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宦官祸国:土木堡的惊人经历

宦官祸国:土木堡的惊人经历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元璋怕宦官误国,精心建立起很多规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明军却悠然地驻扎于土木堡,停了一夜。樊忠杀死王振后,冲向瓦剌军,一连击杀三名敌军,英勇牺牲。这一战,五十万明军伤亡过半,成为明王朝建立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败仗,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将目光投向北京。说起来,整个明朝,以王振为开端,宦官之祸层出不穷,此后又有刘瑾、魏忠贤,都是显赫一时的人物。

宦官祸国:土木堡的惊人经历

朱元璋怕宦官误国,精心建立起很多规矩。

比如,他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宦官兼任外臣的文武职衔,不许宦官穿戴外臣的冠服,不许宦官的品级超过四品。甚至,他还在宫门上挂起一块高约三尺的铁牌,上面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然而,这一切很快遭到破坏。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宫内竟然设立内学堂,专门教宦官识字,以代替皇帝批阅奏折。至于那块词句严峻的铁牌,到明英宗朱祁镇时,一位宦官觉得有些碍眼,随意摘走,不知抛置于何地了。朱元璋的一片苦心,最终付诸东流。

渐渐地,自这些宦官中,走出一些权势滔天的人物,王振便是其中一位。

王振是蔚州人,本是当地无赖,为了躲避刑罚才自愿进宫的。他不但聪明机灵,而且略通文字。于是,明宣宗让他服侍太子朱祁镇。王振善于窥探人心,朱祁镇又年幼贪玩,两人很快便形影不离。

朱祁镇九岁即位,是为明英宗。由于年幼无知,再加上王振在身边撩拨,朱祁镇整日沉溺于嬉戏游玩,对朝政不闻不问。王振趁机掌握大权,不仅把揽宫中一切事务,还将手伸到朝堂之上,肆意摆弄文武大臣,卖官鬻(yù)爵。盛宠之下,连皇亲国戚都怕得罪他,不断送礼讨好,恭敬地称他为翁父。

或许是因为过于放纵,不久,他便招惹出一场祸乱。

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遣人入京,进贡马匹。王振自作主张,削减了明英宗给也先的赏赐,压低马价。为此,也先很是不满。不久,他为儿子向朝廷求婚,又被王振拒绝。一怒之下,也先率军进攻大同。

边境的告急文书递到王振手中。

那时,他的心思很有趣。他不考虑如何消弭边境之乱,反而琢磨大同距离蔚州很近,若能鼓动皇上御驾亲征,他便可以借机回到家乡风光一番。至于明英宗朱祁镇,年幼贪玩,又想着建功立业,便同意出征。他们不顾兵部尚书邝埜(yě)和侍郎于谦的极力劝阻,率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远征军的主帅张辅并无实权,实际上发号施令的王振则不懂得行军打仗。

军队就那样闹哄哄地向前行进了十余日,抵达大同,却连瓦剌兵的影儿也没见到。王振以为这是瓦剌闻风而逃,得意忘形之际,忽有士兵来报,说之前派出的两支先头部队,由于寡不敌众,被也先设下的伏兵消灭了。

果然,部队向前行进不久,就看到了山野里明军尸体横陈。

士兵们本来就又饥又乏,这下情绪更为消沉。王振只得急忙下令退兵,但士兵们体力已经耗尽,磨磨蹭蹭好不容易才退到怀来城附近的土木堡。这时,兵部尚书邝埜请明英宗快速前行入关,自己率军殿后,谁料,这一提议被王振否决。

王振为何要否决这一提议?

原因很简单,那便是他装运财物的千辆辎重车尚未赶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明军却悠然地驻扎于土木堡,停了一夜。第二日天色未亮,明军便被瓦剌兵层层包围。瓦剌兵并未急于进攻,而是遣使和明英宗议和。最初,明军怕敌军偷袭,还严阵以待,见到瓦剌军来议和,一下子放松了警惕。

就在军心松懈时,明军忽听四周响起号角之声,随即又是马蹄声、冲杀声。瓦剌军冲杀而出。原来,也先早已决定突袭,假装议和,是为了杀明军一个措手不及。果然,经过长途跋涉、士气低落的明军,哪里还顾得上拼杀,纷纷四散逃跑。

瓦剌骑兵士气高昂,杀得明军溃不成军。(www.xing528.com)

明英宗和王振吓得哆哆嗦嗦,数次想率兵突围都没有成功。禁军将领樊忠见王振猥琐不堪的模样,愤怒地骂道:“我要为天下百姓除去你这祸国殃民的奸贼!”说完,他高举铁锤,砸死了王振。樊忠杀死王振后,冲向瓦剌军,一连击杀三名敌军,英勇牺牲。

此时,明英宗知道已经无法逃离,便下马坐在地上等死。就这样,瓦剌军将明英宗俘虏。这一战,五十万明军伤亡过半,成为明王朝建立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败仗,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将目光投向北京。

内部空虚的北京城该如何应对这一危机呢?

在这危急时刻,有一位英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便是于谦。那时,京城人心惶惶,为安抚朝野上下,太后只得让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暂时履行皇帝职责。朱祁钰任命兵部侍郎于谦为守城指挥,保卫京城。

为杜绝也先的要挟之心,于谦恭请朱祁钰称帝。公元1449年,朱祁钰即位,史称明代宗,又称景帝,被俘的明英宗成为太上皇。这时,也先以送明英宗回京为名,率军向北京扑来。

十月,兵临城下。

朱祁钰召集群臣商量退敌之策。将军石亨提出关闭城门死守,待到瓦剌军粮草供应不足时,他们自然会撤兵。于谦则斥责道,这时退避不出,必会导致士气不振,不如出城迎击,定能取得胜利。

朱祁钰见于谦信心十足,便命他出城迎敌。

于谦立即率兵出城。待出城,他命人关闭城门,断绝后路,决意誓死战斗到底。将士们见主帅这样义无反顾,顿时士气高昂。经过激烈战斗,北京保卫战取得大捷。也先大败后,认为扣留明英宗并无大用,便将他释放。

明英宗被释放后,公元1457年,在徐有贞、石亨和数名宦官的帮助下,趁明代宗病重之际,夺回王位,史称“夺门之变”。明英宗得知他被关押期间,是于谦主张他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十分气愤,将于谦打入死牢。

可惜,一代重臣因此而死。

再来回顾一下王振。即便王振惹出这样的祸乱,重登皇位的明英宗依旧对他念念不忘,认为他是为国献身,特意在智化寺为他塑了泥身,树碑立传。说起来,整个明朝,以王振为开端,宦官之祸层出不穷,此后又有刘瑾、魏忠贤,都是显赫一时的人物。

至此,有人会问:历代王朝为何不能杜绝宦官之祸呢?

之前的东汉晚唐是如此,明朝也是如此。原因我们已经分析过,并不复杂,是君王将权力交到他们手中的。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帝王生活吗?不仅仅是宫廷美食、佳丽三千,还有上早朝、批奏折等繁杂不堪的事务。很多帝王厌倦了这一切,转身沉溺于嬉戏。尤其明代的君王,他们有的躲在深宫,二十年不理朝政,有的沉溺于木工,有的偏爱射猎游玩不休,有的整日炼丹求长生。既然帝王不愿意处理朝政,权力自然会外流。

这些权力会流往何处?

君王自然会交付给自己信任和亲近的人。而宦官和君王日夜相伴,自然亲密无比。君王不托付给他们,又能托付给谁呢?当然,君王权力还有其他流向,之前我们已经提到外戚,事实上,还有一种流向,那便是权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