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贤士的勇者征战海内

礼贤士的勇者征战海内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议秦王把来自东方各国的士人都逐出秦国,于是,秦王政发布逐客令,大肆搜索在秦国的东方六国的士人,客卿李斯也在驱逐之列。秦王政答应了他的这一条件。秦王政亲政以后,对山东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在秦国强大的军事进攻面前,与秦国邻近的韩、魏两国首先成为秦国进攻的对象。战国晚期,山东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是赵国。

礼贤士的勇者征战海内

吕不韦免相以后,秦国的王室官员相互议论说:“东方各国在秦做官的人,都是在替他们的君主游说做事,离间秦国的君臣关系。”建议秦王把来自东方各国的士人都逐出秦国,于是,秦王政发布逐客令,大肆搜索在秦国的东方六国的士人,客卿李斯也在驱逐之列。李斯,楚国人,入秦以后,投在吕不韦门下,后来,经吕不韦推荐,被任为客卿。当李斯在离开秦国的途中,向秦王政上了《谏逐客书》,在这封奏书中写道:“从前秦穆公到处招揽贤才,从西方的戎族中找到了由余,从东方的宛地发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在晋国招来了丕豹和公孙支,结果秦国吞并了二十个封国,终于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卫鞅变法,使各国亲附归顺,直到今天,国家空前安定富强。秦惠王采用张仪连横的策略,拆散了东六国的联盟,使各国纷纷服事秦国。秦昭王任用范雎,使王室权力强大,而遏制了私家的势力。这四位君王都是利用客卿的智慧,成就了自己的功业的。由此看来,客卿并没有妨害秦国。世上的美色、音乐珍珠、宝玉不出产于秦国,大王都一一享用,可是大王对于人才却不是这样,不是秦国人就一律排斥,凡是外国人就一概清除,这说明大王爱的是美色宝玉,轻视的是人才。我听说,泰山因为不失去任何土壤尘埃,所以才成为那样高大的山峰,黄河大海不排斥任何细小的水流,所以才能汇成那样浩瀚的深渊,君王不抛弃任何民众,才能显示自己的圣明恩德。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大王抛弃民众而让他们去资助敌国,驱逐宾客而让他们去为诸侯建功立业,这无疑是人们所说的借兵器给敌寇,送粮食给强盗了。”看过李斯的这篇上书,秦王政恍然大悟,立即下令召回李斯,恢复他的官职,同时宣布撤销逐客令。这时,李斯已经走到骊邑(今陕西临潼)了,接到秦王的命令以后,立即返回,后来,秦王政任用李斯为廷尉(负责司法的官吏)。

韩非

李斯像

就在秦王政撤销逐客令以后不久,大梁人尉缭来到了秦国。尉缭是战国后期著名的军事家,曾经著有《尉缭子》一书。尉缭来到秦国以后,向秦王政献上了可以使秦国迅速统一中国的策略,尉缭说:“秦国现在是这样强大,与秦国相比,诸侯就像郡县的长官一样,臣只是恐怕诸侯联合在一起,这是当年智伯、夫差、齐泯王所以失败的教训。请大王不要爱异财物,贿赂各国的豪臣,扰乱各国的谋略,使各国不能合纵,这样,也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但是,诸侯却可以尽数击破。”看到尉缭是一个人才,秦王政对尉缭礼遇有加,饮食服饰都与秦王相同。然而,尉缭却因此而产生了反感,他评论秦王政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没有恩德而有虎狼一样的心,起居简约,在表面上礼贤下士,但是一旦得志以后,就会轻易地吃人。我不过是一个布衣,但是秦王在接见我的时候却很谦恭,要是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人都将成为秦王的奴隶,不能与这样的人久游。”于是,尉缭不辞而别,秦王发现以后,又把尉缭强留住,任命他为国尉,并且按照尉缭的计策行事。

