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责任经验正是生命经过多次的“责任事件与责任冲突”而积淀形成的责任认知,又回返到生命内部持续丰富生命本身。他们更多关注责任行为产生的动机,认为主体需要是基础,情境诱因是关键。社会责任感由责任情境和责任事件引发,责任情境是责任心理和行为发生的前提与基础,责任事件是责任情境的核心,是责任心理和行为的直接诱因。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

社会责任感并非人生来有之,而是在生命历程中不断与其他事物或生命发生内在的联结而不断生成,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责任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经验”不同于认知教育中的“经验”[7],认知教育中的经验多是间接经验,这些经验基本上被前人探索尝试过,作为智慧的成果沉淀下来,只需为我们所接受或学习即可。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把经验客观化、公式化、抽象化、数量化,对经验的描述也力求规范化。责任感生成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更多是一种情感经验,作为情感经验是人直接体验的生活,它先于理解,先于他人的语言交流,先于反思。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视经验为人在反思前与外部世界在存在上的统一状态。这种经验只能体验,它伴随生命历程整体性的呈现。这种责任经验既有正面、积极的体验,也有负面、消极的体验。无论怎样,它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责任经验正是生命经过多次的“责任事件与责任冲突”而积淀形成的责任认知,又回返到生命内部持续丰富生命本身。正是在这样的“联结—回应”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敏感起来,责任能力在反复的螺旋上升中逐渐走向成熟。

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看,社会责任感是责任主体将外在规范通过主体自由意志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行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实现形式。经验的获得是通过主体的自觉内化,体现为主体的自律性。从这一过程来看,主体对现实世界之职责的确立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和认识,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存在本性的合理性的认可;而主体自由则是现实世界的外在必然性在主体自身中的内化,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必然规律行动反映的积淀。因此,主体责任与主体自由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不可割裂,主体自由才能真正践行主体责任,主体责任的践行是为了主体更好的自由。这也体现了人的社会性存在的本质。与动物不同,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认识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限制,并且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才可能运用理性将外部的限制以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规范能动地限制自身。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社会责任感,责任感的产生是责任主体在生命历程中不断展开自己的责任关系的实践行为。伴随生命历程的扩展,主体的责任不断扩展,主体从中获得的经验也不断累积。从自我、家庭到他者、集体到国家和全人类,我们的责任圈层逐步扩大,我们从中获得的责任经验也逐渐增多,不断更新。有学者认为可以用“关注、认同、行动、知识”[8]四要素概括责任感的发生,即责任主体对责任事件或责任现象的关注,在内心接纳并认同这种内在的关联,进而转化为行动,付出自己的责任,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个体对怎样的情境中付诸怎样的责任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判断,再经历类似的场景或事件,就会自动迁移或联想到之前的责任经验,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可见,人虽然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的背后实质还是经验的指导在发挥作用,经验在某种层面上有助于脑细胞的进化,从而生成有助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思考模式与行为选择。(www.xing528.com)

从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发生机制来看,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责任主体对行为、事件及其结果能够满足自身需要或是否符合其价值取向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包括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前者包括爱与友谊、快乐或满足、价值感、成就感等;后者包括焦虑、内疚感、罪责感、生气、悲哀等。心理学者认为,从个体角度看,社会责任感总是一个习得的过程,人总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获得并内化责任的。他们更多关注责任行为产生的动机,认为主体需要是基础,情境诱因是关键。这其中,关键是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个体对某种责任行为本身或行为过程的兴趣而产生的动机,源自个体某种固有的信念、价值体系或精神需要;而外部动机是个体对某种责任行为结果的兴趣而产生的动机,源自个体身外的某些压力或诱因。社会责任感由责任情境和责任事件引发,责任情境是责任心理和行为发生的前提与基础,责任事件是责任情境的核心,是责任心理和行为的直接诱因。正是这样一种心理发展机制,使经验不断产生,并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自我经验的更新,使个体产生了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应对模式,如此循环往复,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才不断发展,走向成熟。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在个体生活史中有意识地帮助引导大学生经历个人情感和生命经验模式的强化、否定、改组和重构,这种贴近个人生活境遇的、有内在感受力和冲击性的教育条件可以让个体不断获得丰富、深刻的情感经验,增加情感发育的韧性,拓展已有情感感受的范围。因此,不断在共同生活中营造甚至是创造一种支持反复再现、回味、经历、积累正面情感经验的机会很重要。个体借此生成一些新的体会与觉悟,这种觉悟随着他们的认知教育和发展,从而有可能生成新的对他们而言真实的“生命意义”和情感新质。他们有可能形成较为稳固的个体性的生命情感基调,融化为基础人格的一部分,并外化为个体生活的表现和行为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