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论:道教的起源、发展及神话谱系

中国传统文化论:道教的起源、发展及神话谱系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指责当时流行民间的百余种道教都是“妖道”,认为皆在禁止之列。这种为现实统治阶级服务,改造道教的行为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道教派别众多,但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道观一般依山而建,开有洞天福地,里边供奉道教始祖或其他神祇。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第一次为道教虚构了天神、地祇、人鬼及诸路神仙在内的神仙系列,完善了道教的神话谱系。

中国传统文化论:道教的起源、发展及神话谱系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物,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环境中曲折成长。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鬼怪文化、神仙传说等等都是道教思想的来源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以“道”为彼岸世界,但是道教中的“道”和老子心目中的“道”还是有差别的。在春秋时代的老子看来,“道”只是世界的本源,是一个没有精神属性的客观实在。到了战国时期的庄子那里,就变成了一个“有情有信”,被人格化了的理想状态,说人如果通过“坐忘”便可以进入这种状态,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18]的混然世界,并超越死亡永生不灭了。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沛国丰人张道陵在汉顺帝时在罗鸣山修道,并作《道书》二十四篇,建立宗教组织,规定凡入教者均要交“信米”五斗,然后张道陵就传授经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道教组织。从此之后,中国道教人才辈出,著作丰富,教义不断完善,仪式不断规范,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道教教义较其他宗教更为复杂,不同历史时期或者不同的道教派别,其教义都不尽一致,但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成为“真人”或是“神仙”。“真人”或“神仙”虽是人形,但却是神性。他们睡觉不做梦、感情无忧虑、呼吸很流畅,他们站在高处不害怕、掉在水里不变湿、掉到火里不怕烧,他们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骑飞龙,倏然而往、倏然而来,游乎四海之外,没有生死,他们与道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至于实现这种状态的方法,则说法不一。天师道认为信徒只要熟用他们的“秘籍”,利用他们的奇方妙术,就可以成为“真人”。

道教的出现是社会最下层民众在国家黑暗的政治统治和残酷的经济剥削之下对美好未来进行幻想所产生的结果,在向往未来成仙的同时,更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在地上人间建立一个类似仙界的理想社会。与张道陵同时代的于吉写出了《太平清领书》一书,并创立了“太平道”。于吉说太就是大,平就是治,就是天下大治,就是天下大平均,说明道教一开始其思想之中就孕育着来自下层民众的反抗意识,但其基本教义还是讲“道”,讲用付水为人治病,使人长生不老。

但是道教的基本理论渐渐被统治阶级中的上层所接受。魏晋时期门阀世族把持政权,他们广占土地,囊括土地,不求上进,生活糜烂,并希望永远保持这种生活。道教长生不老的价值观符合了他们的思想需求,所以道教在上流社会中的信徒越来越多,并且建立了比较稳固的教会组织和道教理论体系。同时对民间道教的改造对统治者来说也日见紧迫。葛洪,西晋时期上流社会的重要的思想家,少好儒学兼及神仙导养术,著有《抱朴子》和《神仙传》等多部著作。他指责当时流行民间的百余种道教都是“妖道”,认为皆在禁止之列。他主张道儒调和,真正的道教应该是内道外儒,即以“六经”治国,遵守忠孝仁义;又要用道术修炼养生,吃金丹药物,求长生不老。这种为现实统治阶级服务,改造道教的行为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葛洪晚年辞官谢客,去罗浮山研究炼丹以求长寿,成为了道教中丹鼎派的创始人。