这时,秦国还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士人,名叫顿弱。秦王政很想见到他,可是顿弱却声称他从来不向别人行跪见礼,如果秦王能够允许他不行跪见拜礼,他就可以与秦王相见。秦王政答应了他的这一条件。在见到秦王政以后,顿弱对秦王政说:“韩国所处的位置,好像是天下的咽喉,魏国好像是天下的胸腹,大王可以给我万金,让我到韩、魏去游说活动,收买韩、魏两国的权臣,让他们作为秦国的内应,这样,韩魏两国就会归顺秦国,天下也就可以谋取了。”顿弱的计策和尉缭是一样的,于是,秦王政资给顿弱万金,派他到东方各国去游说,顿弱首先到了韩国和魏国,收买了韩魏的将相,然后,又北到燕赵,收买了燕人和赵人,自此,东方各国再也没有联合在一起,发起大规模进攻秦国的军事行动。

秦王政亲政以后,对山东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在秦国强大的军事进攻面前,与秦国邻近的韩、魏两国首先成为秦国进攻的对象。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韩魏两国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公元前233年,韩国最后一个国君韩王安把韩国的土地和国王的印玺交给秦国,请求作秦国的附庸,并且按照秦国的要求,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与秦国的廷尉李斯本是同学,从师于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学者荀子,当他到了秦国以后,对秦王政说:“当今秦国地方数千里,精兵上百万,号令严明,赏罚公正,天下独一无二,我冒死请求进见大王,献上攻破山东各国合纵的计谋,大王如果采纳了我的计谋,不能使赵国投降,韩国灭亡,楚国、魏国屈服的话,请大王诛杀我示众,以此来警戒那些不忠于大王的人。”韩非这番话的用意,无非是向秦王政表白他可以使秦国迅速地统一中国,秦王政很想重用韩非。可是,韩非的才能却引起了李斯的忌妒,李斯向秦王政进谗说:“请大王不要忘记,韩非是韩国的公子,最终还是要为韩国着想,而不会为秦国出力。应该除掉他以绝后患。”秦王政觉得李斯的话有道理,便下令将韩非逮捕入狱,李斯又暗中派人送去毒药,迫使韩非服毒自杀。

公元前231年,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韩国把南阳的一部分土地献给秦国,在此之间,南阳的大部分土地已经为秦国占有,秦在这里设立了南阳郡,派内史腾为南阳假守。这时,在历年秦国的进攻下,韩国的土地已经所剩无几,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韩王安,以其地建立了颍川郡,韩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秦派大将王贲攻魏,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秦军在城外引黄河水灌大梁城,三个月以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秦以其地设置了砀郡。

战国晚期,山东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是赵国。当时,赵国的将军李牧、庞煖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李牧是赵国北边良将,驻守在雁门一带防备匈奴,在李牧驻守雁门期间,曾经一战斩杀匈奴十余万人,匈奴十余年不敢入寇赵国边境。赵将廉颇逃亡入魏以后,李牧成为赵国最有才能的将领。公元前233年,秦派将军桓齿奇从上党出发攻打赵国的赤丽、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赵派李牧率领边兵迎敌,结果在肥(今河北晋县西)大败秦军,秦将桓齿奇也因为战败而逃亡入燕。公元前232年,秦国军又进攻赵国的番吾(今河北寿县西南),李牧又率兵将秦军击退。

在抵抗秦军的进攻的过程中,李牧虽然屡次取得胜利,但是,战争是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实力的对比,由于这时赵国的人口、经济实力已经十分衰弱,所以,经过几次战役以后,赵国的损失也十分严重,损失士兵数十万,赵国几乎只剩下邯郸一座孤城。

公元前229年,赵国大旱,秦国乘机大举攻赵,秦军分兵两路,一路由王翦带领上党郡的军队攻下井陉,一路由杨端和率领河内军队进攻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则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敌。在李牧、司马尚的全力抵抗下,秦军在战场上无法前进一步。这时,秦国又开始行使反间计了,派人以重金贿赂赵国的宠臣郭开,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反叛赵国,赵王迁信以为真,改用赵葱和齐将颜聚取代李牧、司马尚,而李牧拒不受命,赵王迁便将李牧拘捕处死,把司马尚废为庶人。李牧被杀以后,赵国彻底失去了抵抗秦军的能力,第二年,秦将王翦大破赵军,杀了赵葱,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率领宗族数百人逃到赵国的代郡,收拢赵国的残兵败将,自立为代王。秦国攻下赵都邯郸以后,以其地设立了邯郸郡。

