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物纹样构成与石雕艺术研究:稳定美与秩序美

人物纹样构成与石雕艺术研究:稳定美与秩序美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物比例按照身份进行安排,错落有致,人与人之间通过飘带产生联系,纹样呈现出稳定美和秩序美。此外,人物脚踩的云纹拓展了纹样空间和观者的视野。石雕纹样人物分两组设置,共有帅、将、兵三种身份人物。纹样中人物、景物未产生透视变化,不受空间限制人物动态刻画细致,借助山石、云纹,将处于不同位置的人物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人物图案。两组人物构图呈三角形,纹样结构具有稳定感。

人物纹样构成与石雕艺术研究:稳定美与秩序美

南山寺中大量出现的以写实为主的人物纹样,其构成形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借鉴国画卷轴的样式进行人物形象的分布,呈水平式构图;第二种是借助景物、云纹等形象进行情节性人物故事的表现,呈立视体构图和组合式构图;第三种是根据诗词、小说场景等内容进行组合式构图表现;第四种以人物为中心,适合圆形和方形,形成适合式构图。

(一)水平式构图

水平式构图,纹样人物按照从左向右、从中间向两侧一字安排人物,呈现水平构图展开,观者视线会跟随构图安排浏览整个画面。图3-31(a)为望峰台上面积最大的栏板。作为人物题材的栏板,刻画最精致。整幅纹样采用对称式构图方法,人物之间的间隔基本相等。人物处于同一水平线。中间福星体型最大,位置最高,向左移动安排寿星和武将,向右移动安排福星和仙童。人物比例按照身份进行安排,错落有致,人与人之间通过飘带产生联系,纹样呈现出稳定美和秩序美。此外,人物脚踩的云纹拓展了纹样空间和观者的视野。下部云纹稀疏,上部云纹较密,疏密感不同,给人一种上升之感,使纹样中的三星、武将及仙童仙气十足。纹样主体人物形象突出,主题鲜明。图3-32(a)描述内容为穆桂英挂帅。石雕位于望峰台北端,构图属于相对对称。从人物比例上来看,穆桂英最高。石雕纹样人物分两组设置,共有帅、将、兵三种身份人物。穆桂英身穿戎甲,左手握剑向上举起,右手握剑指向左下方,头向右侧微微倾斜,给人一种临危不惧、沉着冷静质感。文官模样的帅,眼睛凝视前方,表情泰然自若、气定神闲、运筹帷幄,左手叉腰,右手握令旗。武将手握枪、鞭、剑、短刀、斧各种长短兵器,已经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大帅右侧的传令兵左手叉腰,右手紧握令箭,准备随时传达命令。六位不同身份的人物安排在一条水平线上,人物之间无重叠、高低错落,形象动作、衣饰各不相同,凸显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性别特征和身份特征。人物上方一字排列饰以祥云。整体纹饰通过人物的动作使人物之间产生呼应,画面结构稳定严谨。图3-33(a)为琴棋书画四长者。纹样中四长者骑在马上,表现出心无旁骛、心平气和、不疾不徐、平易恬淡的状态。书童则分别牵马、紧随长者后面、抱画和挑书。每组纹样中人物分两组安排,人物相对而行,中间利用树作为画面的连接点,人物周围雕饰云纹。琴棋书画是古代四大传统艺术形式,它们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重要元素。这些技艺可以陶冶情操,使人高雅、富有情趣。图3-34(a)表现的是一幅战斗的场面,画面以中间的桌子为分割点,左右分别安排两组人物,纹样中十位人物身穿战甲。他们或手握兵器、令旗和帅旗,或手握战甲,做出巡视状态。最中间处于交战的将领是纹样的视觉中心点,雕刻者重点刻画人物动作,让观者深刻感受到战斗场面的激烈。整幅纹样人物形象鲜活,动作特征刻画准确。

