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征战兴利,审视传统文化

征战兴利,审视传统文化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或书或不书,彼此烘托映衬,可以互发其蕴、互显其义。以《留侯世家》言,或书或不书,或著或不著,皆聚焦于“天下所以存亡”之史义。司马迁叙汉武帝征伐匈奴,由于触忌犯讳者多,往往借由或笔或削之书法,以遂行忌讳之叙事与书写。《春秋》为尊者讳耻,司马迁乃巧用或笔或削以昭指义之法,表述其微辞隐义。兴利之事,为《平准书》叙事之主轴。汉武帝之财政,耗财之事非一,不能尽书,以边费为最大。

征战兴利,审视传统文化

春秋书法之发用,往往凸显不著、不书、不言之“削”,以见所著、所书、所言之“笔”。换言之,《春秋》笔削之书法,在“以其所书,推见其所不书;以其所不书,推见其所书”。或书或不书,彼此烘托映衬,可以互发其蕴、互显其义。此乃陈傅良、赵汸所提孔子“假笔削以行权”之义法。[24]要之,此即历史编纂学笔削详略之道。

《春秋》以笔削示义,因史事取舍有别,而呈现详略、重轻、异同之殊异;自详略、重轻、异同之不同,可以据此考求作者之别裁,一书之指归。司马迁著《史记》,一篇有一篇之史义,叙事传人各有特色,犹相体裁衣,多不犯重。《史记·留侯世家》言:张良从容与汉王谈说者,多攸关“天下所以存亡”之事迹与辞文。[25]换言之,无关“天下所以存亡”者,《留侯世家》皆在删削不著之列。方苞《史记评语》引述之云:

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三语,著为留侯立传之大指。纪事之文,义法尽于此矣。[26]

《史记》文献之编比,以《留侯世家》为例,司马迁揭示“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之去取从违准则。历史编纂去取从违之准则,无论比事或属辞,脉注绮交、丝连绳贯者,即是孔子作《春秋》或笔或削之史义。以《留侯世家》言,或书或不书,或著或不著,皆聚焦于“天下所以存亡”之史义。切合此圭臬,即著;否,即不著。著,则笔而书之;不著,则弃而不书。或笔或削,皆视“立传之大指”为定夺。

《史记·萧相国世家》,叙汉初功臣萧何事迹,司马迁强调其取材,非“万世之功”不著,以此作为此篇世家笔削之基准,立传之大旨。《史记·汲郑列传》,传写社稷之臣汲黯,其中云“数谏”,则进言必多;既任九卿,则事迹必众,《史记》于《汲黯传》却一概删略不载。[27]方苞《史记评语》以为,此示笔削之准则:“非关社稷之计,则不著也。”[28]司马迁《史记》所示笔削去取,与取义偏向,可悟作史、为文之义法。

司马迁叙武帝征伐匈奴,由于触忌犯讳者多,往往借由或笔或削之书法,以遂行忌讳之叙事与书写。《史记·匈奴列传》假赞论以自见,已微示其意:“太史公曰: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张大可《史记研究》亦稍作提示,如云:

笔削,指史事剪裁,褒贬评议。《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三传并列,篇末赞语安排,别具匠心。《匈奴列传》叙事至李广利降匈奴止,《将相表》不载贰师征大宛事,《卫将军骠骑列传》不述两将军用兵方略;《平准书》述经济,至元封元年而结,都寄有深意。这些笔削微旨,曲尽其妙地表达了司马迁对汉匈战争利弊的分析,和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思想,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29]

孔子作《春秋》,固然“假笔削以行权”;司马迁著成《史记》,于忌讳叙事,何尝不是“假笔削以行权”?汉武帝穷兵匈奴,耗财北边,司马迁若欲实录直书之,则触忌犯讳孔多,无异直批龙喉之逆鳞。如此而兰摧玉折,将无助于历史之鉴戒。司马迁转化《春秋》之笔削,致力于史事之剪裁:《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就“笔而书之”言,三传并列,篇末赞语安排,《匈奴列传》叙匈奴,至降而止;《平准书》述经济,至元封而结,确实皆寓含深意。至于“《将相表》不载贰师征大宛事,《卫将军骠骑列传》不述两将军用兵方略”,所云“不载”“不述”,即是削而不书不言。司马迁运用或笔或削,或详或略之书法,以显现讽谏之微旨,对汉匈战争利弊之表述,确实曲尽其妙。

