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创新方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创新方案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托,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而课程则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课程体系大体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即模仿压缩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科体系,多元整合、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体系三次大变革阶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创新方案

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托,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而课程则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高职院校是通过课程来开展人才培养、服务学生的,课程是高职学生能力建构和素质提升的基础和依托,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养主要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离开课程建设,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课程体系大体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即模仿压缩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科体系,多元整合、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体系三次大变革阶段。

1.第一次变革发生在2000年前后,大致属于以学科中心理念为导向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

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采用本科压缩饼干式的学科系统模式,以专业知识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通常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即“三段式”课程结构。经过第一次变革,基础课缩减课时,并进行同类课程的适度整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的不同程度的“两张皮”现象,职业性特征不突出,高职不“职”成为高职教育的通病。

2.第二次变革发生在2000—2006年前后,属于多元整合、能力导向的课程编排与设置模式(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借鉴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competency based e ducation,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国际劳工组织MES(modules employable skin,模块式技能培训)和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技术与延续教育)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西方模式面向职业和岗位,以职业分析为起点,以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注重校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200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拉开了校企合作、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改革的序幕。该意见提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各高职高专院校以此为指导,大力借鉴西方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多元整合,以能力训练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经过第二次变革,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逐渐凸显,职业特征逐渐显现,但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的短板,高职不“高”广为诟病。

3.第三次变革大约发生在2006年以来,属于“工作过程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与设置模式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大多数高职院校领导者开始意识到高等教育旨在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素质高、技能强、能就业、有后劲的应用性人才。2004年教育部与原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了“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源自德国。20世纪90年代,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在所长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的带领下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作,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主张强化技能训练,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主张建立案例性课程,关注教学与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推广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等八大举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在《关于2007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68号)中指出:“基础课要针对高职高专特点,注重与后期专业课内容衔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和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在高职不“高”、高职不“职”的思考与争论中,高职界逐渐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体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既要培养高技能“职业人”,也要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既要满足高职学生“下得去、留得住、上得来”的个人发展需要,也要满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求。

经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发展的三次历史性变革,在高职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在吸收中西方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高职教育逐渐形成了扎根中国大地、适应中国国情、凸显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眼光的课程开发与设置理念和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二是办学体制以政府宏观指导、职业院校为主、企业积极参与为辅,凸显合作育人。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四是坚持行动导向和能力本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发教学模式和开展教学设计。五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实施,随着优质院校和“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的落地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化发展,建设更有学业挑战度、更有难度、更有深度的“金课”理念的实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及课型将出现新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