郎。内侍右选事。绍兴十一年(1141年)迁军器监丞。十四年由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以忤秦桧,出知漳州,于城东开十四渠,溉田数千亩。二十五年桧卒,召拜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寻权吏部尚书。以疾请祠,卒年七十二。有《檆溪居士集》。刘才邵至京山滴水岩,当是任湖北提举学事管干文字之时。游后写了《题滴水岩》两首七言绝句:“泠泠清响荡岩中,正脉由来触处通。一滴也无真戏论,谁知白浪已翻空。”“曾酌曹溪一掬甘,笑他梁燕自呢喃。根尘却是圆通境,个里何妨舌本参。”第一首绝句集中写滴水之状态:清越的水滴之声在岩中回荡,真正的水脉穿流之处无阻而通畅。说一滴也没有那是玩笑之语,哪个知道汇成的溪流已白浪腾空。第二首绝句写滴水岩的佛境:曾饮过掬来的曹溪甘甜水,笑那只有小才的梁上燕只会自己叫叫而已。要使根尘达到不偏不障的圆通境界,其中的道理何妨不是念经参禅。“曹溪”:禅宗南宗的别号。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梁燕”:梁上之燕,比喻小才。“根尘”:佛家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合称根尘。“圆通”:圆,不偏不倚;通,不障碍。谓悟觉法性。“舌本”:舌头;舌根。从此诗内容可以明白地告诉我们,此时的滴水岩,不是道教仙境,而为佛教场所。

在明代,滴水岩时住僧人,时隐道士,无规律可寻。明曾任礼部右侍郎进礼部尚书的著名文人李维桢(1547—1626年)有一首《滴水岩》五律诗云:“相望东郊外,行行亦自遥。听泉初得路,堕石遂成桥。古寺留残照,荒丘见野烧。孤僧烹茗罢,新月在山椒。”“堕”:落下。“椒”:山顶。末句中写到“孤僧烹茶”,可见当时滴水岩系僧人住持。

明著名经学家京山人郝敬(1558—1639年),有五古诗《滴水岩赠道士章晦叔》:“佳士无山住,佳山无住人。幸哉此山水,乐尔有智仁。苦海茫无际,风波十二辰。交契满朝市,不如山水清。秋风拂石几,凉月照罗衾。水木霭幽寂,岩穴澹孤清。空林无结构,荒涂自古今。我本风尘客,杖策憩松筠。因君山识我,因山我识君。爱此人地好,共结烟霞盟。年年花开日,洞口来相寻。直待婚嫁毕,为君作比邻。”诗写得明白晓畅。作者希望章道士还俗婚嫁问题解决后好进山隐居而作邻舍。此时滴水崖系道士住持。清康熙十二年《京山县志》卷一载:“郝楚望过访扁其洞曰:‘佳士岩’,因题十韵。”“楚望”:郝敬之字。实地考察没见遗存郝敬所题“佳士岩”之摩崖。可能因石壁残毁而失。只能见到隶书题额“栖霞月”3字。说“题十韵”,其实郝敬之诗为“十二韵”。

栖霞洞

明代谭如纶也有一首《滴水岩寻章晦叔》五律诗专写章道士:“茅屋虽辟径,不与俗人通。馀食施山鸟,闲吟爱草虫。儿孙今日别,鸡犬异时同。余亦逃名者,相逢一夕中。”作者认为自己和章道士一样,也是一位隐居“逃名”者,相逢于夕阳之中。上述之章晦叔道士无考。(www.xing528.com)

明王应符《游滴水岩过天纳弟山庄不值》七律诗:“夕阳残照落烟墟,渐入辋川别业居。远岫云归昏未敛,小园春到绿全舒。城南山色排青嶂,岩下溪声遶碧渠。我欲携筇坐夜话,空将凤字题门闾。”全写别墅山景,不见佛道之影。“城南”二字,令人费解。

明杨鼎熙的《中秋游滴水岩夜雨》七律诗中,虽然没直接标有道士之名,但全诗呈现了鲜明的道教意境:“凭高御冷兴飘然,踏碎云根碧草烟。雾縠敛容闭玉阙,《霓裳》秘舞锁钧天。谁家虚白偏生室,何处空明可载船?且倒金罍醉夜雨,秋思无尽水无边。”“云根”:山石。“玉阙”:天帝神仙居住的宫阙。“钧天”:天帝居住的地方。“虚白偏生室”:虚,心也;室,身也;白,道也。此诗意谓:凭高处御冷使游兴飘飘然然,步踏山石见云烟笼罩碧草。如纱的薄雾显出沉凝之状封闭了道家仙境,《霓裳》的法曲犹伴神秘之舞紧锁了帝居之处。哪家的人清虚无欲,自然修炼道心,什么地方能使心灵洞澈透明好乘升天之船?暂且在夜雨中倾盏痛饮而醉,寂寞无边的秋晚思绪正如那流去的无尽溪水。作者杨鼎熙当是一位崇尚道学的居士,将诗写得这样细微逼真。