秦军攻破赵国以后,兵临易水,将要攻燕,燕国形势十分危急。代、燕两国的军队会集在一起,驻扎在上党。为了缓解秦军的攻势,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入秦,图谋刺杀秦王。

早年,燕太子丹曾经在赵国为人质,当时秦王政也在赵国,二人十分友好,秦王政即位以后,太子丹又入秦为人质,但却受到秦王政的冷遇。因此,燕太子丹怀恨在心,暗中逃回燕国,图谋报复。就在这时,秦将樊於期获罪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让他住在客馆里。太子丹的老师鞠武劝告太子丹说:“仅仅是秦王政的残暴就已经足以使燕国寒心了,更何况还收留了秦国的叛将呢? 这等于把肉扔在猛虎必经的山道上,恐怕难逃猛虎的吞噬,希望太子赶紧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而太子丹则说:“樊将军在穷困之中逃到我们这里,正是我忘死保护他的时候。”太子丹依然把他留在客馆里。

燕太子丹想要通过行刺的办法,刺杀秦王政,既可以报仇,也可以使燕国求得暂时的安宁。于是找到流亡在燕国的卫国人荆轲,派他为使者入秦去刺杀秦王。为了骗得秦王的信任,荆轲又带上了秦国的逃亡将军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由燕国的勇士秦武阳做他的助手,出使秦国,试图在秦国宫殿上劫持秦王政,迫使秦国归还以前攻取韩、赵等国的土地,或者杀死秦王,使秦国发生内乱,然后再图合纵讨伐秦国。

荆轲入秦以后,秦王政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荆轲,在秦国的宫殿上,荆轲用地图卷着匕首献给秦王,结果,图穷匕首现,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政,结果被秦王政挣脱,秦王政躲闪之间抽出佩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卫士们赶过来杀死了荆轲。

荆轲刺秦王画像砖

荆轲刺秦王一事,使秦王大为恼怒,秦军与燕代联军在易水一带展开激战,秦军大胜,到了十月份,秦军攻下燕国首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到辽东,秦将李信带着数千人一直追到辽东。代王嘉在这时写信给燕王喜,在信中说秦王所痛恨的是太子丹,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人头献给秦国,燕国还可以保存。于是,燕王喜杀了太子丹向秦军求和,秦军才退了回去。

到了公元前222年,在陆续攻灭魏、楚两国以后,秦派王贲带兵攻打辽东,虏燕王喜,然后又回攻代,虏代王嘉,燕赵两国灭亡。秦在其地设代郡和辽东郡。(www.xing528.com)

在攻下韩魏两国以后,秦国便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楚国。这时,秦国有一个名叫李信的将军,少年壮勇,曾经带领数千兵马追击燕太子丹,在决定伐楚以后,秦王政问李信伐楚需要用多少兵马,李信回答说二十万人足够,当秦王政又就此事询问王翦时,王翦回答道:“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政以为王翦年老胆怯,便派李信带二十万人伐楚,由于王翦的意见没有被采用,便自称有病闭门不出。

李信率兵进入楚国境内以后,分兵两路,李信一路攻打平与(今河南平与北),大破楚军,将军蒙骜攻打楚国的寝城(今安徽临泉),也大败楚军。随后,李信又攻下楚国的鄢郢,引兵向西欲与蒙骜在城父会合。这时,楚人在后面紧紧追击,三日三夜不休息,结果大破李信,杀了秦军的七个都尉。