图3-31 图 三星高照纹样及其人物分布结构图

图3-32 穆桂英挂帅纹样及其人物分布结构图

图3-33 琴棋书画四长者纹样及其人物分布结构图

图3-34 石桥残件戏曲人物纹样及其结构分布图

(二)立视体构图

立视体是把九宫格向上、向左或向右立起,就像一个立体的鸽子笼一样,然后在地盘上按位置、布局把形象一个个安放进去。[10]在这样装饰构图中,不注重画面深度的表现而注重画面的分割、位置布局、面积比例,注重画面理想的装饰效果。南山寺中建筑装饰石雕立视体构图主要是在限定的空间内,把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与景物刻在一幅纹样之中,一般符合人们视觉观看的移动规律。首先,立视体构图适合外形为长方形;其次,立视体构图人物的布局安排,主要借助建筑、楼梯台阶、树、山坡、山石以及祥云等形象,对画面人物所处空间进行分割和连接,使画面丰富复杂的内容可以表现得有条不紧,同时也可以使画面中表达的故事层次清晰。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突出视觉中心及人物形象,也可以使画面语言具有立体感。

图3-35中表现了八仙中的吕洞宾、钟离权、铁拐李、曹国舅四人形象。吕洞宾身背宝剑坐于仙石上、钟离权手握宝扇站于仙石上、铁拐李拄铁拐站立、曹国舅手持玉板站立,人物周围雕饰祥云,画面浑然一体。纹样中人物、景物未产生透视变化,不受空间限制人物动态刻画细致,借助山石、云纹,将处于不同位置的人物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人物图案。图3-36雕饰《西游记》故事情节。人物分为两组,上方为托塔李天王、孙悟空,下方人物正在战斗。纹样借助祥云将画面组织为一体,通过上方人物头倾斜的角度,引导参观者从上往下观看故事情节,打斗场景刻画惟妙惟肖。图3-37中人物分为两组,利用帷幔、山石、台阶进行画面组合。两组人物构图呈三角形,纹样结构具有稳定感。雕刻者通过人物衣饰细节(帽子、衣服布料花纹)表现人物的年龄、性别和身份差异。纹样中对人物服饰衣纹结构刻画细致,人物活灵活现。图3-38刻画的民间传说故事——吹箫引凤。纹样中凤鸟位于上方,占据1/2画面。人物位于下方,箫史教弄玉吹箫,引来了凤凰。纹样中凤鸟双脚直立,把头弯到腿间,造型十分夸张,富有烂漫主义色彩。图3-39(a)为三摩地门劵上的人物雕饰。这组雕饰以寿星为画面中心,共刻画13组人物,表现27位人物形象。纹样人物表情、衣饰纹样、服饰衣纹刻画细腻,人物动作刻画精彩。整组人物利用手中的法器以及云纹连接画面不同形象,将寿星、八仙和仙童有机组织在特定空间中。

图3-35 八仙形象纹样

图3-36 《西游记》场景纹样

图3-37 人物纹样(www.xing528.com)

图3-38 吹箫引凤纹样

图3-39 三摩地门券上的人物雕饰及其人物分组结构图

(三)组合式构图

组合式构图具有烂漫主义气质,表现形象依据主题的需要,不受现实生活的制约,将体现主题的多种形象组合在一起。在图案组织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结构、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不受表现对象的特定位置和环境的束缚,重点关注形象组织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的应用。图3-40描写的是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场面。画面上方的松树由多个一簇簇圆形松针松果组成,松树下面是一位拄着拐杖的长须老者,一位是左手提篮、右手指路的书童。整个画面叙述性较强,疏密安排有序,和谐、完整。图3-41中表现坐在山石上吹笛、静听、弹琴、弄箫的四位仙女形象,她们衣饰飘飘,神情自若。整幅图案利用左边松树、右边桃树向中间生长的姿态,与山石配合形成人物表演的空间,画面中间利用松树将独立的两幅画面联系在一起,使画面构图连贯、自然流畅。此外,组合式构图可以是多幅独立完整图案,按照装饰空间与位置有节奏的布置。这些图案虽然内容独立,但是组织结构具有联系。图3-42为栏板地栿上装饰的八仙形象。每组雕饰上有两个人物,人物之间利用桃树、垂柳进行相隔。纹样中人物占据面积较大,选取八仙的典型动作和法器组合塑造八位神仙不同的动作与神态,将人们想象中的八仙形象鲜活地刻画在栏板上,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图3-40 松下问童纹样

