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类型电影的文化逻辑与美学特征:类型多样,面貌各异

中国类型电影的文化逻辑与美学特征:类型多样,面貌各异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多年中,中国电影产业化一直是中国电影业继续借鉴好莱坞、韩国、香港等不同类型电影制作经验的过程。2017年涌现出的《引爆者》与《暴雪将至》两部电影则展现出韩国犯罪片对国产同类型电影的美学濡染。这两部电影通过底层写作和工厂叙事,关注社会边缘群体和中国现实问题,力求将韩国犯罪片本土化,反映出国产类型电影更为自觉的现实。

中国类型电影的文化逻辑与美学特征:类型多样,面貌各异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多年中,中国电影产业化一直是中国电影业继续借鉴好莱坞韩国香港等不同类型电影制作经验的过程。2013年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升级,国产电影的类型叙事更加成熟,类型电影的创作模式更加丰富多彩。其中,青春片警匪片堪称两副最具意义的面孔。

自2013年中国大片热潮逐渐停止后,青春电影风靡一时。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实主义青春片,代表作品如《等风来》(2013)、《小时代》(2013)、《前任攻略》(2014)等;另一类则是数量上执牛耳的怀旧型青春片,如《中国合伙人》(201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同桌的你》(2014)、《匆匆那年》(2014)、《万物生长》(2015)、《重返20岁》(2015)、《七月与安生》(2016)、《乘风破浪》(2017)、《芳华》(2017)等。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青春文化在不断变化,从文学作品中可以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例如,从20世纪70、80年代初的“朦胧诗”,80年代中后期的摇滚乐,到90年代的“第六代”影像,再到以郭敬明为代表的21世纪青年文学,我们很容易找到一条从“青春万岁”到“残酷青春”再到“青春消费”的道路,近年来,流行的青春电影是“青春消费”的有力注脚。作为青年文化的载体,当前的青春电影呈现出商业、青年和怀旧的混合形态。

以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怀旧型青春片为例,它的风靡一时反映出的便是当下在中国弥漫的一种怀旧气息。近些年来,现代化与全球化如同触发器与催化剂,推动着现代社会同传统文化精神、传统行为规范、传统思维模式等挥手作别,也推动着怀旧情绪大行其道、肆意蔓延。当然,青春怀旧影像的盛行,又反过来印证了当下时代历史意识的渐趋薄弱。怀旧型青春片对于青春的追忆与缅怀,是为了重寻那沉淀在记忆里日渐朦胧的岁月,也是以一种逃避的方式来对抗情感缺失的现实,更是处在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语境中的创作者对日渐逝去的地方性的一次充溢着怀旧意味的回瞥与忧思。如同有论者所言:“青春片通过卑恋怀旧,竟然可以成为一种当代社会的‘情感改造工程’。当青春丧失其历史与现实的社会内涵的时候,竟然覆手成为鼓吹青春就是一种创造未来的爱情神话的文化政治美学。”过去五年间,在电影产业化改革成效显著的历史语境下,国产警匪片积极吸取好莱坞、香港、韩国等电影工业系统的警匪片创制经验,从原来的公安片样式不断向类型化道路迈进。《全民目击》(2013)、《无人区》(2013)、《警察故事2013》(2013)、《白日焰火》(2014)、《心迷宫》(2014)、《烈日灼心》(2015)、《解救吾先生》(2015)、《追凶者也》(2016)、《暴雪将至》(2017)、《引爆者》(2017)等影片的涌现,描画出了近年来这一电影类型富有成效的商业化开拓之路。

自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于2003年签订以来,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电影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掘金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与此同时,他们也为内地电影带来了深厚的产业运作经验。从2006年前后《伤城》(2006)、《门徒》(2007)、《导火线》(2007)等港式警匪片大举进入内地之后,国产警匪片吸收了大量香港警匪片创作经验。而最近两年来,以《老男孩》(2003)等为代表的韩国犯罪片在国内风靡一时,也开始对国产电影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近几年我国警匪片身处内地公安片、香港警匪片与韩国犯罪片等多重创作传统的互渗融合之中,涌现出诸多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www.xing528.com)

由曹保平执导的电影《烈日灼心》突破了传统国产警匪电影正邪对立、非黑即白的二元叙事模式。影片中,警察伊谷春性格暴躁、满口脏话,显然与以往内地警匪片中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警察形象有着鲜明的区别。但他在不拘小节的性格之下,又有着体恤下属、果敢决断、正义凛然的一面。而辛小丰与杨自道两个角色更是在一种极端化的情境之下,在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喜悦与恐惧中挣扎。与此同时,影片借助辛小丰的基层协警、杨自道的出租车司机身份勾勒出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景象,并深入犯罪者的内心世界探讨对人的救赎,流露出深刻的现实关怀与人文诉求。

2017年涌现出的《引爆者》与《暴雪将至》两部电影则展现出韩国犯罪片对国产同类型电影的美学濡染。电影《引爆者》借助对煤矿爆破工人赵旭东这一底层人物坎坷命运的描画,力图揭示在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资本裹挟下伦理秩序的失衡与困顿。电影《暴雪将至》着眼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背景下底层工人的生活状况,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挽歌。前者代表集体主义时代的政治主体性工人阶级的衰落,后者代表了新历史背景下新兴的“新工人”的社会身份焦虑。这两部电影通过底层写作和工厂叙事,关注社会边缘群体和中国现实问题,力求将韩国犯罪片本土化,反映出国产类型电影更为自觉的现实。

除了青春片和警匪片,近年来国内电影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例如,喜剧片领域涌现出了《西游·降魔篇》(2013)、《心花路放》(2014)、《夏洛特烦恼》(2015)、《港囧》(2015)、《美人鱼》(2016)、《羞羞的铁拳》(2017)、《缝纫机乐队》(2017)、《闪光少女》(2017)等代表性作品;武侠片领域,则有《一代宗师》(2013)、《绣春刀》(2014)、《师父》(2015)、《刺客聂隐娘》(2015)、《绣春刀Ⅱ:修罗战场》(2017)等风格各异的作品问世。以上影片与青春片、警匪片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多元化的国产电影创作生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