1.《平准书》

《平准书》,以兴利耗财参互成文。文中叙汉事,直笔书之,明载横征暴敛之罪,如所谓“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表面讥斥桑弘羊等横敛之臣;其实,乃为尊者讳,微辞讽喻武帝黩武匈奴,坏法毁俗。《春秋》为尊者讳耻,司马迁乃巧用或笔或削以昭指义之法,表述其微辞隐义。明杨慎、清牛运震,民初李景星于此,曾有申说。如云:

是书先叙汉事,而赞乃述自古以来,而寓微辞于武帝,叙事之变体也。不平之意,见于言外,可谓曲而有直体矣。《平准书》,讥横敛之臣也;《货殖传》,讥好货之君也。太史公之旨,千载而下,有赵汸知之,懿哉![30]

《平准》,本汉一代之事,非如《封禅》《河渠》,通古今言者。故开端即叙汉事,而留古事附论于后,以志慨焉。所以借古讽今,而寓微辞于武帝。杨慎所谓“叙事之变体”是也。……赞中不叙汉事者,盖借秦事以讽汉事,则不得更及汉事也。于此正见太史公史体之精,文法之妙,诚非好学深思者,不能心知其意也。[31]

盖平准之法,乃当时理财尽头之想,最后之著。自此法兴,而闾阎之搜括无遗;亦自此法兴,而朝廷之体统全失。太史公深恶痛绝,故不惮原原本本缕悉言之。赞语,从历代说到秦,更不提汉事。正与篇首“接秦之弊”遥应。其意若曰:“务财用至于此极,是乃亡秦之续耳。”[32]

《平准书》通幅,皆书汉事;曲终奏雅,篇末“太史公曰”,乃述夏商周三代以来,至于秦朝农工商兴利,未尝叙汉事。所谓“是书先叙汉事,而赞乃述自古以来”,“开端即叙汉事,而留古事附论于后”,“从历代说到秦,更不提汉事”云云,司马迁或书或不书之笔削去取,或先或后之比事斟酌,皆有深意存焉。原来篇章如此经营设计,“正与篇首接秦之弊遥应”。盖欲借秦事以讽汉事,以秦况汉,故“太史公曰”中不叙汉事。清牛运震《史记评注》以为“所以借古讽今,而寓微辞于武帝”;杨慎所谓“叙事之变体”,皆为见道之言,多能微示司马迁《史记》或笔或削之妙谛。

兴利之事,为《平准书》叙事之主轴。兴利,因征伐匈奴,边费耗财而发;峻法酷吏、吏道选举,亦因敛财兴利而或兴或废。要之,皆亡秦之续者。《平准书》“篇以秦始,赞以秦终”之微旨隐义,清高嵣《史记钞》颇有阐说:

此书数千言,大约以耗财兴利参互成文。然耗财之事非一,而以边费为最大;兴利之事亦非一,而以平准为尽头。峻法酷吏,因兴利而用也;吏道选举,因兴利而衰也。擅山海之藏,攘商贾之利,用饶于上,财竭于下,其不为亡秦之续者幸耳。篇以秦始,赞以秦终,其旨微矣。[33](www.xing528.com)

武帝征伐匈奴,前后四十四年,军费庞大浩繁,举凡击胡之虏级、赏赐、军马、死费、转漕、军甲诸费皆属之。汉武帝之财政,耗财之事非一,不能尽书,以边费为最大。兴利之事亦非一,而以平准为尽头,故详书重叙平准之征敛兴利。峻法酷吏,因征伐耗财兴利而用;吏道选举,因征伐兴利鬻爵而衰,故峻法、酷吏、吏道、选举,亦重提详叙之。均输、盐铁、卖爵、告缗诸弊政,俱于平准法中带收略叙。兴利之议,列举郭咸阳、孔仅、桑弘羊三人,见商贾尊显用事。其中,尤其详叙桑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以见蠹国害民之罪。又详著输财助边之卜式本末,恰与桑弘羊之兴利敛财做对比叙事,笔削详略之际,可见太史公用笔微意之所在。

2.《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叙事之体,有《史通·叙事》所谓直纪其才行者。清牛运震《史记评注》,为之拈出,提示李广之才能优长在“射”,故详叙种种射法,作为《李将军列传》一篇之精神。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其言曰:

一篇精神,在射法一事,以广所长在射也。开端“广家世世受射”,便挈一传之纲领。以后叙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猎南山中、射石、射虎、射阔狭以饮、射猛兽、射裨将,皆叙广善射之事实。“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云云,又“其射,见敌急,或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云云,正写广善射之神骨。末附李陵善射、教射,正与篇首“世世受射”句收应。此以广射法为线索,贯串者也。[34]

