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丞相刘仁投降明军,朱元璋接收璧证,承制抚慰

夏丞相刘仁投降明军,朱元璋接收璧证,承制抚慰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明、夏绝交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朱元璋“遣将伐蜀”阶段。六月二十一日,夏丞相刘仁挟幼主明昇并皇太后彭氏诣朝天门明军门投降。汤和从明昇口中接受所衔之璧,廖永忠为之解缚,承制受降,予以抚慰。朱元璋认为,明昇治国与后蜀孟昶有所不同。明氏一家在高丽定居后,明昇与高丽郎尹熙王之女结婚,后育四子,四子均任王室要职,地位尊崇。

夏丞相刘仁投降明军,朱元璋接收璧证,承制抚慰

自明、夏绝交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朱元璋“遣将伐蜀”阶段。洪武四年(1371)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正式下达进军令,颁诏说:“当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川蜀未平耳。朕以玉珍尝遣使修好,存事大之礼。故于明昇悯其稚弱,不忍加兵,遣使数加开谕,冀其觉悟。昇乃惑于群言,反以兵犯吾兴元,虽败衄而去,然豺狼之心终怀啮噬,不可不讨。”[35]

当时明军兵分两路进入四川:一路由征西将军汤和率副将军廖永忠,以舟师由瞿塘直逼重庆;另一路由征虏前将军傅友德率步骑,由秦陇进取成都。大夏军果然恃瞿塘天险,遣平章莫仁寿拒守。他先以铁索横断关口,再于铁索之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在两山崖壁上,另外架设了三座飞桥;桥上铺上木板,板上堆放炮石、木竿、铁铳,并在桥边配置多门火炮,以阻止明朝水军通过。明军舟师进逼,夏军则施放木头相撞,船多被撞碎,屡战不利,竟不得上。

与水军受挫形成鲜明对比,由傅友德所率的步骑则进展顺利。早在傅友德出兵之前,朱元璋就曾料到:“蜀人闻吾兵西伐,必悉其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师。”因此,他向傅友德密授计策说:“若出其不意,直捣阶、文,门户既堕,则心腹自溃。兵贵神速,但患尔等不勇耳。”[36]遵照朱元璋制定的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的方略,傅友德受命后,加快了行军的机动性。当军至陕西之际,即大造声势,摆出一副要出金牛道的姿态,结果却选精兵5000作为前锋,攀缘山谷,昼夜兼行,直抵阶州、文州,击败夏守将丁世贞。傅友德于四月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县东南)、文州(今甘肃文县西)、青川(今青川县西),蜀人望风惊遁。

由于这条进兵路线正是当年“青巾军”由陇败溃入蜀和由蜀败溃出川的通道,作为李喜喜昔日的部将和一度投奔明玉珍军被拒的傅友德,此刻受到朱元璋的重用,再度率军在这条路线上征战,因此,轻车熟路,不出一个月的工夫,便连下江油、彰明二县,在击败夏守将向大亨后,又继克绵州。五月,傅友德军至汉州,为了将西线捷报通告于东线的汤和,傅友德乘汉江涨水之机,做木牌数千,上书攻克阶、文、绵州(今绵阳市)的日、月,放入江中,让其顺流而下,沿途通报,这就开了日后利用江水“发水电报”的先河。结果,嘉陵江沿线直至重庆一线的守臣在得到这些木牌后,无不为之解体。

在得知西线告急的战报后,夏丞相戴寿遂留吴友仁守瞿塘,他则急忙分兵增援汉州,以保成都。六月,汉州失守,戴寿引兵走成都。吴友仁遁还保宁。明军遂通过瞿塘关,进入夔州。在这种形势下,朱元璋催促汤和加快进军速度。不久,廖永忠率舟师进逼重庆,到达铜锣峡。留守重庆的明昇与右丞刘仁大惧。刘仁劝明昇先奔成都,再图后计。太后彭氏哭道:“事势如此,纵往成都,不过延旦夕命,何益?”“大军入蜀,势如破竹。今城中兵民虽数万,皆胆破心悸,若驱之拒守,死伤必多,亦终不免也。不如早降,以免生灵于锋镝。”于是,决定全城纳款投降。

