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中君子形象探析

《论语》中君子形象探析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君子”人格的实践性在于“君子”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论语》中被称许为“君子”的人有数位。《论语》中被称许为“君子”的人是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早的真实历史人物,这与儒家所塑造的尧、舜等远古传说时代的“圣人”形象大异其趣。《论语》中被称许为“君子”的人首推孔子。孔子以儒家道德伦理为标准评价“君子”,以确立世俗道德的典范。有理想,有底线,有弹性是儒家“君子”人格具有实践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论语》中君子形象探析

儒家君子”人格的实践性在于“君子”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论语》中被称许为“君子”的人有数位。这一方面说明“君子”人格不是镜花水月,而是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君子”人数之少证明“君子”标准之高,必须通过精进修身才能达到“君子”境界。而且,一些被称许为“君子”的人是在不同的方面具有“君子”的某些德行和特征,并非全德之人,这恰好反映了儒家“君子”人格的真实性、世俗性与实践性。

《论语》中被称许为“君子”的人是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早的真实历史人物,这与儒家所塑造的尧、舜等远古传说时代的“圣人”形象大异其趣。这表明儒家塑造“君子”人格的初衷就是发现身边的典范,孔子和儒家力图发掘和塑造现实中秉承儒家道德理想的代表,以民众效法的榜样,现实中的“君子”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实践基础。

《论语》中被称许为“君子”的人首推孔子。“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3]仪地的边防官请求拜会孔子,其理由是当“君子”来到仪地时,他都会拜见。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在这个仪地的边防官看来,他理念中的“君子”是存在的,并且拜会了一些他所认为是“君子”的人;其二,他想拜访的是“君子”,而现在他想让人引见拜会的是孔子,所以在他看来,孔子就是他心目中的“君子”。实际上,是委婉地称许孔子为“君子”。当他见过孔子后,对孔子评价甚高。仪封人认为在当时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困境中,“天”赋予孔子信心和使命去传播道德与理想,以实现儒家济世仁民的终极目标。虽然仪封人含蓄地赞许孔子为“君子”,但孔子谦逊地表示自己并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孔子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14]孔子把“君子”作为很高的理想人格追求,并不认为轻易就可达到“君子”的境界。

孔子认为春秋时期存在一个“君子”群体,他们互相学习效法,是那个时代的精英阶层。《论语》记载:“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15]孔子评价弟子宓不齐为“君子”,强调正是因为鲁国有“君子”,子贱才会有学习效法的对象,并通过修身自己也达到“君子”的境界。这说明孔子认可当时鲁国有“君子”群体的存在。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16]皇《疏》:“言人有德者,此人非孤,然而必有善邻里故也。鲁无君子者,子贱斯焉取斯乎?”[17]孔子强调共同的理想志向是君子相互交往的吸引力,“君子”之间是相互欣赏、相互吸引、相互学习的。子贱追求德行,自然有同样追求德行和理想的“君子”可以交流、效法。(www.xing528.com)

孔子以儒家道德伦理为标准评价“君子”,以确立世俗道德的典范。孔子称许南宫适为君子,“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8]儒家德行是“君子”评判的标准,追求崇尚德性的人才是“君子”。孔子称许南宫适的原因在于,南宫适否定统治者以暴力为获取政权、统治民众的路径,而肯定以儒家德行为本,领导者做人民的表率,以德化民,来实现天下大治。尚德不尚力,尚义不尚乱。《荀子》云:“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也。”[19]对违背儒家道德理想、危害社会、残害民众的暴力和叛乱行为,孔子是批评否定的。“子不语怪,力,乱,神。”[20]南宫适批评暴力和叛乱,这与孔子思想相合,所以孔子所称许的“君子”是赞同儒家道德理想的人。

另一方面,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之中,即使不追求儒家的道德理想,但却能坚持自我,坚守底线,不与世浮沉、同流合污,能保全自己的生命,洁身自好,这样的人孔子也赞许为“君子”。孔子称许蘧伯玉为君子:“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21]孔子是理想的,同时也是现实的。孔子和儒家一直强调积极入世,以实现济世仁民的理想,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大同社会。但孔子一生遇到的更多是阻碍,于春秋乱世终其一生未能实现儒家理想,所以孔子更强调的是作为“君子”,在乱世中要坚守自己的底线,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22]孔子称赞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23]又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24]都是对能追求理想又能坚守信仰的肯定。这既是识时务的变通,也是实事求是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坚守了道德的底线,保留了儒家理想的火种。有理想,有底线,有弹性是儒家“君子”人格具有实践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同时,这一“君子”人格对形成孟子所推崇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5]的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有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