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垣:君子文化的传承与建设

长垣:君子文化的传承与建设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求君子终日繁忙劳碌,警惕罪错的发生,才不会犯错误。君臣父子关系颠倒,社会秩序混乱。事实上,本人认为15字范畴就基本上反映了传统士人的“君子人格”。众多士人君子人格的形成,造就一种讲信修睦、和谐相处的氛围,就是所谓君子文化。在孔子的众多论述里,“君子”代表孔子理想化的人格。君子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不属于自己的物什,更不会为私利而对他人落井下石。君子做事要坚持原则,要考虑全民族的利益。

长垣:君子文化的传承与建设

王云飞

关于“君子”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尚书·虞书·大祖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另见《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以上几处“君子”就词源意义上是“君王之子”,诸侯之子的意思。要求君子终日繁忙劳碌,警惕罪错的发生,才不会犯错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政治状况。君臣父子关系颠倒,社会秩序混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说明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引起了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剧变。铁犁与牛耕的出现以及嗣后的广泛应用,大面积开垦荒地,租佃制代替了原来的“井田制”,也就是自耕农和佃耕制代替了原来的奴隶制。正是这种巨大的社会进步,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同时也出现了侵夺耕地和争夺劳动力的现象。

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就需要法律道德的双重约束。《尚书·费誓》篇,记载鲁公伯禽时期出现逃奴如何处置的问题。“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袛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踰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意思是说,马牛(因牝牡相诱而)走失,奴仆逃亡,不要贸然越境追逐,已经接纳者要恭敬地退还其原主,官府给予公开奖赏表彰;如果越境追逐,或者窝藏逃奴和牛马,是不许翻墙追逃的。官府虽然要求偿还丢失的牛马或逃跑的奴隶,然而,这里又没有制订具体的不退还逃奴、牛马的惩罚条款。这些法律主张具备明显偏袒新兴地主的一面。因为主动追讨会使新兴地主和奴隶主之间发生私怨私斗,影响社会秩序。

另一维护社会秩序的措施,就是提倡社会道德伦理。这些道德规范大致包括如下15个字所概括的范畴:仁、义、礼、智、勇、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恕等。笔者参与编撰了《中华伦理智慧丛书》之一《明——中华民族的明德思想》,其序言把中华传统文化伦理概念,特别是儒家的道德范畴归结为60个字,每个字都编成一本书。事实上,本人认为15字范畴就基本上反映了传统士人的“君子人格”。所谓“君子”,自从春秋时期以后,在儒家学者看来,就不再是“君王之子”的专称了,而是所谓“成人,善人,完人,圣人”的代名词。众多士人君子人格的形成,造就一种讲信修睦、和谐相处的氛围,就是所谓君子文化。

下面我们谈谈作为引申义的“君子”的内涵。“君”,从训诂上讲,从尹从口,有治理政事和发号施令的意思。《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说美丽贤惠的女子,可以和君王之子相匹配。《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以上这几处还是从本源意义上来说的。到了《论语·宪问》:“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只是要求国政治理者,面对公众事业要豁达大度,坚定勇敢。

孔子赋予“君子”这个词汇正义、荣耀、光明的意义时候,往往与“小人”对举而论。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意思是君子要促成好事,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群众的事业。而对于别人的过恶在未形成之时,要加以劝阻,在别人有了过错时要纠正,在过错形成之后呢?要加以回避,不扬人之恶。这是在讲正确的处世之道。在孔子的众多论述里,“君子”代表孔子理想化的人格。国家的政治制度是要靠人去执行的。有什么样素质的官员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氛围和社会效果。为了改变政治生态,孔子要求培养具备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仁慈而刚正不阿的官吏。

孔子曾指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大意是说,君子要聪明贤惠,对人恭敬,敏而好学,处世得宜。孔子进一步指出,君子有四不:一是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民慎于言而谨于行。”二是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说话既不失人也不失言。所谓“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三是君子不苟求,求必是义;古训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不属于自己的物什,更不会为私利而对他人落井下石。假如一个君子有所求,必定是为了社稷,为了正义,为了理想,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芸芸众生的安宁和幸福。其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有利还是不利?做到“三思而后行”,确保言行不妨碍社会和国家利益。君子做事要坚持原则,要考虑全民族的利益。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是说君子胸怀坦荡,不谋私利;小人做事,因为总是关心私利,所以患得患失。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孔子的君子人格是学而后成,不是先天就有的。他还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君子人格要求人们为仁行义。所谓仁即仁慈,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待他人;所谓义即适宜,做事如射箭中的,恰到好处。

从“完人”的角度要求士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是指人内在的品质,文是指人外在的形象。二者兼备,名副其实,然后才可以称得上“君子”。

在孔子看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而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生活富足是每个正常人的正当诉求。但是,孔子反对无原则的暴富。意思是说如果能够致富的话,即便让我替人赶马车也干。否则,我凭借爱好而工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孔子主张以仁为本,时时处处以“仁义”为准绳,不可须臾离开这一标准。他指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孟都提倡“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面对正义的事业,决不能遇到诱惑就苟且偷生。认为为公众事业而献身是“死得其所”“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君子面对纷纭复杂的利益纠葛,淡定从容不逾越本分;面对国家,不计个人眼前得失,而要胸怀大志。所谓“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就是心里老是考虑住的房子、车子这么丁点事,是难以为国建功立业的。面对群众,就是“群而不党”。君子能够合群而不拉一伙打一伙,结党营私。和蘧伯玉同时代的卫国大夫史鱼为了向卫灵公推荐贤能君子蘧伯玉,告诫儿子,死后“尸谏”卫灵公。终于说服卫灵公重用蘧伯玉。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样为国分忧的贤良君子。

