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史论|1912-1948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史论|1912-1948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着教育部又根据上述九大方针制定《各级教育设施之目标及施教之对象》和《关于整理及改善教育十七要点》。这些“纲领”“纲要”“要点”,就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教育政策。[36]1938年4月颁布《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即“九大方针”和“十七要点”。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史论|1912-1948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应付急剧变化的形势,于1937年8月27日颁布了《总动员时期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六条,1938年4月,通过并颁布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规定了九大方针、十七要点。接着教育部又根据上述九大方针制定《各级教育设施之目标及施教之对象》和《关于整理及改善教育十七要点》。这些“纲领”“纲要”“要点”,就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教育政策。

1937年8月27日颁布《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要求:“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及其他文化机关,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各级学校之训练,应力求切合国防需要,但课程之变更,仍须遵照部定范围。”[36]

1938年4月颁布《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即“九大方针”和“十七要点”。九大方针要求:“农村需要与工业需要并重;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贯;对于吾国文化固有精神所寄之文艺哲学,以科学方法加以整理发扬,以立民族之自信;对自然科学,依据需要要迎头赶上,以应国防与生产之急需;对于社会科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其原则整理,对于制度应谋创造,以求一切适合于国情。”[37]十七要点要求:“对先行学制大体应仍维持现状,惟遇拘泥模袭他国制度过于划一而不易施行者,应酌量变通,或予以弹性之规定,务使因事制宜,因材施教,而收实际效果。对于全国各地各级学校之迁移与设置,应有通盘计划,务与政治经济实施方针相呼应。每一学校之设立及每一科系之设置,均应规定其明确目标与研究对象。务求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庶几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之效可见。对于各级学校各科教材,应彻底加以整理,使之成为一贯之体系,而应抗战与建国之需要,尤其尽无编辑中小学公民、国文、史地等教科书及各地乡土教材,以坚定爱国爱乡之观念。对于各大学、各院科系,应从经济及需要之观点设法调整,使学校教学历求切实,不事铺张。”[38](www.xing528.com)

1938年4月《各级教育设施之目标及施教之对象》要求:“大学教育,应为研究高深学术、培养能治学、治事、治人、创业之通才与专才的教育。其学院设置,应以国家的需要为依据。研究院为创造发明、整理学术机关;纯粹学术与应用学术的创造发明,应顾及国家需要分别缓急先后。”[39]

这些文件犹如一颗颗“定心丸”,使社会各界明确了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坚定了发展教育的信念,使得各级各类教育在特殊的环境中,依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