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搬家具前的准备及进房顺序|中国传统文化论

搬家具前的准备及进房顺序|中国传统文化论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搬家具进新房之前,先由主人带着准备好的上述物品进入,并把东西放入厨房,然后搬家的人才可以把其他东西往房子里搬。酒过三巡,就要分开表示,一对一的对饮,借以互相认识并加深感情。其余嫡次子以及各庶子则被分封为诸侯王。

搬家具前的准备及进房顺序|中国传统文化论

(一)盖房

对大多数人家来讲,盖房子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整个过程都非常讲究。首先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选宅地。从破土到落成,每一步都要选择良辰吉日,其中开土动工和上梁最重要。即便是开土动工定在“子”时,哪怕晚上挖一铲土也算是动工。上梁时要将做房梁的木头竖起来,挂上鞭炮放,还要在上面挂红布条或者是硬币、糖果之类,还要把酒倒在上面。房梁安装好了以后,一定要在上面贴上“栋梁之才”或“吉星高照”或“姜太公在此”等标语,这些标语将一直留在房梁上,不允许人为撕下。房子竣工时,要在门两边贴对联,多取“人杰地灵”、“物宝天华”之类吉祥用语。入住时,还要贴新对联,多取“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等吉祥词语。还有更重要的是要在屋檐下挂一面镜子,用来照射妖魔,保护家人的安全。

(二)搬家

新房盖好,要选一个良辰吉日搬家。搬家的日期和时辰很重要,即便是定在“子”时,只要搬张床放在新房子里,也算是搬家。搬家前要准备好小米、新扫帚、水、碗筷、油盐等。有的地方还流行先从老房子处拿些泥土、带些水过去,所谓防止水土不服。搬家具进新房之前,先由主人带着准备好的上述物品进入,并把东西放入厨房,然后搬家的人才可以把其他东西往房子里搬。搬完之后,还要在当天的黄昏时祭拜“地基主”。传说“地基主”是保宅基平安的大神,和土地爷差不多,但是个头小,所以祭拜时用的菜、酒、香等放在地上就可以了。烧香、焚纸、放鞭炮后,人们就可以在新居居住了。

搬家完毕,亲朋好友都要去“温居”,多少都要带些贺礼,比如炊具、食品,尤其是豆腐。送豆腐寓意乔迁新居的主人将来“都是福”、“都是富”。

(三)迁坟

活人乔迁,死人有时候也需要“乔迁”,那就是迁坟。迁坟是常有的事,属于逝者搬家,民间认为迁得好,逝者满意,会保佑自己;迁不好,逝者不满意,会有灾害。迁坟,首先也是择地,要选朝阳宽阔之地,最好是依山傍水、上无砂石、下见黄土的地方。其次是时辰,一般应在天亮之前迁完,因为逝者的遗骸不能见光,光会烧伤死者的灵魂,所以在迁移途中,也要用黑布包裹好。起坟之前还要在坟前烧香磕头,告诉死者为什么要迁、迁到哪里去。逝者的骨头要收拾齐全,不能有遗漏。同时要从原来的墓穴中带上些泥土,放到新墓穴里,以免逝者在新的地方水土不服。泥土要用袋子盛好,途中不能散失。尸骨入墓以前,也要“暖墓”,和新墓一样的仪式。迁坟多选在清明以前,因为这个季节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地脉畅通,迁坟之后,死者的阴气与地脉会很快融合,死者可以尽快地恢复平静。

