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使者来访破坏了中国上国的美梦

英国使者来访破坏了中国上国的美梦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乾隆皇帝得知英国使团来访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并派出了长芦盐政徵瑞和直隶总督梁肯堂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招待英国使团一行人。当时,英国使团所送的礼物都是英国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之物,而清政府的回礼则是丝绸、瓷器、玉器等传统工艺品,两者相较,虽然中国的礼物价钱更高,但是英国显示出来的高超科技足以令清政府汗颜,只可惜乾隆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反而沉醉在受人敬仰的天朝上国美梦中。

英国使者来访破坏了中国上国的美梦

1793年,乾隆皇帝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83个寿辰,这对于早已举办过极其隆重的八旬“万寿”庆典和“千寿宴”的乾隆来说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的。不过这一年的生日,他却过得并不平静,因为他收到了一份来自遥远的大不列颠的“贺礼”——乔治三世[8]国王派出了多达800人的庞大访华使团来参加乾隆皇帝的这次寿辰庆典。

乔治·马戛尔尼和乔治·斯当东

此时的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他们迫切需要中国这个古老神秘、幅员广阔的市场。所以,英国使团这次打着为乾隆贺寿的旗号而来,但真正目的却是为了打开大清帝国的大门。此次来华使团为首的是乔治·马戛尔尼勋爵和乔治·斯当东男爵。他们乘坐皇家战舰“狮子号”、“印度斯坦号”等数艘船在海上航行了整整九个月才到达中国,在澳门外万山群岛的珠克珠岛靠岸,等候皇帝的召见。乾隆皇帝得知英国使团来访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并派出了长芦盐政徵瑞和直隶总督梁肯堂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招待英国使团一行人。

得到皇帝的欢迎后,英国使团才离开澳门,从天津到达北京,在圆明园短暂休息后,就直奔乾隆寿辰庆典的举办地——承德避暑山庄而去。此次去承德的使团人员只有92人,乾隆本人早已经到达山庄,当使团到达的时候,他正站在花园的高台上观察这些人。其实,乾隆本人对这次英使来访是相当重视的,清宫档案的《上谕档》中记载,皇帝亲自命令军机处制订了一系列接待方案,包括朝见、宴请、游览等各种活动。不过,这次使团来访的目的不简单,所以,双方自见面后就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

首先,在朝见时所要行的礼节上清廷与英使就产生了分歧。按照大清的规定,英国使团在面见皇帝的时候应该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但是,马戛尔尼认为这样做不符合英国人的规矩,是有损英帝国尊严的,他只愿意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节。乾隆对此非常生气,甚至说他们是没有教化的外邦人,如此妄自尊大,不值得优待。言外之意,已经有驱逐英使的意思。此时,马戛尔尼为了最终的目的不得不收敛态度,双方协商各让一步:在欢迎宴上英使可以行单膝下跪之礼,但在正式的寿宴上则要按照清朝的规矩行三跪九叩大礼。

双方达成共识后,乾隆态度有所缓和,命令和珅带领这些人游览避暑山庄的风景。英国在送上礼品后,清廷也给予了回礼。当时,英国使团所送的礼物都是英国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之物,而清政府的回礼则是丝绸、瓷器、玉器等传统工艺品,两者相较,虽然中国的礼物价钱更高,但是英国显示出来的高超科技足以令清政府汗颜,只可惜乾隆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反而沉醉在受人敬仰的天朝上国美梦中。

马戛尔尼等人参加完乾隆皇帝寿辰的庆典后就启程回北京了,他们原本打算在这里过完春节才离开,但清政府有规定,所有外国使团在京城的逗留时间不能超过40天,因此他们也要离开了。马戛尔尼等人在离开之前想向乾隆递交一份英国国王的祝寿表[9]文,并由西方传教士翻译好后呈送给乾隆亲览。乾隆这一看大为恼火,甚至急匆匆地将英使打发回国。

英使的表文上到底说了什么令乾隆如此生气,甚至还下了逐客令呢?原来,英国国王在表文中表示,希望可以派代表常驻北京。乾隆看后,已经察觉到英国使团这次来华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地为自己庆祝生日,而是另有其他企图的,所以他严厉地拒绝了英国国王的要求,同时催促马戛尔尼等人赶快离开。

此时,马戛尔尼也认识到事态变得严峻,但他此行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为英国国王在他临走前还写了一封极其重要的信要他交给乾隆。其实,早在承德行宫的时候,马戛尔尼就多次想通过和珅将这封信交到乾隆手中,都被和珅巧妙地回避了。后来,马戛尔尼按照信中的内容又自己重新写了一份,并千方百计地将其送到了皇帝的手中。

在马戛尔尼转述英国国王的这封信中写道:“希望皇帝可以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经商;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个洋行买卖货物;请求对英商货物实行免税或减税;在珠山、广州附近划一个小岛,为英国商人使用……”可以看出信中的要求一条比一条过分,尤其是“在珠山或广州附近划割一个小岛供英国商人使用”已经明显地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其殖民扩张的目的不言而喻。乾隆皇帝看后自然断然拒绝,他明确地表示:中国的领土早就已经明明白白地标示出来,无论是岛屿还是沙洲都在大清的版图之内,怎么可能说划分就划分。

