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与君子文化:揭示无所不窥与归于老子之总结

长垣与君子文化:揭示无所不窥与归于老子之总结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由此大约可想见他的阅读面之广,确可当司马迁“无所不窥”的评价。其次,庄子运用知识虽甚广,但却“本归于老子之言”。

长垣与君子文化:揭示无所不窥与归于老子之总结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这段话对了解庄子学说至关重要,但因叙述抽象又难以把握。本文为更好理解这段话提供了一个注脚。

首先,庄子对蘧伯玉的生平事迹了解是较为周详的,不然就谈不上自如运用。由此大约可想见他的阅读面之广,确可当司马迁“无所不窥”的评价。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人间世》中的两处蘧伯玉史料可和《论语》中的两处史料一一对应,出现这种状况应该不是巧合。这似乎向我们提示庄子阅读已及《论语》。据《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至3世纪前期的庄子应该可以读到此书。

其次,庄子运用知识虽甚广,但却“本归于老子之言”。蘧伯玉在这里从儒家的“君子”之列走下来,成为道家的“有道者”。这当然主要是庄子的创造性思想转化,正是所谓“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庄子借用蘧伯玉做寓言,确实也达到了“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的效果。不过这里还有必要提及一条材料,《淮南子·主术训》载:“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由此看似乎蘧伯玉本人身上也有一些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特质,这可能也是庄子倚重蘧伯玉立言的一个重要依据。(www.xing528.com)

(作者系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