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浮雕发展简史,美术与雕塑基础

中国浮雕发展简史,美术与雕塑基础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浮雕艺术在青铜器上获得了突出的成就,“饕餮”纹是其最有特色的一种浮雕装饰样式。中国古代浮雕艺术的繁荣,集中体现在汉化石像、画像砖以及魏晋以后佛教造像与陵墓建筑之中。图3-2-1贺兰山岩刻(一)原始时代的浮雕中国浮雕的历史,最早大约可追溯到原始时代。从飞天飘逸的动势和那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飘带和长裙,可以看出中国浮雕艺术以线为主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浮雕发展简史,美术与雕塑基础

中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浮雕艺术青铜器上获得了突出的成就,“饕餮”纹是其最有特色的一种浮雕装饰样式。中国古代浮雕艺术的繁荣,集中体现在汉化石像、画像砖以及魏晋以后佛教造像与陵墓建筑之中。画像砖,是中国特有的浮雕艺术形式,它把叙事性和表现性统一起来,把当时的社会风俗、生产生活和神话故事用形象的语言雕刻出来,构图和空间处理上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法,在把握对象方面显示出高度自由。

图3-2-1 贺兰山岩刻

(一)原始时代的浮雕

中国浮雕的历史,最早大约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北方的原始游牧民族在绵延千里的内蒙古阴山山脉、新疆天山以及宁夏的贺兰山等地,留下大量记载他们历史活动的岩刻(图3-2-1),而这些岩刻便是中国浮雕艺术的早期表现。

它们的刻制过程是:先将图形绘于岩石上,然后再用专门磨好的硬石刻出图形。这些岩刻大多以表现各种野生动物原始人围猎、狩猎为题材,其特点是质朴、稚拙、写实性强。

(二)新石器时代的浮雕

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火的出现,人类发明了陶器,而随着塑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除了在陶器上施以彩绘和线画以外,还出现了具有雕塑感的印纹、划纹、刻纹和捏塑人物头像和动物形象,贴附、配饰于器物表面作为装饰(图3-2-2,图3-2-3)。尽管其形象单纯质朴,但已经反映出当时人类已注意到从平面向立体的过渡和实用与美观的结合,以及器形与装饰的统一。

图3-2-2 人头瓶 新石器时代

图3-2-3 人面陶片 新石器时代

(三)商周时期的浮雕

进入奴隶社会,铜的发现是人类对物质利用的一大新创造,而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又对浮雕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时期浮雕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礼仪性器物上的装饰纹样——“饕餮”纹(图3-2-4,图3-2-5,图3-2-6)。它也是中国古代最有特色的浮雕装饰纹样,由于商人崇“鬼”敬“神”,而“饕餮”又是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凶兽,故被神器和用具上大量采用。“饕餮”纹是兽面纹;兽面平展,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二目圆睁,嘴巴张开,露出尖牙利齿,形象呈图案化。由于纹样的装饰和浮雕技法的运用,使青铜器的表面形成一种浑厚、凝重、原始、拙朴的美。也因它有着庄严、威武、猛厉的形态,又被后人称为“狰狞”的美。

图3-2-4 “饕餮”纹 商代

图3-2-5 人面纹方鼎 青铜

图3-2-6 象尊 青铜 商代

(四)秦汉时期的浮雕

秦汉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强盛和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文化艺术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浮雕艺术也呈现出了时代的特色。而最突出的表现当属秦汉瓦当画像石、画像砖了。瓦当是秦汉时期的建筑装饰物,它是随着建筑的发展而兴盛的。因此,从瓦当上也可以窥见当时宫殿建筑装饰的一斑了。秦瓦当的纹饰有:动物、禽鸟、昆虫植物和吉祥语,而汉瓦当的纹饰以鸟兽居多,其中又以“四神”(四灵)为主,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3-2-7,图3-2-8,图3-2-9,图3-2-10)。传说中它们分别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神灵,又是鱼、兽、禽、虫的代表。秦汉瓦当的特点是:主题突出、图案生动,概括、夸张,浑朴而遒劲,装饰性强。

图3-2-7 瓦当(青龙)汉代

图3-2-8 瓦当(白虎)汉代

图3-2-9 瓦当(朱雀)汉代

图3-2-10 瓦当(玄武)汉代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秦汉时期浮雕艺术的精华,也是厚葬之风盛行的产物。由于石、砖材质的耐久,而被用以替代壁画装饰于墓圹、碑阙上。画像石是以石板为材料,将图案以浮雕的形式直接刻制。而画像砖,是利用模具压印而成,然后烧制。它们的内容和题材十分广泛,并且从构图及创作手法上,也可以看出秦汉的装饰风格和浮雕形式是极其丰富多变的。其手法包括高浮雕、浅浮雕、阴阳线刻等,特点也是形象生动、平实质朴(图3-2-11,图3-2-12,图3-2-13,图3-2-14)。