六月二十一日,夏丞相刘仁挟幼主明昇并皇太后彭氏诣朝天门明军门投降。汤和从明昇口中接受所衔之璧,廖永忠为之解缚,承制受降,予以抚慰。并下令禁侵掠,持书招谕成都。七月,夏丞相戴寿等向傅友德投降。八月,明军克保宁,擒吴友仁。十月明军“悉定川蜀诸郡县”[37],四川从此归于明朝统治。纵观整个平蜀之役,傅友德、廖永忠功劳最著。而作为统帅的汤和,却因指挥不力、行动拖沓而多次遭到朱元璋的训斥。对于傅友德、廖永忠在平蜀中的赫赫战功,除了给予恩赏外,朱元璋还亲撰《平西蜀文》,又令刘基作《平蜀颂》一章,以表彰“傅将军、廖将军千万年不朽之功”[38]

明昇在呈给大明的降表中承认,自己“僻处偏方,懵无学识……见同井蛙,计穷穴兔……自揆愚蒙,冒干天讨……遂开门以来降……谨将军马、钱粮、府库及土地、人民以献”。据汤和十一月班师回朝时统计,四川上缴的金印、冠冕、仪仗、银印共有五十八枚,铜印六百四十枚;归顺的路、府七,元帅府八,宣谕、宣抚司二十五,州三十七,县六十七,官吏将士共五万九百九十人,马骡一万三千八百余匹[39]

图2-7 1371年明军平定四川之役示意图

在明昇降明时奉献给明朝的礼品中,以一批良马最为珍贵。据记载,明昇献良马十匹,其中有一匹马“一色正白”。这匹马得自于“罗鬼国养龙坑”(今贵州境),系“牡马与龙交而生者”。身长十一尺,高数尺,足高九尺,有肉隐起项下约五寸,广三寸余,贯脉络腹,至尾闾而止。毛色“精彩明晃”,“振鬣一鸣,则万马为之辟易”。朱元璋得此马后说:“天既生此英物,必有神以司之。”为此,他亲撰祝册,并赐名“飞越峰”,还命御用监臣将它绘制为图形加以收藏,足见其珍爱之至[40]

明昇赴京师受降,在午门外跪进《待罪表》。朱元璋认为,明昇治国与后蜀孟昶有所不同。孟昶“专治国政,所为奢纵”;明昇“年幼,事由臣下”。因此,在受降时“免其叩头伏地上表请罪之礼”,同时,还封明昇为归义侯,准其在京师居住。据《明史·明玉珍传》记载,明玉珍后代于洪武五年(1372)正月徙往高丽。明玉珍后代明昇等迁往高丽后处境如何、现在何处等,因无史书考证和音信不明等原因,始终无下文。

韩国“明氏大宗会”提供的明氏家族史料证实,在大夏国被灭后的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将明玉珍之子明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27人遣送到高丽,并宣“不做官,不做民”,让他们在高丽过上了有权有势的富足日子。另据《高丽史》卷四三载,高丽恭愍王二十一年(洪武五年,即1372年)五月“癸亥,帝遣宦者前元院使延麻失里及孙内侍来锡王彩缎纱罗四十八匹。癸酉,孙内侍自缢于佛恩寺松树”。明使本为遣送朱元璋的隐患明昇等而来,竟自缢于高丽。朱元璋大发雷霆,后派人到高丽绘制地图,高丽疑心他要准备派兵攻打,于是主动示好,关系重修于好。其后,恭愍王把延安、白川等县作为贡物,供奉给明昇一家,并将位于松都(现朝鲜开城)北部梨井里的王寺提供给他们作为邸宅,配以奴婢。明氏一家在高丽定居后,明昇与高丽郎尹熙王之女结婚,后育四子,四子均任王室要职,地位尊崇。明昇后被封为“西蜀君”,享受“忠勋世禄”,而彭皇后去世后,也安葬在现朝鲜松都万寺山的肃陵,并建有祠宇。

