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新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新论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经历了从“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品德课”,再到“高校两课”,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变过程;在基本建设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由不成熟、不规范到比较成熟、规范,再到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又到在创新中发展的演变过程,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新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经历了从“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品德课”,再到“高校两课”,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变过程;在基本建设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由不成熟、不规范到比较成熟、规范,再到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又到在创新中发展的演变过程,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课程设置。

1.初步探索时期(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新民主主义建设的需要,国家在老解放区教育的基础上,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创建了新中国的思想政治课。1951年9月10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各高等学校1951年度上学期进行“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等课程教学工作的指示》规定:“为了纠正政治课与业务课对立的错误认识和‘只有政治课才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目’的不正确看法,‘政治课’一名称应予取消,‘社会发展史’一课目应增授‘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部分,改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及‘政治经济学’同为独立的科目。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历史”及“中国革命历史”的教学目的和重点的通知,决定自1953年起,将高等学校一年级开设的“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历史”,以历史的实际来说明毛泽东思想。经过3年的试用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更好地与专业结合,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试行方案)》,对各系科政治课课程开设的门数和学时、顺序、讲授讨论的学时比例进行修订,正式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定为四门即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至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并具有了相对统一的教学时间安排和课堂学时要求。这是一个创建、摸索和学习的过程。

2.曲折前进时期(1956—1976年)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方针,并且指出“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要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规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各年级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学习时间暂定为一学年。课程期间,原应开的四门政治课一律停开,全体学生和研究生必须无例外地参加学习。高校政治理论课实际处于停滞状态,转变成以进行反右派斗争为中心的政治化教育。1959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1958年以来的“左”倾错误思想,此时,高校教学秩序得以整顿,政治理论课也暂时稳定下来,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1961—1962学年度上学期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安排的几点意见》。鉴于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的部分教材尚不能出版的情况,中央采取了一些过渡办法。如,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用中央宣传部或中央局宣传部编写的教材;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在教材未出版前可先选读毛泽东、刘少奇同志的有关著作;文科各系的政治学,在教材未出版前,最好暂缓开设;等等。1964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高等教育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联合制定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改进课程和教材,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同国内国际的阶级斗争保持密切联系。1966年至1976年,中国的高等教育遭到极大的破坏,各地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1966至1970年,高校完全停课并停止了招生。1970年6月,中共中央批示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高等学校开始复课。复课后,遵照毛主席“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高等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军、学农,要批判资产阶级”的教导。此时,高等学校的学习内容总的说来就是要紧密结合三大革命运动实践,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和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设置以毛主席著作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文理工各科都要参加生产劳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严重偏离了本来的教育目标和体系。

3.恢复发展时期(1977—1984年)

1977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一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全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政治理论课又回到了60年代初的课程设置。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一般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四门课,主要系统讲解马列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并选读必要的经典著作。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伴随着党的指导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工作重心的转移、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拨乱反正的全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高度重视。1980年7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进一步要求在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课程。文科专业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也可试开科学社会主义课程。两年制专科开设一至二门马列主义课,三年制专科开设二至三门马列主义课。198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并制定颁布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试用本)》,这两个文件十分明确地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有关人生、理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从此,思想品德课在教材建设上走向规范,在称谓上走向统一,在课时安排上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机构上成立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不称德育教研室),在教师编制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基本的政策依据。自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组成的“两课”课程体系基本上形成,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始走向正规化。(www.xing528.com)

4.提升发展时期(1984—2004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进入了一个调整、改革和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先后形成了“85”和“98”两个课程方案。1985年8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改革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时事教育,并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等。这就是80年代中期我们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即“85”方案。1986年7月,中宣部、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准备了条件。同年9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途径上又增设了一门新课“法律基础”。1987年3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中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通知》,“85”方案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以“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为教学内容的思想品德课课程体系逐渐形成,与马列主义理论课共同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1995年10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两课’课程体系”。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后,把邓小平理论编成教材、进入课堂成为“两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迫切任务。1998年6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该方案将本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品德课调整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对高校特别是“两课”教育教学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3年2月,为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对“两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作了新的全面修订,将“邓小平理论”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为“两课”建设提供了新的基本规范和依据,推动高校思想品德课建设在深化改革中提升发展。

5.创新发展时期(2005—2020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加快,大学生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性地开展。因此,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该意见不再以“两课”的通俗称谓来表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而是首次使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称谓,并就加强和改进课程建设提出了原则性意见。为贯彻该意见精神,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2月7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要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并就课程设置(本科)做出了新的方案: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为落实课程新方案,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3月9日又联合下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首先,该方案对每一门必修课的学分和基本内容作了原则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规定为3学分,基本教学内容为: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该方案对课程设置实施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在时间安排上也作了原则规定;再次,该方案对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等问题都提出了创新性建设的要求。中宣部、教育部的(5号和9号)这两份文件,标志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2008年8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5”方案保留了“98”方案的优点,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突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中心的教育主题。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总体要求和建设意见,并强调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提出要以教材为教学的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强调高校要严格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根据学校培养人才层次、落实课程和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不准挪用或减少课时,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18年4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本专科、硕士、博士各阶段的课程设置、学分、开课顺序等提出要求。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5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3学分、“形势与政策”课2学分。专科生“概论”课4学分、“基础”课3学分、“形势与政策”课1学分。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2学分,同时须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中选择1门作为选修课程,占1学分。博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2学分,同时可开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课(列入学校博士生公共选修课)。鼓励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既可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获得相应学分,也可通过提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的实践成果申请获得相应学分。网络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手段,不得挤占课堂教学时数。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对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博士阶段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硕士阶段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本科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专科阶段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聚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理解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课程建设和改革与时俱进。在对大学生坚持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宗旨,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立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