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效果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效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发现,责任经验能够产生并不断被改造重组获得更新,从情感发生的角度来看,大致有两种机制:一种是需求冲突机制,另一种是情意感通机制或联想机制。有研究者使用“责任联想”这一概念,我们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对责任经验的运用与反思。可以说,行为主体曾经的责任经历和体验,对其日后的责任行为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因此,责任主体在责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效果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发现,责任经验能够产生并不断被改造重组获得更新,从情感发生的角度来看,大致有两种机制:一种是需求冲突机制,另一种是情意感通机制或联想机制。

首先,需求冲突机制。需求冲突机制是主体面对需求冲突进行较量而生成、发展内在的情感。人类自从有了社会生活,就无时无刻不处在责任冲突的困扰之中。责任冲突是由责任情境中的责任事件诱发的,这些责任事件是与责任主体高度相关的,在某种层面上挑战了或不符合责任主体已有的责任认知,使责任主体处于两难困境,考验着他们的责任潜能。责任冲突具有积极的价值,它使责任主体能够更清晰地认知冲突的来源是源自内在的认知不一致还是观念的不认同,是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冲突还是自我角色的冲突,从而有助于责任主体关注内心的价值冲突,培养自主选择和自主建构的能力,使责任得以更好地履行。

责任冲突可能会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情感,我们并不反对消极、负面情绪,相反,认为像羞耻感、内疚感等道德焦虑是个人自我完善和修养的重要基础。正所谓没有否定的情感,不可能产生肯定的情感。不经过否定的过程,“肯定的情感”的内涵也难以丰富。在人类精神的世界中,明显相对的东西总是在圆环中相互追逐:爱和恨,笑和哭,恐惧和渴望。我们既要面对联系及其所带来的挑战,又渴望联系及其所带来的舒适。恐惧与渴望的情绪相互追逐,同样强烈。悖论的两极与电池的两极相似: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它们就会产生生活的能量;把它们分离,电流就会停止。责任冲突机制恰似电池的两极,是我们正确认识自我、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资源。正是由于冲突的刺激或挑战,才使经验能够实现改造和重组,新的经验才能得以产生,旧的经验才能得以更新。矛盾体现在事件和情境中,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体现在学生的关系联结中,正视矛盾和冲突,就是正视经验的更新发展,正视事物生成、运动、发展的动力之源。避免矛盾,掩盖问题,实则是对自我经验更新的恐惧,不仅不能在现实中很好地承担责任,还会弱化责任的生成。

其次,情意感通机制或联想机制,是以责任主体获得共通感、同情心、敬慕感为主要标志。所谓“共通感”,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规定性。他者是一个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我们首先是与他者共处在世界中一同领悟着、感受着。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样方可获得对他者的体认。我们朝向他者的反思,就是体会他者的领悟;在对这不同感受的体会中,获得对于“思”的规定。所谓规定、意义,其实就是我们通过生活本身、通过与他者的共处“感”出来的。现在,我们获得了规定,而规定就是对于“思”的规定,它通过“思”而将自身显现出来,投入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然而,投入世界即是对自身的消解,这使共同的情感作为反思再一次获得了与他者的关联,获得了创新的可能性。正是通过一次次的生成与消解,使我们的情感得以不断丰富、深厚。共通感则在载负着历史的厚重中前行。(www.xing528.com)

有研究者使用“责任联想”这一概念,我们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对责任经验的运用与反思。所谓责任联想,正是基于“联结”的认识。责任联想是一种重要的联结方式。个体曾经感知、思考、体验和做过的各种责任事件,都可以累积成个人的责任经验,而人的记忆功能能对以往责任经验的识记、保持乃至再现,又使得那些具有相似、相反、因果等关系的经验材料时常会在记忆中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人们过去感知的责任经验会在一定的责任情境下被诱发和唤醒,形成“体验循环”,这种体验循环会使行为主体过去的责任经历和体验与当下的责任情境相结合,并影响行为主体当下的责任倾向和选择。可以说,行为主体曾经的责任经历和体验,对其日后的责任行为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责任联想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对他人责任情境的联想,另一种是对自己责任情境的联想。人们的责任经验和想象力是责任联想的基础。人们道德感受的一致性原则为他们的想象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凭借着想象也能感受到他人的道德情状,即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责任情境的设身处地地想象,推及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想象感觉”,而与他人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感情共鸣。感情共鸣有同感和同情两种表现形式,同感是人们对他人所处责任情境和责任需求的了解或对他人行动方式的理解;同情是人们对他人悲苦或弱者的一种怜悯之情。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责任事件、体验,以及其所观察到的周围人的责任态度和行为,或者人们借助记忆、想象和过去的责任经验而产生的责任联想,都会对人们的责任欲求产生激发或消退的作用。责任联想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情境—形象联想”,在怎样的情境下调动怎样的责任经验,以能够很好地适应该情境下的道德要求;二是“形象—情境联想”,即根据已有的责任经验,在时下的责任情境中的责任行为可能会产生怎样的责任后果。根据责任联想的功能,我们看到,在充满正气和正义感的社会氛围及责任情境中,会唤起人们的正义感,并激发其责任热情和促发其责任冲动,表现出积极的责任担当和责任实现;相反,被歪风邪气笼罩的社会及责任情境中,会抑制人们的责任欲望和热情,甚至削弱已有的责任感,往往使其产生不负责的责任冷漠,表现为袖手旁观、见义不为,出现“不作为”。这就大致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时代中大学生受到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容易弱化责任能力。

由上可见,通过需求冲突机制和情意感通或联想机制,责任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得以积累丰富的情感经验。这些情感经验是个体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经历中长时间沉淀积累下来的,日后遇到满足相似环境条件的或者刺激的,情感记忆中那些情感经验容易被唤醒、激活。情感的记忆既不是依靠概念或理智,也不是识记、背诵或归纳总结,而是在时间的链条和情境中不断感受、体验并沉淀内化形成的情感经验。人类在长期演化中,有两种记忆被保存下来,一种是语义记忆,另一种是场景记忆,后者给人们时间的感受,把人们带到过去,更贴近人们的私己经验。这是因为,情感经历与神经调节回路参与记忆编码有关,具有私己经验的情感经历在日后被回忆起来的可能性很大。当情感回路在记忆编码中参与程度比较高时,这种记忆单元的“存储力度”以及存储的经历印象也就更强。情感上平淡无奇的经历不会被记忆编码,以后这些经历细节也不容易被想起。因此,责任主体在责任实践中的成熟责任感的形成是建立在具有私己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是把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即时互动以及生活阅历嵌植于神经回路中产生的。这种复杂情感的形成,既需要我们“此时此地”的自我感受和与他人的互动,也需要我们“心理上的时间之旅”(过去—现在—将来),这能让我们在这样一种内在心理与外在世界的动态变化及互动中,形成一种“过去—现在—将来”连贯一致且能够反思的亲历式自我,亲历式自我融入了自己已有的情感经验,并通过需求冲突机制和情意感通机制不断改造、重组已有的情感经验的结构和取向,从而生成新的情感经验。社会责任感正是在这样一种生成与消解的循环往复中走向深化、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