君子人格要士人“慎独”,在一个人独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道德原则,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最早代表人物就数蘧伯玉了。蘧伯玉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是孔仲尼的挚友。孔子周游列国时期曾在蘧伯玉家设帐授徒。蘧氏的言行、情操,政治主张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具有重大贡献,为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蘧伯玉同时也受到老子学说的影响,主张“弗治之治”的政策,开创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先河。蘧氏能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他能够“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这就是所谓“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可以说,终其一生都在完善自我,可以称得上他那个时代的完人。蘧子作为卫国著名大夫,与孔子不同的只是他没有授徒讲学。虽然他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他的“国际”影响力不及孔子。可以说,在“立德、立言、立功”这三方面,他做到了“立德,立功”;而孔子所做的是“立德,立言”为主。二人各有千秋。

按照儒家对士人的传统要求,需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格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先贤蘧伯玉正具备这样的品格。据说他治理地方,爱民如子是为仁;治理有方,百姓殷实是为智;辖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盗贼隐遁,是为勇。所以,蘧伯玉德配圣人。

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该弘扬孔子、孟子、弦高、季札、柳下惠晏婴、子产这类治国有方,或者为国出力,爱国不吝私产而不屑于谋高位的君子和志士仁人。在当代我们应大力宣传正面人物如舍身救人的李学生、郑春光、武耀宗等英模人物。(www.xing528.com)

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问题。文化传承应该从高雅殿堂,从象牙之塔走出去。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要想普及到人民大众中去,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实行儒学进课堂。中小学语文或者伦理类教材应该多从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面选取名篇。中小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如果中小学生不学传统文化经典,长大以后就晚了。《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友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两千多年前,我国先民的思想境界达到了何等的高度!这些光辉思想要让我们的青少年早早了解,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二、在城市社区和农村行政村创办儒学学习班。引导村民积极向上,避免黄赌毒泛滥。尤其是杜绝赌博,为农村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儒学仪式化的问题。为了普及儒家精神。我们可以实行一些仪式。包括:

1.挂孔子、蘧伯玉、孟子等圣贤的画像;

2.集会时候,向孔子、蘧伯玉等画像行鞠躬礼;

3.从经典中选取名言警句作为颂词念诵;

4.把儒家等学派的名言编成歌曲,或者唱颂诗;

5.发放有关传统文化的小册子,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等,作为青年一代的行为规范。

四、关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问题。毋庸讳言,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例如,孔子言论中“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等。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过滤。三国时代曹操就曾下令变寒食节清明节。为什么呢?因为“寒食节”期间为纪念介之推,结果百姓在春季吃冷饭导致大量民众闹肚子、生病。曹操于是就下令废除寒食节,将其并入清明节。自此之后,均不许吃冷饭。这就是善政。受封建礼教影响,南宋以降女子缠小脚就是一种乖谬的畸形美!其实是危害女子身心健康的恶俗。民国时期实行的放小脚运动就是一种重大文化改革。对长辈的孝道是需要大力倡导的。然而,在传统的24孝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例如“卧冰求鲤”“埋儿奉母”“尝粪忧心”“恣蚊饱血”等等,这些就是过了头的愚忠愚孝,也是需要摒弃的。我们的老百姓都是很聪明的改革家,比如丧葬习俗,许多地方,历来过“五七”纪念去世的长辈需要35天。其实,主家也好借此感谢参与丧葬活动的亲友。近来,某些地方乡间丧葬过五七,由于外出打工的民工,在非农忙季节待在家乡需要整整一个多月;因而把时间改为一周,或一旬,或半月。主家给逝者的近亲属商量,约定待客时间,仍然称作“过五七”。在宗教方面,佛教本是产于尼泊尔,东汉时期才逐渐传入我国。在我国流传过程中分化为大乘教、小乘教。至南北朝以后,逐渐被我国儒道学者吸收。谈玄者也有所涉及,如“无能生有”“有无相生”。著名文学家苏轼儒释道兼修。我国思想界也将佛教与儒道并称,称作国教。说穿了,佛教也是外来宗教。其实,基督教教理也有值得我们吸收的东西。否则,它就不会拥有大量的信众。既然基督教新教提倡“自由”“平等”“博爱”。而基督教的博爱观与我国先秦著作《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先进思想。近期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就脱胎于基督教社会主义。《礼记》的大同思想,墨翟主义就是和西方圣西门、傅里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相近的思想。他们同样是崇高的。世界先哲们的思想都是相通的。我们新儒家为什么不可以吸纳基督教精神?只有我们以儒家的名义吸纳了这些东西,由此新儒家将会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调保持一致,丰富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把基督教“信众”融合入信奉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里面,才能改变中国民众盲目信仰“洋教”,改变中国大众中某些人崇洋媚外的扭曲心理。

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是因为我们具有独特的文化,而且善于接受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我们的政治文化和官场文化也需要进一步改革。我们应当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裸官现象?我们的某些官员曾经在言论上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先锋,何以会举家外迁,跑到对方他所谓的“敌对国家”去了?综上所述,我们应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当研究如何从制度入手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我们在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吸纳西洋文化的问题。以便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升级。否则,洋教正在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占领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如果再掉以轻心,我们的民族意识形态将会被洋教所取代。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也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要想避免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现象,要想改变某些官、商发财了转移巨额资产到国外这种不爱国的行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引起官方高层的足够重视,应该在我们的人民大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广为传播,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作者系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处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