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望姑苏:苏州古城保护试验的影响

回望姑苏:苏州古城保护试验的影响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是苏州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平江历史街区就被列为绝对保护区,这也是平江历史街区在改革开放后未被建设性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望姑苏:苏州古城保护试验的影响

街区是构成古城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与北方城市的坊市制不同,苏州作为南方城市,最能代表其特色的是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双棋盘”格局早已名存实亡。不过,聚焦古城区内外,虽然从总体上看古城的街区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也有不少区域的格局还在,如观前街、十全街、平江路、山塘街等,如能加以修缮,即可再现昔日的风貌。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市委、市政府对观前街、平江路和山塘街进行大规模修复,并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观前街,因街在玄妙观前面而得名。据南宋昆山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玄妙观原叫太乙宫,因此其前面的路叫宫前,后来太乙宫改为天庆观,街名也改为观前。太乙宫始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那么,观前街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了。不过,那时的观前街还不是苏州的商业中心。太平天国后期,由于战争,位于阊门外到枫桥一带的商业中心被烧为白地,后来商业中心开始向城内转移,许多商户迁至观前街,观前街因此而逐渐成为苏州古城的中心和窗口,成为苏州商贸、旅游、文化的汇聚之地。然而,到了20世纪中期,观前地区出现了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弱和物质性老化的问题:历史积淀下来的商贸、旅游和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开发利用;空间布局混杂,商业布局混乱,整个商区300多个门店中各类传统特色门店仅有20多家,经营场所狭小,而且经营层次和特色不断退化;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混杂,停车困难。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观前地区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整体城市架构的形成。因此,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对这一地区实行整体改造。

1998年,经过四轮方案设计和修改完善,市委、市政府正式制定出台《观前地区整治更新规划设计方案》,确定了工程的指导思想:弘扬传统文化,优化商业布局,发展旅游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把观前地区逐步建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融商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市区购物、餐饮、休闲和旅游中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观前地区的全面繁荣。工程范围为:东起临顿路,西至人民路,南临干将路,北靠学前街、因果巷,规划占地52.37公顷。工程布局定位为:以玄妙观为核心,以观前街、宫巷为轴线,形成7个功能区和若干条特色街的布局结构。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合理组织交通,保护和发掘历史传统文化,改造政治与传统风貌不相适应的环境、建筑和设施,改造危旧住房,优化商业布局。

1998年12月30日,观前地区综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第一期于1999年1—9月实施,主要围绕一线(观前街)两片(玄妙观和北局小公园)进行,于1999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开街。第二期于2000年3月至2001年1月实施,主要是将改造区向南拓展到干将路,充实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功能。第三期于2001年6月至2002年8月实施,主要是打通北局弄、颜家巷、阔巷,综合整治吉由巷、大井巷、塔倪巷等9条街巷,实施民房改造,配套建设停车场、文化、商业用房等。

经过近四年的整治,观前地区面貌焕然一新,被苏州市民评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苏州人心目中的20件大事”之一,并被列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十大民心工程”之首。观前地区改造达到了预期目的,实现了多赢:其一,一大批老字号强势回归,凸显了黄金地段名店、名牌和地方特色产品密集区的功能;其二,开发建设碧凤坊美食街,引进各路餐饮大军,与太监弄一起形成苏州最兴旺的餐饮美食区,实现了让吃吃喝喝带动观前繁荣的初衷;其三,做大做优玄妙观核心景点,增添古城区文化氛围,进一步彰显古城魅力;其四,完善了路网系统,增建了大量停车场,为购物休闲带来极大便利。整个观前地区改造后,客流量迅速攀升,成为苏州古城真正的中心和外地游客的必选之地,为以后的街区改造提供了样板。

如果说观前地区是近代苏州商业中心的典型代表,那么,平江街区则是苏州古城的典型布局。虽然自20世纪中叶以来,经过现代文明的冲击,整个苏州古城早已面目全非,然而在整体上出现残损的古城肌体上,却仍然存在着一块相对完好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平江历史街区。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是苏州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这里依然保存了古城的框架结构,保存了古城的原有风貌,保存了古城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其范围东起环城河、西临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116公顷。把平江历史街区的现状与《平江图》做一对照就会发现,区域内街巷、河道的分布和《平江图》的标示基本上是一致的。宋代《平江图》这张精美的“双棋盘”,在这里留下了完美的一角:东有城墙残垣,勾勒出古城的一段轮廓,纵向有内城河、平江河,横向有胡厢使河、柳枝河、新桥河、悬桥河,组成“二纵四横”的河网。小河两岸,视线所及都是高低错落的旧宅老屋,依然是唐朝人笔下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美丽画卷。