图3-41 吹弹乐器的仙女纹样

图3-42 八仙形象纹样

(四)适合式构图

适合式构图是指表现形象要与适合的外轮廓高度契合,布局匀称,表现流畅。南山寺人物适合式构图以人物为主体,为适应圆形和方形设计添加其他物象,使纹样饱满,结构严谨。图3-43中主体形象为眉开眼笑的寿星。寿星上面雕饰松树,左边雕饰梅花鹿,右边雕饰仙鹤,内圆雕刻云纹,四角饰以飘带缠绕的琴、棋、书、画形象。寿星纹饰适合方形,纹饰形象穿插自然,内部结构与外形巧妙结合,高浮雕与局部透雕充分表现人物与周围起伏变化的关系。纹样雕饰巧妙利用空间叠错结构,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3-44中采用高浮雕雕饰福禄寿三星。福星位于画面中间,左边寿星,右边福星。福禄寿三星脚踩祥云,他们神态各异,福星庄重、禄星矜持,寿星欣喜。三星采用高浮雕,隅饰以浅浮雕如意纹。纹饰将高浮雕和浅浮雕技法有机结合,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南山寺中石雕人物图案中的组合构图,人物为主体,辅以建筑、台阶、树木、云、石等形象,将画面连为一体。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占画面主体面积,重点交代人物之间的主从关系、空间位置关系。他们或立或坐,或静立或转身,或低头或仰望,动作和神态各异。独体形象和组合形象形成具有叙事性的装饰图案,装饰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近,体现出通俗化、平民化的特质,富有生活气息。画面构成多样化,视觉效果或有宁静美或有韵律美或有节奏美。瑞士学者沃尔夫林在《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通过比较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17世纪巴洛克绘画、雕塑、建筑在形式上的区别,提出“线描与图绘、平面与纵深、封闭形式与开放形式、多样性与同一性、清晰与朦胧”五对概念。虽然这组比较概念主要针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意大利和北欧的巴洛克绘画的研究,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组概念对艺术形式分析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参照价值。巫鸿在《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写道:“他(沃尔夫林)将这五对概念称作是‘艺术表现的普遍形式’,意思是每对概念中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化不限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而是发生在任何美术史演进中的必要过程。”[11]在南山寺的建筑石雕装饰图像形式中,同样可以捕捉沃尔夫林提出的五对概念。从雕刻的工艺难度与精湛程度来看,可以看见五台山区域内石作工匠的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是五台山近代建筑装饰石雕中的精品。南山寺中装饰人物既有历史的人物,又有虚拟人物,设计者将不同身份的人物表现在同一景观空间中,体现出其创作观念中有意识淡化宗教、权贵思想,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物赋予世俗情感,并与凡夫俗子同在一个舞台空间。这恰恰体现了佛教装饰中世俗化、天真烂漫的可贵品格,是佛教寺庙美的体现。佛教人物的世俗化,恰好关照了当时百姓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拉近现实世界与佛家圣境的心理距离。南山寺中一幅幅石雕叙述的故事图像,正好与百姓内心对现实社会、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相吻合。雕饰人物形象在悲与喜的精神状态、神与人的身份之间游离,在观者心中形成亦真亦假的图景。

图3-43 寿星纹样

图3-44 福禄寿三星纹样

南山寺石雕装饰图像只是中国佛教建筑装饰中的一帧,在神性色彩淡化后,寺庙装饰色彩最终走向世俗化的格局。图像中浸润的民俗文化形成的视觉景象,体现出佛教对国家命运、对民众、官员和僧众的未来生活的祝福与祈祷。设计者在佛寺建筑装饰活动中,以多种图像和雕饰手法,体现出民众及信徒对佛家圣境的向往和对佛陀的敬畏,也为民众寻找精神补偿提供了特定的场所。这些雕饰图像为研究者了解清末民初民众对佛教的复杂心理从视觉上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