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学习是否过度?哈佛教授杜维明探讨

西方学习是否过度?哈佛教授杜维明探讨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代表的一直是一个学习型的文明,懂得学习是很高明的境界。目前,我们所处的情形和五四时期很不一样,需要对西方有重新地反思和认识。但是,五四以来的学习精神还要继承,力度还要加大。中国的劳动力经过很好的训练,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不是一般的廉价劳动力。

西方学习是否过度?哈佛教授杜维明探讨

封闭的特殊主义比抽象的普适主义更糟糕——杜维明

张:文化的交流其实有很多动因,或者说,推动文化交流的团体和个人,心态各异。您和各种文化背景的学者都有交流,您觉得最可取的心态是什么?

杜: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没有认同和了解,对自己文化的体性有没有很好的把握,有没有开放的心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有没有以自己的判断为依据吸收或者排拒外来文化。这四个方面是相得益彰的,是体对体、用对用的问题,而不能像严复所批评的那样“牛蹄马用”。全盘西化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但我也不能同意把儒家文化当作君子文化,而把西方文化当作小人文化,这种说法对于儒家文化的健康发展并没有好处。建立自己文化的主体性,和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很不一样的。只有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以开放的心态才能建设自己的主体性。封闭的特殊主义比抽象的普适主义更糟糕。儒家代表的一直是一个学习型的文明,懂得学习是很高明的境界。

张:有的人觉得我们对于西方的学习已经过头了。

杜:我觉得还是刚刚开始,远远不够。今天,中国文化要真正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参考系还应该扩大,而不能仅仅以欧美为师,也需要学习其他地区如东亚、南亚、拉美以及大洋洲、非洲的经验。目前,我们所处的情形和五四时期很不一样,需要对西方有重新地反思和认识。但是,五四以来的学习精神还要继承,力度还要加大。

张:文化的交流和商业化的活动密不可分,东西方的互相认识都是从对方的器物开始的。现在美国的大小商场内,很多是中国制造的商品。但是,这些商品大部分是美国的牌子。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杜:现在世界经济秩序对于中国是很不公平的。中国的劳动力经过很好的训练,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不是一般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的韧性、勤劳、聪明,为美国提供大量的物美价廉的产品,美国人以很少的花费就可以享用最好的产品。美国发行大量的国债,不仅寅吃卯粮,而且靠别的国家买它的债权,这也是很不公平的。另外,美国的跨国公司榨取了大量的利润,富可敌国。而中国的企业对于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是很严重的。但美国现在的政策是很狭隘的,我不相信这种全面的为美国所主宰的世界秩序会维持很久。劳工如果实现全球流动,情况会有很大变化。(www.xing528.com)

张: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出国旅游很流行,但是,很多同胞都被指责为没有足够的公德,举止不够文明。同时,很多人出国以后发现“不过如此”,兴味索然。

杜:儒家提倡的很多价值观在实际中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文明,入乡随俗,礼让,谦虚,同情,为别人着想等等。这些本来是最基本的德行和修养,经过政治斗争和暴发户式的经济发展及其他的冲击,在一些人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良好的言行需要很好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积累。企业文化本身的诚信也成问题。我更担心未来的知识精英。有人做过调查,一些大学生只注重金钱、名利,非常市场化,而漠视正义、智慧、伦理。教育不能功利化,心态的改变是最大的挑战。犹太人对于各个领域的领袖的培养或许值得我们学习。

张:没有一种“求知”的精神,甚或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任何形式的交流或旅游都只能停留在浮面,这其实也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谢谢杜先生!

(原刊《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