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民间服饰禁忌及穿着规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民间服饰禁忌及穿着规范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禁忌的产生并非来源条文的限制,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把某些事物、行为看成是不可触及的。“贱色”是指从事某些低贱职业者的服饰颜色,往往被视为不洁之色,民间视其为禁忌,如绿头巾就是一种贱人之服。(二)穿着禁忌在服饰穿着方面,民间有许多禁忌。在传统伦理观的影响下,民间忌讳裸露身体。不仅如此,民间女性的服装还不能透出内衣。此外,在民间着装随意、穿戴不齐也是一大禁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民间服饰禁忌及穿着规范

民间禁忌的产生并非来源条文的限制,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把某些事物、行为看成是不可触及的。这种习惯往往以消极、神秘的形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禁忌习俗,相信这样做能够避免遭遇灾异。同时人们也相信,一旦他们触犯了这些禁忌,就必定会受到惩罚、遭受不测。

(一)色彩禁忌

在中国传统等级社会中,什么人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有严格的规定,在仪礼法中明确规定了服饰色彩,通过不同的服色来显示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而民间不但在服色上与上层社会有所区别,在习惯中,还区分了“贱色”和“凶色”。

“贱色”是指从事某些低贱职业者的服饰颜色,往往被视为不洁之色,民间视其为禁忌,如绿头巾就是一种贱人之服。明清时期,民间认为绿色、青碧色多为优伶娼妓人等穿用,这些人的身份低贱,这些色彩就是贱色。

民间还有男子不戴绿头巾、绿帽子的习俗。元、明、清时只有娼妓、优伶等“贱业”中人才以绿色为服色。在唐代,唐人李封做延陵(今江苏丹阳一带)县令时,下级有罪便叫其裹上青绿色头巾以示处分,于是江南一带就以戴青绿色头巾为奇耻大辱。元明时,又规定娼家男子戴绿头巾。据《中国娟妓史》云:“后代(元以后)人以龟头为绿色,遂目着绿头巾为龟头,乐户妻女大半为妓,故又叫开设妓院以妻女卖淫的人为龟,或叫乌龟,又以官妓皆籍隶教坊,后人又呼妻女卖淫的人为戴绿头巾,或叫藏绿帽子。”明代也有此说,并且从制度上加以规定,如郎瑛《七类修稿》云:“吴人称人妻有淫者为绿头巾,今乐人,朝制以碧绿之巾裹头……”可见,明代乐人、伶人必得“常服”绿头巾。清代亦如此,《清稗类钞》中记载:“嘉庆时,优伶皆用青色倭缎、漳绒等绿衣边,以为美饰,如古深衣。贱人着贱色,视为职业服,不察其辱,反以为要。”而通常,人们则忌讳穿青衣、绿衣,唯恐自己与贱业、贱民同路,沾上“不洁”“污秽”之习气。

受上层“礼服”制的影响,汉族民间以黄色为贵色,而以白、黑色等为凶色。《礼记·曲礼》云:“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父母在时子女忌穿白衣,忌戴白帽,这是因为丧服是纯素的。《礼记·郊特牲》云:“素服,以送终也。”

近代以来人们忌讳穿纯黑色,总是要在黑色衣裙上搭配一些杂色,以示不是纯黑色。如潮州妇女(除老年妇女外)不能全身穿黑色的衣服,尤其是不能穿它做客;除了戴孝的妇人,不能戴有白花、黑花的发卡。有的地区认为死者穿着黑色寿衣会转生为驴,寿衣多用蓝色而不用黑色。

(二)穿着禁忌

在服饰穿着方面,民间有许多禁忌。如婴儿出生三天后,要给婴儿举行“洗三” 仪式,之后要为其穿上小褂子,但不能给其穿裤子,如此一来,人们认为孩子一旦夭亡,不会被裤腿绊住,能够腿脚灵敏迅速逃生,否则到了阴间就再也回不到阳间了,等小孩过了100天后再给其穿裤子。粤西的民间习俗,在婴儿诞生后,父母要给小婴儿穿上从别人家讨来的旧衣或包裹上父母的旧裤,但禁用纽扣,而用布条绑扎包裹并打成活结。当地民间俗语说:“小时着线,大了穿绢;小来着纱,大了穿袍;小时着旧,大了穿绸。”这些习俗反映了在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条件简易的条件下,平民百姓在养育后代时靠迷信祈祥福、求平安,以期婴儿生命力更加顽强的心态。

在传统伦理观的影响下,民间忌讳裸露身体。有的地区女子出门要用纱巾蒙面,更不能穿短袖衣、过膝裙。《清稗类抄》记载:“夏不得服亮纱,恶其见肤也,以实地纱代之,致敬也。”在清代,在某些庄重的场合人们甚至不能穿着用亮纱(透明纱)制成的衣服。不仅如此,民间女性的服装还不能透出内衣。

此外,在民间着装随意、穿戴不齐也是一大禁忌。“歪戴帽,狗材料”,意指那种歪戴帽子、衣冠不整的人成不了大器,不务正业。因一些地方有人过世后帽子反戴的习俗,所以帽子反戴也被视为一种不吉利的行为。《无何集》中记载:“毋反悬冠,为拟死人服。”河南沁阳地区忌讳妇人将罗裙反穿,民俗说:“反穿罗裙,另嫁男人。”反穿罗裙的现象只有改嫁时才用,平时穿着是不吉祥的。梅县客家人忌衣服反穿,反穿衣服表示家中有丧事,是穿丧服。

思政实践(www.xing528.com)

中国非遗“荣昌夏布”:一株“中国草”的活力[2]

新华社重庆9月28日电(记者黎华玲)在重庆市荣昌区夏布非遗文化园内,古老的纯木制织布机在偌大的作坊里排列着,非遗传承人颜先英正在用织布机织造夏布,梭子在她的两只手中来回传递,发出有节奏的鸣响。

因凉爽宜人,夏布常用于夏季穿着,是以“中国草”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夏布有着上千年的织造历史,重庆荣昌夏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被誉为“中国夏布之乡”。

《荣昌县志》载有“各乡遍地种麻,比户皆绩机杼之声盈耳”。在荣昌织造的夏布早在清代就出口到朝鲜、日本及南洋一带。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夏布,知名服装设计师、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张义超于2019年9月25日在荣昌举办了时装秀。其中一套夏布服饰被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

此外,当地村民也积极加入夏布织造传承事业中,并因此实现增收。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实践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未来这株“中国草”将焕发勃勃生机。

请你结合材料,谈谈当今中国人应该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服饰中的文化元素并应用到现代生活中来。

【注释】

[1]赵超.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2]光明网.中国非遗“荣昌夏布”:一株“中国草”的活力[EB/OL].(2019-09-29)[2022-3-10].https://feiyi.gmw.cn/2019-09/29/content_33196647.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