不仅如此,这里还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内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耦园)、文化保护单位9处、控保建筑43处,以及为数众多的古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曾生活于此,留下了众多的古建民居。

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平江历史街区就被列为绝对保护区,这也是平江历史街区在改革开放后未被建设性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2004年,以迎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为契机,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先导试验性工程,并邀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领衔编制街区保护整治规划。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要求,相继实施了房屋修缮、河道清淤、码头修整、驳岸压顶、绿化补种、路面翻建、管线入地等基础性工程。

整修后的平江历史街区面貌大为改观,成为苏州城内人气最旺、名气最高、吸引力最大的历史街区,云集了数以百计的特色酒吧、茶馆、咖啡馆、影楼、服装店、古玩店、琴馆、画室、苏式小吃店、客栈等,这些21世纪涌现出来的旅游文化型商业,不仅丰富了平江路文化内涵,而且也给平江路增添了新的活力。2005年,平江历史街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并被中国列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11年,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研究决定,批准平江历史街区为AAAA级旅游景区。

山塘街和平江路一样,都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苦涩的历史。如果说平江路是一幅画,那么山塘街就是一首诗、一首千古绝唱的歌。陆文夫先生说:“苏州的标志性街是山塘街,而不是观前街。”《大九连环》歌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有山塘。”可见山塘街在苏州的地位和影响。

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因虎丘在城西北,与古城交通不便,加之河道不畅,易患水灾,于是组织百姓开凿水道,由阊门城河直达虎丘山麓,并与运河贯通,这条水道就是山塘河,开挖水道的淤泥堆积于河边就形成了“白公堤”,天长日久,“堤”慢慢演变成了“街”,这条街就是山塘街。其后的将近1200年时间,山塘街成为连接阊门与虎丘的唯一纽带。(www.xing528.com)

进入宋代,山塘街迎来了第一次发展的高峰。随着商业的繁荣,山塘街上修建了许多寺院和桥梁,使得两岸杨柳依依、如诗如画,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到此游玩,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

进入明清,随着经济中心、航运中心、货物集散中心的形成,山塘街和阊门一带成为苏州最为繁华的地区,被曹雪芹称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里云集了全国几十家会馆,酒楼林立,商家会聚,游人如织,一时之盛,领全国风气之先。清代诗人赵翼写诗赞道:“承平光景风流地,灯火山塘旧酒楼。”

经历了将近1200年的洗礼,现在这里仍然保持着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基本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街区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然而,经历了庚申之难之后一个多世纪的沉寂,在20世纪末,山塘街却是面目全非、破败不堪的:河道污染严重,驳岸下沉,河埠石级出现断裂甚至塌陷;基础设施落后,空中电线纵横交错,路面铺设材料五花八门;地下管网淤塞,历史遗存缺乏有效管理;危旧房屋较多,有些墙壁砌成了红砖,屋顶铺上了石棉瓦违章搭建严重;环境脏乱差,“老山塘”变成了“破山塘”,昔日的山塘美景荡然无存。

面对这样的状况,在多方人士的呼吁下,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于2002年6月开始,拉开了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的序幕。这次修复,坚持“保护风貌、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有机更新”、“分级分类保护”和“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方式,以及“先挖掘再规划、先规划再试验、先试验再推开”的方法,首先将通贵桥到新民桥全长180米、占地2.7公顷的范围作为修复工程的试验段,然后再推开通贵桥到山塘桥段180米作为第二期,完成之后再全线铺开,并向山塘街两侧纵深逐步推进。

2002年到2005年,经过四年三期,相关部门先后完成了山塘街整体风貌保护、重点节点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内涵挖掘,使之成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天堂里的街市”,昔日的美景和繁华得以重现,山塘街再次成为风流繁盛之地,再现了著名作家袁鹰一篇散文中所描写的美景:

它是一条河。但它既不是江南原野上常见的那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小港小汊,也不同于苏州城里那种“人家尽枕河”的水巷。它兼有二者的特色,却又分明有自己的个性。水上,也有莲荷荇藻,也有来往舟楫。浮光耀金,碧波粼粼,两岸却又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商店人家,一样地后门依水,前门临街。

它是一条街。但是,喧嚣的市声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丝毫没有损害它的自然美。走在石子路上,一样地能领略远山近水,闻到泥土的芬芳……

这就是苏州阊门外的七里山塘。

干将河 陈云燕

裕棠桥河 范志明

觅渡桥河 范志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