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解放前夕:《乌鸦与麻雀》影片评析

上海解放前夕:《乌鸦与麻雀》影片评析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8年11月,北平已是兵临城下四郊激战的解放前夕。清华公司于7月转移上海。《乌鸦与麻雀》是上海解放前夕由党所领导的昆仑影片公司拍摄的一部优秀影片,充分暴露了上海国统区的黑暗、反动派的分崩离析、末日的来临,召唤人民与黑暗势力斗争,寄希望于黎明曙光的降临。这样的题材当然要遭到禁拍,而于上海解放后迅速续拍完成。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获得文化部一等奖的优秀影片。

上海解放前夕:《乌鸦与麻雀》影片评析

1945年8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持续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人民欣喜若狂。剧人纷纷复员,魏鹤龄也准备返回上海,认为经过国共的重庆谈判,中国将会有个新的局面,戏剧事业也会有个欣欣向荣的发展。焉知国民党根本没有和共产党合作的诚意,再次发动了内战。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也忙于在北方抢夺宣传阵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中电”,接管了日伪的“华北电影公司”,成立了“北平中电三厂”,一批属于“中电”编制的编、导、演员被分配去“三厂”,有沈浮、谢添、齐衡、韩涛、项爱如(殷子)、许兰等人,他也是其中之一。

当时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话剧运动处于低潮,除了大学院校有些业余的演出外,也仅有极少的几个临时组团的剧社,演些不痛不痒的剧目。如《重庆二十四小时》、《小人物狂想曲》、《女人、女人》等,也仅仅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大学生小市民的坎坷遭遇而已,对解放战争是起不了什么宣传作用的。魏鹤龄除了应邀去天津演过一次《雷雨》外,没参加过话剧的活动。直到东北面临解放时,由地下党员金山所主持的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抗拒迁往台湾的命令,把“东影”暂时转移到“三厂”,继续拍片,并邀请魏鹤龄在《哈尔滨之夜》一片中担任抗日联军侦察员一角,这才使他的银幕形象重新发出光彩。当时由于形势的需要,“国营”的“东影”一变而为私营的清华影片公司,魏鹤龄参加了清华影片公司。

1948年11月,北平已是兵临城下四郊激战的解放前夕。清华公司于7月转移上海。回到上海,魏鹤龄又处身于老战友们的热烈蓬勃的气氛之中。虽已年逾不惑,身心则一似青年,充满着朝气、信心。反动派疯狂镇压已是强弩之末的垂死挣扎,挽回不了蒋家王朝的命运了。他先后参加拍摄了《喜迎春》和《乌鸦麻雀》两片。(www.xing528.com)

《乌鸦与麻雀》是上海解放前夕由党所领导的昆仑影片公司拍摄的一部优秀影片,充分暴露了上海国统区的黑暗、反动派的分崩离析、末日的来临,召唤人民与黑暗势力斗争,寄希望于黎明曙光的降临。魏鹤龄扮演的报馆校对孔有文,是个受反动派迫害的人民形象,因儿子去了解放区,被抄家,同住的房客,都是备受迫害的穷苦百姓,大家团结互助,共渡难关,与反动派的代表人物——霸占房产的“专员”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这样的题材当然要遭到禁拍,而于上海解放后迅速续拍完成。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获得文化部一等奖的优秀影片。魏鹤龄也获得了一等奖的荣誉。当年与他合作战斗过的同志谁也忘不了他的创作过程,在纪念他逝世的回忆文章中,李天济同志(片中的侯专员)深情地写着:“……吴茵、赵丹、孙道临谈起戏来,演起自己的角色来,都是各有一套,滔滔不断。唯独老魏,很难听到他的声音,他对自己扮演的孔有文,几乎不讲话,只是倾听别人的分析,对导演的要求也总是点头而不加评论。记得拍那场我指使流氓打他、逼他搬家的戏,他照例一言不发,我悄悄问他怎么演?他也是惶惑地笑笑。等到一看样片,他那种被压抑如同熔岩一般的悲愤,完全把我征服了。”这就是他的表演风格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