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阅读习惯:读屏时代的挑战与思考

研究生阅读习惯:读屏时代的挑战与思考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4月18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布。以上是基于全体国民抽样调查取得的数据,具体到研究生这个群体,手机阅读和微信阅读比例还要高。有感于国人阅读习惯的改变和实体书店的凋敝,《北京日报》记者汤华臻于6月24日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读屏时代不能丢掉读书习惯”的报道。笔者认为这是当前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研究生阅读习惯:读屏时代的挑战与思考

2016年4月18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布。调查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我国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接触率为64%,较2014年上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60%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4年上升了8.2个百分点;对微信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有51.9%的成年国民在2015年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4年上升了17.5个百分点。在手机阅读接触者中,超过八成的人(87.4%)进行过微信阅读。可见,手机阅读在快速增加,而手机阅读中的微信阅读更是迅猛增长。以上是基于全体国民抽样调查取得的数据,具体到研究生这个群体,手机阅读和微信阅读比例还要高。

大家知道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设立该节日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们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并鼓励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然而,由于手机阅读的便利和快捷,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电子阅读方式,导致阅读习惯渐变。有感于国人阅读习惯的改变和实体书店的凋敝,《北京日报》记者汤华臻于6月24日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读屏时代不能丢掉读书习惯”的报道。报道描述了今天“随处可见的低头族,看的不是书籍而是手机,碎片化阅读风靡一时,快餐式知识备受追捧”的现象,并用犹太人家庭读书的故事和杨绛先生的话,劝告人们:“沉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是一趟愉快的心灵旅行。翻开书本,你能够对谈古今中外的智者,可以时时造访,亦可不辞而别。薄薄的书页之间,人生真谛、旖旎风光尽收眼底,我们的视野、胸怀、心智由此得以提升。其价值远非眼前的功利、感官的刺激可比,精神的充实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对此,笔者感同身受。

【点评】

随着无线网络和手机的普及,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今天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然而这种习惯某种程度上却变成了一个“问题”。且不说因为低头看手机导致的严重交通事故等问题带来的身体伤害,手机对一些人来说已近乎于鸦片,实际上吞噬着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爱情,并由此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手机阅读还有一个需要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而这种习惯中的一个非常糟糕的倾向是,除了手机中的片段化信息,我们不再“有时间”去进行大量的经典名著的阅读。因为经典名著阅读量的下降使我们失去了“厚度”;又因为网络信息的丰富,易使我们增添了“懒度”。于是乎“抄袭”成为了一些人“不得已而为之”又乐于为之的一种写作方式。笔者认为这是当前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技术进步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化,这本身是件好事,虽然可能构成为外因,但问题的关键还在内因。为此,要改变一些研究生的阅读习惯,使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高质量、连续性的文章和经典著作的阅读,避免阅读碎片化。

当前,我们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是:时间碎片化和阅读碎片化。

我们今天的烦恼:时间碎片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天要应对“创新”任务,解决“创新”问题。为此常常一天开几个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会,整个时间都被碎片化了,成了“时间片段”。我们很少静下来思考什么,刚坐到电脑前想写点什么,思绪可能马上被电话打断、被来访者打断或者被同事的问题打断、被领导的指示打断,哪怕这些都没有被打断,也会被手机上新信息的提示音打断。于是开始应对打断自己的“电话”、“问题”、“指示”甚至“提示音”所带来的“任务”,马不停蹄地去实践、去落实。时之久矣,疲于应付!有时,突然冒出想“静修”、“出家”之类荒唐的念头。可惜,完全不切实际!你懂得!时间碎片化了,这是今天不争的事实!剩下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碎片化的时间?会议开始前有等待时间、会场转移时有路上时间、思绪被打断之前还有片刻宁静的时间。如果用好了这些时间,也会形成整片、大片的时间!而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几年前笔者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已病逝)同乘一辆车子去浦东开会。在车上,我闲来无事,翻看手机信息。不经意间,发现俞教授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看,我诧异地说:俞老师,您在车上看书啊,这个习惯不好!容易伤眼睛。(其实看手机更伤眼睛!)俞老师说:没办法,我一天的时间都是碎片化的,只好把这些“碎片”拿来用一用。这一刻,俞老师给我印象极深!

我们今天的忧虑:内容碎片化。今天我们面临着时间碎片化的问题,然而,与时间碎片化比起来,有一个问题更严重,那就是“内容碎片化”。手机是革命性的技术产物,这并不是说手机包含了“革命性”的技术创新,而是说这样一种技术产物(或工具)凭借与每个个体的人的紧密结合,深刻影响了每个个体的人和由个体的人组成群体的社会的发展。而滋生在手机中的信息基本上是碎片化的信息,虽然能被我们用碎片化的时间部分地“吸收”,但由此养成了我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片面化(且时常不靠谱)的认知。对此问题,笔者之前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教研室的李宏图教授有过一段对话:

李:吴老师,有微信可以知道很多信息了,不过我不太使用微信,特别是在外面就不会用了,有些落伍。

吴:李老师,您说得没错,微信的信息很丰富,但微信把国人的阅读碎片化了,很多国人陶醉于碎片化的阅读与炫酷般的信息。而我感到,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人修为、国家创新,最终误国误民!所以您不大用微信也是一种庆幸!不是吗?从现实来看,作为彼此联络的信息工具,它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我们要尽量避免因此养成偏好碎片化内容的阅读习惯。一家之言,供您批评指正。(www.xing528.com)

李: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我只是用它作为联系工具,因为我自己研究欧洲近代思想史,更要保持不能让自己碎片化,和保持思考的连续性。

李:谢谢,我们观点一致。望吴老师以后利用你的平台大声呼吁,不然年轻一代会受其影响。

还是阅读经典好

结语:为不辜负李宏图老师所托,笔者在此呼吁,让今天的我们努力养成“利用碎片的时间、阅读完整的内容”的习惯吧!就像俞吾金教授那样,多读几本“厚厚”的书,少看几封“微微”的信。如此才能不被“伪创新”忽悠(见本书案例14,俞吾金的“哲学治学理念”),不因“伪创新”激动!静心塑造“厚厚”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息慧娇.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发布[EB/OL].中国出版网,2016-04-19.http://www.chuban.cc/djbd/201604/t20160419_173544.html.

[2]汤华臻.读屏时代不能丢掉读书习惯[N/OL].北京日报,2016-06-24(07).http://bjrb.bjd.com.cn/html/2016-06/24/content_44571.htm.

(吴宏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