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类型电影中他者的形象塑造与文化特征

中国类型电影中他者的形象塑造与文化特征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目前为止,一些人坚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在魔幻电影中,这种思想体现在“神”“仙”“佛”“妖”“魔”“怪”等角色上,这些角色本应为人所敬畏,但在人类的社会图景中却始终被描绘成“他者”的形象。至于“佛”的角色,基本上出现在以《西游记》为主题的各类电影中。“魔”与人类之间的纠缠更为复杂。至于“怪”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基本都是与“妖”“魔”混淆不清的,在此不做单独讨论。

中国类型电影中他者的形象塑造与文化特征

大陆魔幻电影中的超现实的非人类角色要么与人类同源,要么与人类纠缠不清。而且,即使作为电影的主角,他们也总是与核心分离。其实电影的真正核心永远是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应该从中国文化入手。

中国自古以来就处于地理位置相对孤立的状态,只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威胁,而西北游牧文化相对单一落后,常常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中国文化的模糊性,必然使一个教义清晰、制度完备的宗教难以产生。几千年来,实用主义变得比所有宗教信仰都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把科学作为打破封建迷信的武器,实现了中国的伟大复兴,人民真正看到了科学的实用性。相比之下,宗教信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如科学那么直接。到目前为止,一些人坚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当代科学战胜了迷信,粉碎了古人对鬼神纯粹的敬畏。当代人对鬼神的情感只是一种落后的文化积淀,只保留了恐惧与利用的关系:鬼是用来恐惧的,神是用来许愿的,而人在当代处于主导地位。

在魔幻电影中,这种思想体现在“神”“仙”“佛”“妖”“魔”“怪”等角色上,这些角色本应为人所敬畏,但在人类的社会图景中却始终被描绘成“他者”的形象。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不能动摇人类的主导地位。在2015年拍摄的《大话西游3》中,至尊宝带着一颗追寻白晶晶的心,却意外爱上紫霞仙子,不论紫霞如何阻止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当至尊宝的感情发生变化时,所有人物的命运都将发生变化。在2015年的《西游记大圣归来》中,大圣打败了山神,人类江流儿的帮助至关重要。山神可以吓唬大圣500年,却挡不住江流儿撕开封印。江流儿和小女孩在寻找回长安的路上,土地公公在他们身后默默地充当保护神。在很多以《西游记》为主题的作品中,土地公公始终是一位随叫随到的善良老人。这部电影也保持了他的形象。只不过,被动听命的孙悟空成了主动守护江流儿的人。这些例子都反映了人类在魔幻电影中的主导地位。(www.xing528.com)

至于“佛”的角色,基本上出现在以《西游记》为主题的各类电影中。进入21世纪以来,内地拍的此类电影屈指可数,与原作相比,在形象上也没有突破。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魔”与人类之间的纠缠更为复杂。他们总是试图整合、支配、改变或入侵人类,以获得舒适的生活,但人类的地位总是坚不可摧的。比如在2012年的《画皮2》中,狐妖小唯再次来到人间,意欲体验人间情愫,并成功蛊惑靖公主与她交换肌肤容貌,诱使霍心动容,但霍心最终还是在真心和皮相中选择了真心,小唯最终选择了与公主“合体”,成为公主的一部分;片中的小妖雀儿也是为了成为人类,毫不犹豫地终止自己的修行。在2015年的《捉妖记》中,人的力量也是绝对强大的。萌妹胡巴本是嗜血的,但在人类临时父母的管教下,竟改掉了这种与生俱来的习性,转为吃素。在这部影片中,人是妖的主宰,既有能力消灭妖,也有能力保护甚至改造妖,妖的生活幸福与否,全部取决于人类的态度。《钟馗伏魔:雪妖魔灵》(2015)中,钟馗作为守护人类的斩妖士,与妖魔进行对抗并获胜,这终究还是人类的获胜。至于“怪”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基本都是与“妖”“魔”混淆不清的,在此不做单独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