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帝王陵寝选择规律及山岳崇拜

帝王陵寝选择规律及山岳崇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至尊无上的统治者,中国古代的帝王更是将自身陵寝选择在高大雄伟的大山脚下或大山之内。西汉十一位皇帝的陵墓中,文帝霸陵是唯一的例外。直到明清,帝王陵寝的选择,依然以土厚为美。帝王陵寝主体外观上的这一重大变化,起初当仅为地区传统使然,未必是明王朝主观有意为之,可后来却成为一种定例。清兵入关后,九位帝王陵墓分别于京城东西两个方向择地营建。中国人山陵制度的建立与山岳崇拜密切相关。

帝王陵寝选择规律及山岳崇拜

作为至尊无上的统治者,中国古代的帝王更是将自身陵寝选择在高大雄伟的大山脚下或大山之内。

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骊山脚下,陵区分为陵园区和从葬区两大部分。陵园区占地近8平方公里,筑有两重略呈方形的夯土城垣,象征皇城和宫城。内城周长约3500米,外城周长约6000米。骊山封土略呈覆斗形,底边周长约1500米,长和宽皆约350米,高约51米。

秦始皇即位之初便着手营治骊山,及其统一六国后,更是遣发刑徒七十余万参与,可见陵墓工程之浩大。司马迁所谓“其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便是说开挖墓穴掘穿了三层地下水,为防止各层地下水渗入,乃用铜汁浇灌四壁铸成一圈的防水版。要求山陵高大,无非有两种方法:一是别出心裁凿山为陵,一是因循旧制厚积方土。在汉代,这两种方法皆有尝试。

在骊山西麓,汉文帝霸陵在形制方面违背先祖高帝惠帝二帝之例,别出心裁地将陵墓凿于山中,且不起坟丘。这种做法先前见于春秋时期的长江流域西汉十一位皇帝的陵墓中,文帝霸陵是唯一的例外。《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汉文帝遗诏:“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成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这里的霸陵便是文帝在世时已经确定修筑的陵墓。《汉书·文帝纪》云:“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

汉成帝在位期间,先于咸阳原上西汉主陵区修建延陵,近十年之后因厌恶附近秦陵的影响,改而于汉长安城东南另修昌陵。由于昌陵地势低下,修建费用浩大,五年之后即被放弃而又返回延陵,致使国库空虚,民力疲乏。要修筑高大的山陵,必须当地势高土厚,不能到远处使用客土。直到明清,帝王陵寝的选择,依然以土厚为美。魏晋南北朝时的君王有感于两汉诸帝的陵冢皆遭挖掘,便倾向于因山为陵,强调薄葬。

秦始皇积土为山和汉文帝因山为陵,皆开了陵墓建筑之先河,各代不外乎这两种。宋代以后,积土为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山为陵成为山陵制度的主流,在自然山川风物的融合中获得令人惊叹的成就。

唐代效仿汉文帝因山为陵,昭陵即建在九嵕山主峰,其海拔1188米。明代陵墓效仿唐代,太祖孝陵选址于南京东郊钟山南麓,坟丘以一座独立山峰为之。其南有一小山,状似近案,神道绕其西侧后继续往北,从而开陵墓自然式布局的先河。明孝陵将山陵和祭祀殿堂串列于一线,格局效仿宫城的外朝内寝,祭祀区扩大成三个院落,重要性得到加强。与唐宋陵寝相比,明代陵寝下宫被取消,隆恩殿突出;宝顶南面的明楼属于新创,其后明代诸陵效仿之。明孝陵还将坟丘即宝顶依天然山丘筑为圆形,以适应江南多雨的气候。战国秦汉以来的方土转为圆坟,实为另一起南风北渐的实例。帝王陵寝主体外观上的这一重大变化,起初当仅为地区传统使然,未必是明王朝主观有意为之,可后来却成为一种定例。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其后修建的十三陵皆采用宝顶型。(www.xing528.com)

迁都北京后,明帝王除景泰帝葬西郊外,十三帝均葬于北京北面的天寿山南麓。天寿山南麓,局面开阔,负阴抱阳,气势雄壮。杰出的总体规划结合严谨的后期营建,使十三座陵墓主次分明又各据一势;诸陵合用一条总神道,长约14公里,南端有两座天然小丘夹峙,如同双阙。这种线性布局无疑是对当时宫城布局的效仿。

清代陵墓制度沿袭明代。清兵入关后,九位帝王陵墓分别于京城东西两个方向择地营建。清东陵在今河北遵化,基址由顺治皇帝亲选,陵内埋葬五位皇帝;清西陵在今河北易县,四位皇帝被埋葬于此。二陵地势堪称优胜,气象略有不同:东陵恢宏,西陵清幽。在东陵之北,有燕山余脉的昌瑞山为屏镇,南有影壁山为案,更有芒牛、金星诸山为朝,东有磨盘山为龙,西有黄花、杏花诸山为虎;在坦荡的平原之上,西大河与来水河如玉带般环绕于前方。西陵坐落于永宁山下,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西部诸山海拔1500米以上者甚多,来龙去脉构成陵区南、西、北三面环护,符合风水理论对于龙、穴、砂、水的要求。

综观清代陵墓的选址和营建,建筑物和自然山水的结合堪称完美,帝王的态度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乾隆在《相度胜水峪万年吉地》中云:“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形势。”道光帝更为明确:“登极后选建万年吉地,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真正做到了“青山埋忠骨,而非陵墓埋忠骨”。

中国人山陵制度的建立与山岳崇拜密切相关。晋代发现的《汲冢周书》中有《穆天子传》,讲述了周穆王巡游西极达昆仑会西王母的故事。秦汉以降封泰山禅梁父、穷河源觅昆仑的活动代代传承,对五岳五镇等名山的祭祀列为国家法统所在。世传山岳有灵,称之为“龙脉”。唐僧一行将中国山脉分为三大干龙,昆仑为其首,为后世堪舆学家重视。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的相地四大要诀中,前二者皆与山有关。

明十三陵(图片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