图3-2-11 歌舞杂技(画像砖)东汉

图3-2-12 轩车(画像砖)东汉

图3-2-13 画像石 乘骑

图3-2-14 东汉画像石 东王公拜会西王母图

(五)魏晋南北朝的浮雕

图3-2-15 飞天 北魏 山西云冈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此时佛教的造像之风和石窟艺术也开始盛行。并且,随着中国人对神灵的理解,佛教的造像也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佛像艺术。而石窟中的飞天形象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们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天才创造(图3-2-15,图3-2-16,图3-2-17),这在印度佛教的雕刻中是几乎没有的。飞天的造型十分优美,动势轻盈并且不需要翅膀就能飞得自在流畅。这也体现了中国艺术家不同于西方艺术家的高明之处。从飞天飘逸的动势和那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飘带和长裙,可以看出中国浮雕艺术以线为主的风格和特点。(www.xing528.com)

图3-2-16 飞天和供养人北魏 河南龙门

图3-2-17 伎乐天(局部)(麦积山127窟)北魏

(六)唐代浮雕

著名的石刻浮雕“昭陵六骏”是唐代浮雕的代表作。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六骏”是李世民为纪念他在历次作战时所骑过的六匹战马而雕刻的。这六匹马各有其名,它们分别是飒露紫、拳毛img、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和什伐赤。浮雕以概括的手法刻画了六匹战马立、行、奔、驰的健美神态。手法上也承袭了汉魏以来的传统风格,并在刻法和用线上都是根据表现马的特征需要。例如,刻画筋肉饱满厚重时,采用强劲流畅的弧线,而表现缰绳辔头则采用犀利挺拔的直线。“昭陵六骏”是我国现存最有价值的古代纪念性雕刻,也是“马的造型”的重要杰作(图3-2-18,图3-2-19,图3-2-20,图3-2-21)。

图3-2-18 昭陵六骏石刻 青骓

图3-2-19 昭陵六骏石刻 特勒骠

图3-2-20 昭陵六骏石刻 什伐赤

图3-2-21 昭陵六骏石刻 白蹄乌

(七)宋元时期的浮雕

宋元两代浮雕艺术主要表现在石窟和砖刻方面。四川的大足石窟是规模较大的石窟群,其中北山宝顶山最具规模,造像两万多尊。而北山的“心神车窟”又是最精美的宋代石窟(图3-2-22)。窟内洞壁上雕刻的盘坐于象背莲台的普贤菩萨,那清秀而幽静的含蓄美,被称为“东方维纳斯”。而生动传情的数珠观音(图3-2-23),又俗称“媚态观音”。

图3-2-22 普贤菩萨 四川大足 宋代

图3-2-23 数珠观音 四川大足 宋代

这些摩崖雕刻形象生动,技艺精湛,构思巧妙,显示了古代工匠们的艺术才华。宋代砖刻浮雕中也有不少好的作品,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砖刻(图3-2-24)和宋墓中出土的《二十四孝砖刻》(图3-2-25,图3-2-26)等。这些动态生动的人物雕刻,手法简洁、造型古朴,是砖刻的优美之作。

图3-2-24 河北正定隆兴寺砖刻 北宋

图3-2-25 二十四孝砖刻——董永卖身葬父

图3-2-26 二十四孝砖刻——王祥卧冰求鲤

元代北京昌平的居庸关云台浮雕(图3-2-27,图3-2-28),以及杭州飞来峰龛窟造像均为“梵式”造像(图3-2-29)。这些具有异域特点的作品的出现,为不同民族在浮雕艺术上相互引进、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图3-2-27 西南广目天王元代 北京居庸关

图3-2-28 西北多闻天王元代 北京居庸关

图3-2-29 普贤菩萨元代 杭州飞来峰

(八)明清时期的浮雕

明清时期的浮雕艺术,突出表现在结合建筑物而发展起来的装饰浮雕。如墙面、门楣上的砖雕,窗格上的木雕,它们多以传统历史故事和戏剧人物为题材,富有民间装饰风格。而较大型的陶瓷装饰浮雕,则多用于建筑物上,如著名的北京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图3-2-30),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它是以龙的形象作为浮雕装饰的照壁,是用以阻隔人们直观视线的墙体。九龙壁采用的是装饰的手法:整个壁面衬以海水去波为背景,集体性面上九条龙一字排开,翻卷盘绕,腾云飞舞,龙与龙之间由峭拔的山石作间隔。九条龙的主体为高浮雕,海浪和云纹为中浅浮雕,整个浮雕采用高、浅、超薄等几个层次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壁体由黄、蓝、绿三彩琉璃镶砌,色彩鲜艳,龙的造型结实有力,生动异常,是明清浮雕的代表作。九龙壁共有三处:山西大同为明代所建,而北京的北海和紫禁城两处则建于清代

图3-2-30 九龙壁 清代 北京

(九)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浮雕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来的《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浮雕(图3-2-31),以其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的绚丽风采,绽开了城市雕塑的新葩。浮雕采用了西方传统的具象写实的浮雕技法,通过高浮雕的形式,表现了众多的人物层次和宏大的场面,是中国雕塑史上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图3-2-31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金田起义 王丙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