明王应箕《游泌水岩》五侓诗:“晴光澹未妍,树色露春鲜。客以山为主,鱼看水是天。黍炊香积饭,茶熟冷移泉。坐到情深处,松阴亦蔼然。”从“香积饭”可知此时的寺院为僧住持。

清代的滴水寺,与王氏家族有密切关系。寺里至今保存一块刻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的石碑,高0.33米,宽0.56米,厚0.12米,青石质。碑额横列阴刻大楷书“山主王氏重修碑记”8字;碑文记叙重修寺院的情况:“京邑城北泌水寺,昔者本吾祖似览树元大鹏公建修,于寺以勒碑记。于今兵荒年间,避贼匪烧乱,乃见朽矣。斯时人者好作商议,将本房人等捐纳补助,以传后世。因勒碑永垂不朽云尔。王学滨五两、学魁五两、学清四百、学治一两、学海一百五、盛林一两、福文一两、庆文三百、学祥八百、学贵五百、道玉五百、道云一千、道生七百、道成五百、道正六百、道值六百、宗永六百、宗祥一百五、道贵三百、道真一百、道柏一百、道村一百、传贤一百五、龙光一百。大清咸丰八年吉旦。”此篇碑文提供了三点讯息:一是滴水寺曾名泌水寺。二是其寺之山主系王氏家族。三是本寺“昔者”由王氏之祖“树元、大鹏公建修”。“昔者”当系嘉庆道光年间。

滴水寺在清代也系亦佛亦道之寺,同样无规律可寻。清光绪版《京山县志》卷二十二载:“滴水寺,在城东北五里,山石罅出泉,分流各道。寺有罗汉松一株,大可一围。由寺东行百步许,石磴数十级而下,仰视悬崖,高二十余丈,广三尺,通为一石,峭壁欲坠,萝木冠其巅,又白谷洞所不及。洞口有分书‘桂霞月’三字,疑蚀一字。洞外多嵌而凿空,石刻无一存者,岩西南有道人墓,椁石横题‘道人姚碧虚坐化处’。”道人姚碧虚无考。

清代也留存几首游历诗。王偶亶《滴水岩》,五古诗:“园景绝台榭,灵溪还鸿濛。惊湍上下激,仍与旧时同。谡谡松问奏,流入咽泉融。我来当九月,沿山飞乱红。因寂闲万象,但听林外舂。寅缘霁人目,幽清为我浓。何以赠秋山?添余一枝筇。”纯写山水之景,不见仙气和禅意

王学海《立秋日过泌水岩》七律诗:“方壶之室何阴幽?终日青冥草木稠。传道吴江才落叶,觉来此地正先秋。夕阳几处无啼鸟,山雨经年有细流。岩壑且随时序变,茫茫人事一搔头。”从“方壶”“传道”之句可知此时的泌水岩为道家场所,系道士居住。

笔者2004年考察时,发现滴水寺东侧山林中遗存本真老和尚墓,其墓碑文的上款系纪年月“皇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岁次癸巳清明月(农历三月)谷旦”16字;中部竖行阴刻大楷书:“圆寂上本下真佛缘老和尚法坐”1行13字;下款刻其徒孙名“徒弟信明,徒孙宏愿,重孙举法同立”1行14字。碑高0.9米,宽0.48米,厚0.16米,青石质。从而可知此时的滴水岩系佛教场所,僧人住持。

民国初年,滴水寺又有僧尼住持。笔者2004年考察时,发现滴水寺后山中有僧尼隆慧之墓,其墓碑文上款刻纪年“癸丑年乙卯月丙辰吉旦立”1行11字;中部刻墓主名“故显妣僧尼讳隆慧”1行8字;下款刻孝徒、孝孙名“孝徒能兴、能安、能贵,孝孙仁青、仁祥、仁福”1行16字。“癸丑年”:据考证,即民国二年(1913年)。“乙卯月丙辰”:农历二月二十九日(1913年4月5日)。

滴水寺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1991年由住持僧人和居士筹资开始重修滴水寺,2009年建成大雄宝殿,为圣莲法师住持。2015年修建了弥陀殿、放生池,改造了老母洞,拓宽硬化了寺院道路。购置了五株罗汉松和美国红豆杉。种植了桂花、玉兰、银杏等名贵树种。天王殿、讲经楼和钟鼓楼早已竣工。现寺院住持为果祥法师。如今滴水寺风景更加秀美,香火更加隆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