公孙昆邪曾谓:“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善射之种种,自是个中之胜场。其中射法十有二,类比叙事,犹重峦叠嶂,美不胜收,自然以复沓见神韵。据事直书,动态形象演示其“射”,诚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苏轼《传神记》所谓“得其意思所在”,能掌握事物之本质特征,犹顾恺之图像,颊加三毫,顿觉精彩殊胜。[35]司马迁叙写李将军出神入化之射法,李景星《史记评议》,品赏之,以为“或正或侧,或虚或实,直无一笔犯复”。此属辞约文之笔削与斟酌。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叙述李广一生之胜负成败。胜负成败之撰述,详略、重轻往往相反相对。一篇之义,观其或笔或削,或详或略,或重或轻,可以知其然。清姚祖恩《史记菁华录》以为:《李将军列传》“略其败,而详其出奇制胜之勇”,正切中其中叙事之义法:

史公甚爱李广,而独不满于卫青。……至如广之任情孤往,败处每多于胜处。然略其败,而详其出奇制胜之勇,令人读之,满腔都是奇特意思,则文字生色不少。如射雕一段,精神更自烁烁可爱。[36]

清姚祖恩《史记菁华录》以为:“广之任情孤往,败处每多于胜处。”然《李将军列传》略言其任情败战,而详叙其出奇制胜之勇,忠诚信实之忱。如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叙匈奴畏李广之兵略,士卒亦乐从之,而苦程不识。又称: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刁斗不警,文书简约云云。以及前文所叙李广善射,射匈奴射雕者一段,匈奴号曰飞将军,等等。详其奇而略其败,于是文字生色,引人入胜。盖李将军一世奇气,负一腔奇冤,司马迁遭遇适与之相当。于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我胸中之块垒,往往发用为一篇奇文。清牛运震《史记评注》所谓:“太史公作《李广传》,一腔悲愤不平之意,已泄露殆尽。正借李广生平,写自己胸臆也。”[37]比兴寄托,经、史与文学不异,由此可见。

就比事属辞而言,义昭笔削之书法,最可于叙事法中体现。平序、直序之外,如闲叙、插叙,《史记·李将军列传》皆有可观。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特赏其语叙、言叙,以及带叙。其言曰:

李将军战功如此,平序直序,固亦可观。乃忽分为千绪万缕,或入议论,或入感慨,或入一二闲事,妙矣。又忽于传外插入一李蔡,一程不识。四面照耀,通体皆灵,可称文章神技。吾尤爱其以李将军行军方略,于程不识口中序出。广之为人,反从射虎带下。而其不侯杀降事,偶在王朔燕语点明。错综变化,纯用天机。有意无意之间,令人莫测。[38]

《史通·叙事》论叙事之体有四,其三曰因言语而可知,指叙事方式,选择对话谈说,以替代叙事,推进情节、刻画性格、展示场景、交代枝节,[39]一般谓之对话艺术。《史记·李将军列传》叙事传人,犹无何之树,随刀改味;又似山阴道上,移步换景。如吴见思提示:“李将军行军方略,于程不识口中序出”;“而其不侯杀降事,偶在王朔燕语点明”,此借乙口叙甲事、之法,最为灵动不板。借同为边将之程不识,论述李广之行军方略,深具说服效力。李广所以终老难封,委由望气者王朔燕语点明,于天人之际代言,不得不令人信服。

清代方苞(1668—1749)研治《春秋》,按所属之辞,核以所比之事,辨析孰为旧文,孰为笔削。影响所及,遂因《春秋》书法之触发,而倡导古文之“义法”。方苞曾云:“‘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40]义在先,法居后;法以义起,法随义变。就司马迁《史记》言,一传必有一传之立意,或谓之主宰,或称为主意,皆经由比事与属辞之法带出。明陈仁锡《陈评史记》论之曰:

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41]

宋陈骙《文则》云:“辞以意为主,故辞有缓有急,有轻有重,皆生乎意也。”不惟辞之缓急轻重生乎意,即事之笔削详略,亦取决于义。《孟子》说孔子作《春秋》,有所谓其事、其文、其义。其事、其文,为“如何书”之法,与“何以书”之义互为体用。故方苞论义法,有所谓“‘义’以为经,而‘法’纬之”之提示。[42]《李将军列传》,既以“不遇时”为主意,则模拟、对比史事、连属修饰辞文,或笔或削之际,多脉注绮交于此,于是主意之所在,史义之归宿,叙事皆较详、较重。《卫将军骠骑列传》,以“天幸”二字为主,则排比史事聚焦于此为多,属辞约文,亦绳牵丝贯于“天幸”之主意。因此,全篇于主意之关注,亦偏详、偏重。观笔削详略,可以昭示指义,亦由此可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