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君子形象:论语中的塑造与荀子的发展

君子形象:论语中的塑造与荀子的发展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语》中,对君子的形象塑造已经颇为全面。“君子不器”表明君子不受制于器物条件,而仍然能立志求道的笃定。乡愿的表现与君子所为在表面上合乎一致,甚至因为其德行而赢得对其德性的赞誉。经过荀子的“君子之学”,成为君子更加着实,而且有其充分的后天“化性起伪”的方式。经过荀子的发展,君子的后期教化受到了重视。至于荀子则以君子之志为核心,以在社会环境中发扬己志来预防只求于心的内己化。

君子形象:论语中的塑造与荀子的发展

论语》中,对君子的形象塑造已经颇为全面。君子不仅仅有外在表现特征“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9],而且有其所戒的地方:“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0]君子之道在品质上表现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1]三方面,至于君子之所为则有四方面表现:“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12]而与君子相反的则是小人,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以德为怀,但是后者则从自己是否得利出发。[13]所以,总体看,君子表现出的是个人对于自己德性的塑造,这种德性能够外显出与小人不同的做法和气度。此外,孔子还将这种德性塑造如何影响到人的内心也加以描述。君子对学习、朋友、他人的误解能做到内心的恬然平和,内心坦荡,[14]表明德之修养对于人内在的影响。君子整体的境界也由德性修养而获得提升。“君子不器”表明君子不受制于器物条件,而仍然能立志求道的笃定。

至于孟子时期,则进一步发展了君子内心特点,即君子能够与人不同的特点在于君子“存心”。也进一步发展了孔子“求诸己”的自求德性观点,认为君子“必自反也”[15]。那么,为什么孟子要强调仁义礼智等德性根植于心?这是源于孟子对当时乡愿出现的批判,认为乡愿是“德之贼”。乡愿的表现与君子所为在表面上合乎一致,甚至因为其德行而赢得对其德性的赞誉。但是,乡愿其实是“伪饰”的君子,其内心是“自以为是”且自私自利的,良好的道德评价不过是乡愿之人获得自己利益的工具。在乡愿之人的行动下,德性被戕害为浮于表面的东西。因此,孟子极其强调君子的德性在于“存心”,只有根植于心地去成就自己的德行,才能一直坚持着对人的爱与敬。根植于心的德性不仅仅是在强调动机,更重要的是强调君子之德在于长期的浸润和熏陶。在后者的意义上,孟子发展出君子的五教:“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16]孔子的君子五教强调了务本成德,也强调博学如答问的学习方式。相比之下,孟子则强调了更为本己的方面:第一个“如时雨化之者”,正是强调德性长期的教化。还有“达财者”,是体现对于个人才能的培养,这也需要长期的训练。还有“私淑艾者”,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更能切中对于个体的了解和引导方式。总之,孟子存于心的君子之道强调了德性的个体差异性和长期的熏陶,而不能将德性停留在普遍的规范和评价之中。

至于荀子,其实也关注到君子应是从内而外的显扬。[17]但是荀子的出发点在于君子应当足够博大宽容[18],君子之学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在荀子的学说中,非常强大君子长期而广博地学习,如学习礼与乐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但这种广博的学不是为了求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君子之内在德性,“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9]。而且,君子之学能够坚持学习下去的动力在于自身之志,君子无论处于何种不利情况下,都不应减少其志,而须保持“志广”[20],才能够宽厚待人,才是真正地在“隆仁”。在荀子这里,持志体道的特性使得君子与圣人区分,如果君子是以“笃志”而著称,那么圣人则以“齐明”为特质。[21]后者是天然而自明,但是君子则需要长期地锻炼和积累才能体认天道。经过荀子的“君子之学”,成为君子更加着实,而且有其充分的后天“化性起伪”的方式。经过荀子的发展,君子的后期教化受到了重视。(www.xing528.com)

孔孟荀对君子的发展都在于如何启发人的主体力量,孔子的君子以能坦荡待人接物的应对能力而著称,孟子的君子以心中之至诚笃定而彰显,荀子的君子则以笃志积累之学而渐进。三者都反映出儒家君子在于自己所为、以自己完整的德性修养去承担道。

其中,孔孟荀对君子的内部反思推进着君子内涵的丰富。孔子对于君子的反思首先将对君子的希冀从对功效的关注拉回到对自我的修为行动的关注。孟子对君子的反思则应对了君子的乡愿问题,把君子由如何行拉入到对内心的持存和长期熏陶。至于荀子则以君子之志为核心,以在社会环境中发扬己志来预防只求于心的内己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