明昇一家在高丽安家繁衍后,4个公子的后代便分散在朝鲜半岛24个地区。大夏国明玉珍后裔在朝鲜半岛繁衍生息600多年,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和著名人士。2000年韩国政府在人口统计调查中,查明在韩国生活的明玉珍后裔人数已达2.6万人。如果加上在朝鲜生活的明玉珍后裔,总数估计已达4万余人。

重庆江北明玉珍陵墓发现的消息传回韩国后,“明氏大宗会”为此欢聚庆贺,不少明氏后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1995年,在韩“明氏大宗会”率团正式赴重庆明玉珍皇帝陵拜祭,并将明玉珍皇帝驾崩的日子阴历二月六日定为祭祖日。据统计,在韩明玉珍后裔赴重庆祭祖已达百多人次[41]

在四川历史上,明玉珍父子所建立的大夏政权是唯一建都在重庆的四川割据政权。据杨学可《明氏实录》说:“明氏前后二主,起于至正辛丑,止于洪武辛亥,共十一年。”按至正辛丑,为至正二十一年(1361)。这一年为明玉珍自称陇蜀王之次年(1360),他拜刘桢为王国参谋,刘桢因劝其“称大号,以系人心”,从而拉开了大夏政权建立的序幕,故被《明氏实录》视为大夏政权的起点。如果从当年至洪武辛亥(四年,1371)四川归入明朝版图为止,明氏父子前后共历时11年。

【注释】

[1]董其祥:《元末农民起义军和明玉珍大夏政权的建立》,重庆地方史资料组《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本文所据《玄宫之碑》碑文,见《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第11~13页。

[2]重庆市博物馆:《重庆明玉珍墓发掘报告》,载《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

[3]《大明一统志》卷72,三秦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4]《明史》卷129《傅友德传》。

[5]蓝勇:《历史上的阴平正道和阴平斜道》,《文博》1994年第2期。

[6]《大明一统志》卷67。

[7]《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卷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8]杨学可:《明氏实录》。

[9]杨学可:《明氏实录》。

[10]《明史》卷123《明玉珍传》。

[11]《元史》卷46《顺帝纪》。

[12]《明太祖实录》卷16。

[13]刘祯:《玄宫之碑》。(www.xing528.com)

[14]杨学可:《明氏实录》。

[15]徐文彬:《(大夏政权的)文物·遗迹》,载《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

[16]徐文彬:《大夏政权的三方官印》,载《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

[17]徐文彬:《(大夏政权的)文物·遗迹》,载《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

[18]杨学可:《明氏实录》。

[19]方孝孺语,见杨学可:《明氏实录》。

[20]《明太祖实录》卷16。

[21]杨学可:《明氏实录》。

[22]曹学佺:《蜀中广记》卷99《著作记》。

[23]费经虞:《剑阁芳华集》;参见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7。

[24]《元史》卷42《顺帝纪》。

[25]温玉成:《重庆弹子石镇大佛段明教石窟造像》,《四川文物》2002年第2期。

[26]详见重庆市地方史资料组编:《明玉珍及其墓葬研究》,1982年。

[27]《明太祖实录》卷18。

[28]杨学可:《明氏实录》。

[29]《明氏实录》引方孝孺语。

[30]《明史》卷123《明玉珍传》。

[31]《国初群雄事略》卷5。

[32]吴晗:《朱元璋传》,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21页。

[33]《明史》卷123《明玉珍传》。

[34]《国初群雄事略》卷5。

[35]《明太祖实录》卷60。

[36]《明太祖实录》卷64。

[37]《明史》卷123《明玉珍传》。

[38]《明经世文编》卷3。参见滕新才:《明玉珍及其大夏国本末》(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第16卷。

[39]《明太祖实录》卷68。

[40]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57。

[41]据央视国际:《元末大夏国后裔在韩国:人丁兴旺英才辈出》,2004年7月13日;另参见骆永寿:《韩国明氏为何到重庆寻根?》,载骆永寿主编:《巴蜀掌故集粹》,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1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