李信失利的消息传回秦国,秦王政大怒,亲自到频阳向王翦道歉,并请王翦率兵伐楚。王翦仍然坚持非60万兵不可,秦王政应允了王翦的要求。王翦带兵将要起程,秦王政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秦王政赐给他上好的田宅园池,秦王政笑着说:“将军尽管起程,难道还忧虑贫穷吗?”而王翦却回答道:“为大王立功,终究不能封侯,所以请求得到田宅作为子孙的基业。”在行军途中,王翦先后五次派人回秦国询问田宅的事情,有人曾说王翦索要田宅过于着急,而王翦则回答说:“秦王素来不肯相信人,现在把全国的甲士都交给了我,我如果不多要求得到田宅作为子孙的基业,秦王就会对我产生怀疑。”

楚人听说王翦带着大军到来,便调动全国的军队迎敌,最初,楚国军队屡次向秦军挑战,王翦只是不肯应战。见秦军不肯应战,楚人便引军东去,乘此机会,王翦举兵追击,一直追到蕲南(今安徽宿县东南),杀死楚将项燕,然后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秦军陆续攻陷楚国的全境。公元前224年,秦军攻进楚国都城寿春,楚王负刍向秦军投降,秦在楚国境内设置了郡县。秦灭楚后,又继续向江南进发,到了公元前222年,秦军又降服了越国,秦人在越地设置了会稽郡。楚越两国灭亡。

在山东六国中,最后灭亡的是齐国。在齐王建即位之初,由其母君王后秉政,在外交上奉行与秦国交好的政策,而这时,秦国正日夜攻打韩、赵等国,而五国也忙于自救,所以,在齐王建在位的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齐国没有战事。在君王后临死时,嘱咐齐王建说,某人可以重用,齐王建请求用笔记下来,当左右取来木椟和笔的时候,君王后则摇手说她记不得了。实际上,君王后临终托孤十分简单,齐王建连一个人名也记不住,可见昏庸无能之极。君王后说记不得了,也就是对齐王建丧失了信心。

君王后死后,齐王建任用后胜为相国,后胜接受了秦国大量的贿赂,齐国这时派到秦国去的使者也都接受了秦国的贿赂,这些使者回到齐国以后,都劝说齐王建与秦国亲附,不必增加军备,更不用与其他五国联合抗秦。于是,齐国坐视其他五国被秦国攻灭。

这一年,齐王建打算亲自到秦国去朝见秦王政,首都临淄的雍门司马问他说:“齐国立你为王,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你自己呢?”齐王建回答说:“当然是为了国家。”雍门司马又说:“既然如此,大王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到秦国去呢?”齐王建这才翻然醒悟,打消了去秦国的想法。齐国的即墨大夫听到了这个消息,赶到都城向齐王建建议说:“现在齐国的疆土纵横数千里,军队数百万,而韩、赵、魏三国不愿意降秦而逃到甄城、阿城之间的官员有数百人,大王如果把他们收拢在一起,增援他们一百万军队,鼓励他们收复失地,就是武关也可以攻得进去。”可是,齐王建对此却置之不理。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在略定燕国以后,从燕地南下攻打齐国,前军出其不意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城中的军民都没有反抗。秦人又诱骗齐王建,许诺封给他五百里土地,于是齐王建向秦军投降。然而,齐王建降秦以后,秦国不仅没有送给他五百里封地,反而把他囚禁在松柏树林里,最后齐王建活活饿死。秦国在齐国境内设立了郡县。

自公元前230年起,至公元前221年止,秦国用了十年的时间消灭了山东六国,统一了中国。秦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秦统一中国以前,中国境内小邦林立,诸侯各自为政,而在秦统一中国以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中国古代社会走上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道路。所以,秦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界标。

中国古代社会从分裂状态走向统一,是战国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中国社会从分裂状态走向统一。经过春秋战国长达五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经十分密切,特别是春秋晚期到战国初年,吴越、巴蜀、江淮等边远地区的开发,使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接近,到了战国晚年,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然而,在诸侯国林立的历史环境下,各国之间的关津阻隔,严重地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消除因为小邦林立而导致的各种阻碍地区间经济交流不畅的障碍,是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的要求。这也是战国时代中国社会迅速地走向统一的决定性的因素。

