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土木堡之役:太皇太后对王振的警告与明军失利,引发土木之变

土木堡之役:太皇太后对王振的警告与明军失利,引发土木之变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皇太后张氏对王振心存戒心,于是召集了杨士奇、杨荣等五位宣宗临终托付的大臣,当面训诫王振,不允许他干预朝政。而王振发现后下令削减了谎报的人数,扣减马价,这一举动激怒了也先,眼看双方矛盾尖锐,危险越来越近了。明军失利的消息一传到北京,明英宗便召集了所有文武大臣去商量此事。这次重大的事变,被称为“土木之变”。西厂的等级高于东厂,其声势之浩大已经高过了锦衣卫。

土木堡之役:太皇太后对王振的警告与明军失利,引发土木之变

宣宗在位十年后去世,他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继承了皇位,由于明英宗宠信太监,造成了宦官专权,给国家带来了一场不小的灾难。这场灾难要先从英宗宠信的太监王振说起。

王振是山西蔚州人,读过一些书,后来走上了宦官这条道,因为认识字,有些学问,所以便在东宫服侍太子朱祁镇读书。1435 年,明英宗九岁的时候,因为宣宗的去世而登上了皇位,王振也就顺理成章地做了司礼太监,开始独揽大权。太皇太后张氏对王振心存戒心,于是召集了杨士奇、杨荣等五位宣宗临终托付的大臣,当面训诫王振,不允许他干预朝政。

但五位大臣之间有矛盾,不能有效地压制王振的行动,等到太皇太后张氏一死,王振就再也没有什么约束了。很多没有骨气的官员都纷纷献媚于王振,各种巴结讨好,甚至不惜做他的干儿子。

1449 年农历正月,瓦剌(là)王也先派两千人到北京来进贡马匹,却谎称自己有三千人,想以此来冒领赏金。而王振发现后下令削减了谎报的人数,扣减马价,这一举动激怒了也先,眼看双方矛盾尖锐,危险越来越近了。农历八月,瓦剌大军果然向大同进发,将大同的守军打得大败,塞外很多城堡也跟着被攻占了下来。

明军失利的消息一传到北京,明英宗便召集了所有文武大臣去商量此事。王振为了炫耀自己的身份,建议皇帝御驾亲征。而明英宗也想效仿先皇御驾亲征的功绩,最终同意了王振的建议,没有经过多少准备,就征调了五十万大军,出了居庸关,经过怀来,向宣府、大同方向前进。

一路上,因为王振的原因,明军不断错过最佳战机,最终被也先部队打得大败,也先不但斩断了明军的水源,还将他们手里的二十多万头驴马以及数不清的衣甲、器械、辎重统统都收为了战利品。

战乱中,明英宗在禁军的保护下,东奔西突,怎么也冲不出包围圈,他索性下马坐在地上,任凭敌人去砍去杀,但没承想瓦剌士兵认出了他是皇帝,便把他送到了也先帐下。也先没有杀他,反倒是将他留在身边,作为日后与明朝进一步谈判的条件。

在混战中,愤怒到极点的明军护卫军樊忠,一把抓住王振,挥动着手中的大锤,将他的脑袋砸烂,喊道:“我为天下杀掉这个奸贼!”于是带着士兵,冲向敌人,在杀死敌军数十人后,壮烈殉国。

这次重大的事变,被称为“土木之变”。这次战争让明朝的元气大伤,国力也因此日渐衰落下来。(www.xing528.com)

知识拓展

宦官干权

明朝宦官真正的风光,基本上是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开始的。我们知道,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职位,后来为解决皇帝一个人忙不过来的问题,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由一帮内阁大学士来协助皇帝处理国事。而明宣宗则想出来一个更“聪明”的办法:“票拟”和“批红”。

所谓“票拟”,就是大臣递上来的奏章先送到内阁,先由内阁大学士代替皇帝阅览奏折,商议出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然后用小纸条写下来,与奏章一起送给皇帝。而“批红”则是皇帝收到附有处理意见的奏折之后,用红笔把自己的决定写在奏折上,甚至简单到在处理意见的纸条上画一个勾就行了。这样一来,皇帝处理奏折就由“论述题”变成了“选择题”, 皇帝可以不仔细看完整个奏折,只对他们的意见进行批示即可,大大节省了时间。到了明英宗时,为了提升效率,减轻自己的负担,甚至把“票拟”和“批红”的权力都交给宦官来打理,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也正是对宦官权力的放任,为明朝政权埋下了严重隐患。而自作聪明的明宣宗大概不会想到,正是自己的这个小聪明及亲自挑选出来的宦官王振,后来不仅坑惨了自己的儿子明英宗,还将明帝国推向衰败之路,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吧。

明宪宗设立西厂

明朝皇帝为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早在永乐年间就设置了一个叫东厂的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专门负责刺探官僚和百姓的隐私。成化十三年的正月,宪宗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特务的统治,又特别设立了一个西厂,由大太监汪直担任提督。西厂的等级高于东厂,其声势之浩大已经高过了锦衣卫。汪直滥用职权,利用自己的心腹锦衣卫百户韦瑛,屡兴大狱,很多无辜的忠臣都惨遭他的陷害,在狱中含冤而死。汪直专横跋扈,很多官员都对他敬而远之,只要是三品以下的官吏,谁惹了他,汪直不用通报皇上就可以擅自对官吏实行抄家逮问。后来西厂的眼线无限延展,大到军政要事,小到民间斗鸡,都逃不过西厂的眼睛,可谓祸国殃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