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培养:期待与要求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培养:期待与要求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群体曾经被誉为“天之骄子”,意味着社会对其在知识能力方面储备的期待,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感,是联系个人与社会的重要内在动力,这使得社会责任感的产生注定受制于社会环境和人的内在情感的状况。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虽然角色还是学生,但是这种角色充满了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待。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培养:期待与要求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等迅猛发展的时代,时代的迅猛发展为未来社会的人才储备提出了较高要求。未来的人才储备不仅需要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成就,还需要在情感、态度和理解力等内在素质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伴随全球化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对人的内省能力、同理心及情感智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说未来的时代属于“高情商”的时代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表明了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大学生群体曾经被誉为“天之骄子”,意味着社会对其在知识能力方面储备的期待,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使知识能力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而是需要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认知与情感并非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若舍弃对情感的认知,我们将很难真正认识伟大事物背后的复杂关联。2006年,欧盟专家组提出了“学会学习”能力的“认知—情感”二维概念框架。之后,欧盟委员会终身学习研究中心对这一框架进行修改,形成了“认知—情感—元认知”的三维概念框架。其中,情感维度包括五个子维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对待变化的取向;学业上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学习环境;对来自重要他人支持的感知;学习关系。由此可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情感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或者换句话说,情感与认知一直是统合在一起的,只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及自身的模糊性特点,使情感像海面下的冰山一样被隐藏,而显露在上面的只有冰山一角。

未来社会虽然可能是所谓的“风险社会”,一切变得不是那么确定,但是唯一确定可靠的还是人的情感。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情感的发展演化是比较缓慢的。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感,是联系个人与社会的重要内在动力,这使得社会责任感的产生注定受制于社会环境和人的内在情感的状况。未来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内在的情感人文素质,这直接影响到个体对社会的行动。因此,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2010年国家颁布的规划纲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重要的目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强调“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并将其列入教育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责任感并不是与大学生群体相距千里的宏大话题,而是贴近时代发展、贴近国家需要、贴近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正如我们对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因素的分析,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发展、全球化浪潮、西方思潮的涌入、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猛烈撞击、网络及新媒体的席卷……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面临诸多矛盾和危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内容、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迫切需要大学教育的适切引导,以帮助大学生建构和稳固成熟的价值观,否则,只能加剧大学生的价值冲突。(www.xing528.com)

大学生正处青春时代,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大学教育阶段,主要是为未来他们走上社会做好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养的储备。正如杜威所言:“学校即社会”,学校具备了社会的基本元素,虽然没有社会的复杂性,但是具备社会的基本架构。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虽然角色还是学生,但是这种角色充满了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待。他们将在大学阶段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学习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能力,同时加强与他人、集体及社会的内在联结,在“联结—回应”的过程中提升能力,“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能够付出更多的责任,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对于这些美好的社会期待,大学生如何理解、如何内化成自觉行动,缺失良好的大学教育将难以奏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