(四)宴席

宴席是人们联络感情、庆贺成功、表达谢意等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活动。不同情况的宴会有着不同的规矩。如果是婚宴,新郎和新娘以及双方的父母应该提前在宴会处的门前等候;如果是一般宴席,则是晚辈提前到达,在门口恭候长辈。入席时,自然是晚辈先将长辈让于上座,然后自己才能坐下。座次按照宾客划分。请客的人叫主陪,要坐在对着房门的位子上,与主陪相对而坐的是副主陪。古代人以右为上,所以主宾就坐在主陪的右边,副主宾则坐在主陪的左边。斟酒时,酒要满。倒茶时,茶要浅。上菜时,菜要放在主宾的面前。上鱼时,鱼头要朝着主宾。每道菜须要主宾先吃,其余的人才能动手。这些规矩都是为了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喝酒时,第一巡有主陪带头,连续喝六杯,叫“六六大顺”,然后是副主陪带头,连续喝四杯,叫“四红四喜”,合起来叫“十全十美”。带头喝酒的先喝为敬,而且要喝干净,若杯中有残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酒过三巡,就要分开表示,一对一的对饮,借以互相认识并加深感情。之后可以猜拳行令,以增加宴会的热闹气氛。有的地方民风淳朴,认为把对方“灌醉”或“放倒”才算尽了地主之意,彼此才够感情。(www.xing528.com)

(五)称谓

中国人因为特别注重人伦关系,所以称谓很复杂,人们力图用不同的称谓把不同亲属关系的人的身份表达清楚,以便辨别长幼、辈分、亲属等,明确双方的高下尊卑关系。除父母外,父亲的父亲以及往上类推,分别称作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往下则是儿子、孙子曾孙、仍孙和云孙。父亲的兄弟,比父亲大的,称作伯父,比父亲小的,称作叔父。父亲的姊妹,无论大小,都称作姑姑。祖父的兄弟,比祖父大的,称作大爷爷,比祖父小的,称作小爷爷,祖父一般俗称叫爷爷。爷爷的姊妹,则一律称为姑奶奶。与父亲的兄弟的孩子们是堂表亲关系,称堂兄弟姐妹,也可以直接以哥弟姐妹相称。同父亲的姊妹的孩子的关系是姑亲关系,在哥弟姐妹的称呼前要加一个“表”字。母亲的父亲称作外祖父,俗称姥爷。母亲的兄弟,称作舅父,母亲的姊妹称作姨。同舅父和姨的孩子的关系是表亲关系,因辈分相同,可以哥弟姐妹相称,也可在前面加一个“表”字,以与自己的亲兄弟姊妹加以区别。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古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家庭地位并非由年龄决定而是由辈分加以区别的。

(六)宗法制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随父权制社会的出现而确立的。由于夏商两朝的王位继承法,既有父死子继,又有兄终弟及,宗法制度并不典型。武王灭商建国,新王朝的王位继承法确定为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度规定:周王的嫡长子为法定继承人,若长子还未继承王位就死了,则由其长子,即嫡长孙继承;若嫡妻无子,则有身份最高的庶妻之子继承王位。其余嫡次子以及各庶子则被分封为诸侯王。在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大小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划分的。继承王位的叫大宗,分封为诸侯的是小宗。小宗对封国的全部权利,包括土地使用权和对人民的统治权,都是大宗赐予的。在封国内,诸侯的嫡长子继承侯爵位,其余各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在这里,诸侯又成了大宗,而卿大夫就成了小宗了。所以无论是在辈分上,还是在政治权力上,二者都是上下关系,是政治统治关系。宗法制度下,政治权力的不同主要是通过祭祀权力的不同表现出来。按照规定,只有周王才能祭祀已故的周王;而诸侯只能在周王的率领下才能祭祀已故的周王,同样在诸侯国,只有诸侯王才有权力祭祀已故的诸侯王,卿大夫只能在诸侯王的率领下祭祀已故的诸侯王。这种祭祀权力的划分是政治权力划分的基础。凡是祭祀权力大的,一定也是政治权力大的。这种血缘统摄关系与政治统治完全吻合。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用取消分封制的方式力图取消这种宗法统治,但因秦王朝的速亡而未最后完成。由于宗法制度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自西汉刘邦大封同姓王开始,一直被统治者所坚持。这种国家宗法制度也严重地影响到了民众思想。过去的乡村虽然是行政区划,但多是聚族而居,在同姓大家族里盛行的也是典型的宗法制度。九族,是指往上数自父亲、曾祖父到高祖父,往下数自儿子、孙子、曾孙、仍孙到云孙(也有不同说法),其中完全是以大系小,以上统下的关系。这种宗法统属,是封建国家政治统治的最好的补充。

【注释】

[1]《吕氏春秋·恃君》。

[2]《列子·汤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