与此同时,道教的各个派别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也在对自己的教义进行新的编排。寇谦之属天师道,相传在嵩山太上老君授予“天师”职位,并让他领导道众辅佐北魏皇帝。寇谦之要求道徒讲究忠孝仁义,听从政府号召。他整顿教规,规范斋醮仪式,受到北魏皇帝的赞赏。他的“北天师道”被尊为国教,寇谦之也被北魏的皇帝尊为国师,道教开始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御用工具。在南方,陆修静对天师道的改造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创立了“九斋十二法”,完善了道教仪式,同时又把世俗的等级观念引入道教的组织中,创建了道教内部的等级制度。经过陆修静改革后的天师道叫“南天师道”,因为南天师道的理论和教规符合政府的统治需要,所以南天师道在南朝一直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此后,齐梁时期的陶弘景还提出了“炼形”、“养神”、“寡欲”、服食丹药等修炼理论,使道教理论与体系更加完善。陶弘景和他创立的茅山宗,在齐梁之际也几乎成了国教。国有大事,皇帝派人去向陶弘景请教,故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称。(www.xing528.com)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国家倡导,道教迅速发展,几度被奉为国教,而且人才辈出,教义与科仪均有很大的发展。唐初的成素英重释“道”的概念,认为除了“道”之外,一切都是虚无和空寂的,只有“非有非无”、“致虚致空”的“道”才是客观存在的,人如果能进入道里边,才能身心都融于道而超于生死。成素英认为人们可以“安心坐忘”,依次经过敬信、断缘、收心、简事、泰定,然后就可以得道超越生死了。唐睿宗时期的张万福则强调修炼重在心诚,心诚则灵,修炼重在戒律,无戒不成仙,表示道教从“炼形”开始转向“炼神”。至唐末的吕洞宾提出以身为炉,精液做药,顺阴阳天道,“常存其自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矣”[119],对提倡道教的内丹说作出了重大贡献。

宋元明清,道教仍然是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但就其教义而言,已经没有多少发展了。

道教派别众多,但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得道教成仙。首先在道众的心目中有一种理想状态的道。道被认为是世界的本源,所谓道生元气,元气生阴阳,阴阳生三才,三才生万物。人如果能脱离物质世界,顺应阴阳,采取元气,则可以返回道的状态,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神仙所住之地,清新秀美,有琼浆玉液,云雾缭绕,神仙可乘之自由飞翔,故道观多选择气候宜人之地建立,以便于耳目清净,断除世俗杂念,易于修炼。道观一般依山而建,开有洞天福地,里边供奉道教始祖或其他神祇。神仙是道众的信仰主体,他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是人得道之后转化而来的。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教,奉老子为始祖,也把老子作为崇拜的对象。至南朝陶弘景编出《真灵位业图》之前,道教崇拜的对象是杂乱无章的。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第一次为道教虚构了天神、地祇、人鬼及诸路神仙在内的神仙系列,完善了道教的神话谱系。其中天神、地祇为原生神,又称尊神;诸路神仙多为得道之人变成的神仙,又称俗神。唐朝的时候,由于道派融合,才出现了统摄各派的最高神——元始天尊。据说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蓄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而成,并渡出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三清神是道教的最高神,他们分别是玉清,又叫天宝君,即元始天尊,住天的最高层即清微天的玉清之境;上清是灵宝君,又称灵宝天尊,由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住禹馀天的上清之境;太清是神宝君,又称道德天尊,即老子,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住大赤天的太清之境。其他天神都由三位尊神统御。四御是三清神之下的四位天帝:玉皇大帝,总揽天道;北极大帝,执掌天地气象;天皇大帝,执掌北极三才;后土皇祇,执掌阴阳化育万物。其余则为俗神,比如日月之神、四方之神(青龙朱雀、白虎和玄武)、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火神等。这些神均被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能在某个方面独当一面制造神奇,并且可以与人互动,还可以在道士的引导下呼唤一方。俗神之中最为道众欣赏的还是那些得道成仙的神仙。这些神仙本来是凡人,修炼成仙,从此不生不死,比如赤松子鬼谷子、张天师、许真君、吕洞宾等八仙、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他们大多是真有其人,并在道教的发展中做有贡献,后来被人视为神仙。

道教崇拜的主体杂乱与道教的多神理论有关,但其思想价值观念却是统一的。道教认为修炼成仙的过程就是一个断除狂妄,顺应自然,回归和谐的过程。而且,可能只有道教把人的今世看作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强调强身健体、长生不老是宗教中最具价值的观念。同时,道教对诸神的信仰比其他任何一种宗教中的信仰对民众思想的影响都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