不仅如此,乾隆立刻将英国使团视为“危险分子”,不仅将他们驱逐出境,同时还派人一路护卫、监视,并要求沿途的官员严加防范,以防他们趁机扰民生事。遭到乾隆皇帝如此坚决的拒绝,表明英国使团此次来访任务失败,[10]不过这次东西方两大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接触和碰撞对双方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对于英国来说,他们见到了大清的富裕、官员的无能以及科技的落后,令他们更加希望可以找到机会打开清朝的大门,在这里获得更加丰厚的利益回报;而对于清政府来说,乾隆没有看到双方在科技上面的差距,反而只认定英国人企图不良,完全回绝了英国的所有要求,使大清失去了一次难得的与世界接轨的机会,同时乾隆坚定地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令双方差距越来越大,也注定了清政府日后的悲剧命运。

清政府为何要“闭关锁国”

1757年,乾隆下达了一道圣旨给沿海各省,要求:除了广州之外,包括厦门、宁波在内的所有港口停止一切对外贸易活动。这道命令被称为“一口通商”政策,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乾隆的这道圣旨被后人认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的最重要一个原因。

其实,最先提出闭关政策的并不是乾隆,早在顺治时期清政府就已经下达了类似的命令,当时闭关的目的是为了割断大陆居民与台湾郑氏之间的联系。当时清政府对于来华贸易的商船不许进入广州,只准在澳门交易,但是后来因为有郑成功占据台湾的抗清力量存在,清政府的出海禁令越来越严格。到了顺治十二年(1655),闽浙总督要求沿海各省“无许片帆入海”;次年,清廷下达了“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者无论官民皆要处以重罚;五年后,清政府就颁布了“迁海令”,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设界不得逾越。“禁海令”与“迁海令”不但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导致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www.xing528.com)

1683年,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第二年他就下达命令废止了“禁海令”,恢复海上贸易。当时,曾有大臣提出反对意见,康熙表示:“海上贸易不但能够增加税收,补充闽粤军队的粮饷,而且还能令沿海居民获得安养,利大于弊。”康熙年间,中国的海上贸易发展到日本、东南亚,甚至欧洲的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均相继与清政府建立了贸易关系。清朝海上贸易的输出品主要是丝织品、茶叶、瓷器、药材、皮革、白糖、纸张、书籍等,而且在双方贸易中大清一直处于有利地位。

开海禁之后,沿海每天都有人造船出海,清政府又因此担心太多人聚集海上,恐怕难以防范,于是又恢复了南洋海禁;10年后,雍正帝又下令再度开放南洋海禁。但是,到了乾隆时期,海上贸易屡被禁止,直到“闭关锁国”令下,彻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最终导致原本是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走向没落之路。

【注释】

[1] 钮祜禄·讷亲(?——1747),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额亦都的曾孙,乾隆九年(1744)巡阅河南、江南、山东诸省营伍,同时勘察海塘、河工,建言颇多;四年后,率禁旅督师讨伐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以师久无功获罪削官;乾隆十四年被斩。

[2] 当时随行的皇后是孝继纯皇后乌喇那拉氏,雍正时封为皇子弘历之侧福晋;乾隆即位后,初封娴妃;乾隆十五年(1750)册立为皇后;乾隆三十年(1765)随驾南巡,因忤旨截发失宠,提前送回京;同年被废皇后位。

[3] 内务府清代特有,是清朝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始设于顺治初年,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奴仆组成。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初为三品,雍正时期升为正二品,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负责承办。

[4] 白莲教,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神秘的宗教,源于南宋佛教的一个支系,崇奉弥勒佛,传说宋高宗绍兴三年由茅子元创立,元明清三代在民间流行。白莲教派林立,名目繁多,各派之间互不相属,教主独揽大权,父死子继;等级森严,教徒入教时举行一定仪式,交纳钱财,定期集会,烧香礼拜,宣讲经卷,教习拳棒,元明时期就多次被朝廷所禁。

[5] 之所以会定银千两以上是因为白银一千两大概相当于一个县官一年的俸禄。

[6] 李侍尧(?——1788),汉军镶黄旗人,父亲李元亮担任过户部尚书。李侍尧在乾隆初年曾被乾隆接见,先后出任军机处章京、户部侍郎、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等要职,为人精明干练,颇有才略。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贪污获罪,史载他“上终怜其才,为之曲赦”。后来他出征台湾有功,得以入列“紫光阁平台湾二十功臣”。

[7] 尹壮图(1738-1808),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乾隆五十五年(1790),他因上书乾隆直言“议罪银”制为朝廷带来的不利而得罪皇帝。先是被判处斩刑,后乾隆免去了他的死罪,不久尹壮图就称故辞官回乡,直到和珅死后又被嘉庆皇帝重新起用。

[8] 乔治三世(1738-1820),全名乔治·威廉·腓特烈,是英国及爱尔兰的国王,晚年被精神错乱所折磨。在他的执政期内,其强硬政治立场导致了北美殖民地的最终独立

[9] 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表文,至今还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

[10] 嘉庆二十一年时,英国国王第二次派遣使团访华,再次向清政府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次嘉庆皇帝因为英使不愿行三跪九叩之礼而直接将其驱逐出境,连提要求的机会都没有。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终以坚船和大炮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