到了战国以后,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大势,也在根本上符合民众的愿望。在战国时代,即使像孟子那样保守的思想家,虽然一方面“言必称尧舜”,想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国家,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承认统一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因此,当别人问及他天下怎样才能安定的时候,他回答说天下定于“一”,只有统一才能使天下安定。战国时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极大地破坏了民众的经济生活,实现安定的社会生活秩序,在战国时代是民众共同的愿望。尽管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统一只能通过兼并战争实现,而兼并战争本身对于民众现实的生活无疑是一种破坏,但无论怎样,只有实现统一,天下才能安定,这应该是每一个人都意识到的道理。所以,客观地说,统一符合战国时期民众的共同愿望。

战国时期,秦国是七国中变法最为彻底的国家。在战国初年,齐、楚、燕、韩、魏等国虽然都曾有过变法或改革,但是,这些国家的变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以楚国为例,楚国吴起变法与商鞅变法有许多内容是相同或相似的,但是,在吴起死后,变法遂告终结,楚国旧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楚国的政权依然为昭、屈、景三个大家族所控制,所以,尽管楚国在战国初期疆域最大,但是,到了战国中期以后,社会制度方面的落后,使得楚国最终成为一个弱国。而秦国则不然,秦国的商鞅变法持续了整整十年,后来商鞅虽然被反对派杀害,但是,商鞅为秦国制定的法律却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在商鞅变法以后,秦国迅速地成为一个强国。应该说,是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在战国时期,与山东六国相较,秦国的地理位置最为有利,秦为四塞之国,易守难攻,战国时期,虽然关东各国曾屡次合纵攻秦,但都因函谷关的阻隔无功而返,而秦对山东六国则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另外,在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物产丰饶,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到了战国后期,秦国在关中修郑国渠,大大提高了水利灌溉能力,粮食产量也随之而提高。战国后期,秦国几乎无年没有战争,但是,秦国并没有因此而穷困,这主要地应该归因于关中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秦国在与列国的兼并战争中,制定了正确的策略。特别是在秦惠王和秦昭王时期,先后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和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有效地瓦解了山东各国的联盟关系,从而对关东各国各个击破。而关东六国,任何一个国家到了战国后期都不具备独自与秦国抗衡的能力,但是,因为各自的利益所致,这些国家又不能结成牢固的同盟,而且在战国晚年,山东六国大都是权臣当道,国内政治事务一片混乱。这样,山东六国自然无法逃脱被秦灭亡的命运。

据史书记载,秦国是“尚首功之国”,由于关中民风强悍,辅之以商鞅变法以来的富国强兵政策,秦国的军队是战国时期最有战斗力的军队。特别是到了战国晚年,秦国的军队几乎是战无不克,攻无不取,这也是秦统一中国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秦始皇在秦统一中国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虽然秦统一中国的事业并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但是,中国毕竟是由秦始皇统一的。在秦始皇即位以后,以法家政策治国,及时平定了长安君成矫的叛乱,后来,又把权力从吕不韦手中夺回来,从而,秦国成为战国末年政局最为安定的国家。秦始皇善于用人,在秦始皇亲政以后,他所任用的李斯、王翦、王贲、蒙骜等人,都是才能卓著的文臣武将,在与列国的战争中,秦始皇能够做到用人不疑,从而,使秦国将领的才能在战场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山东各国则不然,虽然赵、魏等国都不乏良将,但是君臣之间相互猜忌,往往是敌国未破,先损战将,赵国杀李牧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不过,在战国时期,秦国毕竟是文化发展最为落后的国家,由“尚首功之国”统一中国,使得这段历史残酷了许多。在秦昭王以后秦统一中国的兼并战争中,每当秦军战胜的时候,都大量地杀人,特别是长平一战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这种无辜屠戮战俘的做法,深刻表明了秦统一中国是用极其野蛮的方式实现的。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注定了以后秦王朝不可能获得原来山东六国统治区域内民众的心理支持。野蛮使秦国能够统一中国,但也同样是由于野蛮使秦王朝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