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勤日常差异浅析-城市郊区活动空间

通勤日常差异浅析-城市郊区活动空间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通勤时间看,北京市实施错峰通勤政策,居民的通勤时间具有一定弹性,且部分居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上下班时间的不固定性。可见,北京市居民在不同的工作日可能采取不同的交通方式,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路径进行通勤,从而造成通勤时长、通勤距离具有一定的日间差异。

通勤日常差异浅析-城市郊区活动空间

已有的对于通勤的研究多聚焦于职住分离程度以及通勤的时间、空间、交通方式等特征,而较少关注通勤的日间差异性,一方面由于相对于购物、休闲娱乐等活动,通勤在一周内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多日的通勤数据获取难度相对较大。事实上,由于国际上交通规划的重心已由注重设施建设转向注重居民的出行需求管理,居民出行行为的日间差异,尤其是个体的行为差异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以为更加高效、合理的交通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证研究依据(Huff and Hanson,1986;Pas,1987;Jones and Clarke,1988;Kitamura,et al,2006)。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城市居民的工作与通勤都出现了可变性的倾向,因此对个体通勤日间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居民一周行为模式的分析可以反映城市空间的特征。

北京市居民的通勤行为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从通勤格局看,一方面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尽管单位制度已解体,但其对于职住关系的影响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在北京快速郊区化的过程中,大量郊区巨型社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职住分离,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北京市居民的通勤格局较为复杂(Wang and Chai,2009;Wang et al,2011;张艳,柴彦威,2009;刘志林等,2009)。从通勤的交通方式看,北京市私家车保有量较大,相当一部分居民具备开私家车进行通勤的条件,而北京市的公交系统较为发达,地铁公交线路不断完善,政府给予了大量资金补贴,再加上限号出行、车辆限购等政策的影响,导致北京市居民通勤交通方式较为多样化。从通勤时间看,北京市实施错峰通勤政策,居民的通勤时间具有一定弹性,且部分居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上下班时间的不固定性。从通勤路径看,由于居民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进行通勤,即使其出发地和目的地是固定的,其每天的通勤路径可能不同,并且,当居民可以自由选择通勤路径时(如采取私家车、出租车等通勤方式),受到北京市路况不确定性的影响,居民可能在相关信息(如路况信息)的引导下选择不同的通勤路径。

可见,北京市居民在不同的工作日可能采取不同的交通方式,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路径进行通勤,从而造成通勤时长、通勤距离具有一定的日间差异。国内学者过去对于通勤行为的研究受到数据的限制,多采取短期问卷调查数据,对城市的通勤格局、居民的通勤行为进行描述或对居民的通勤决策进行分析;并将通勤视为一种惯常的、具有高度重复和固定性的出行行为,较少探讨居民在不同工作日通勤行为的差异性与复杂性,而这对于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极为重要。(www.xing528.com)

本节关注居民在不同工作日中通勤的日间差异性,分别从时间、空间、交通方式、路径四个维度对居民通勤的日间差异性进行界定与测度,分析居民个体在不同工作日通勤行为的多变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