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山长城: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遗迹

唐山长城: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遗迹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万里长城不舍要津,从唐山北部燕山南坡山脊自东向西北延伸,成为华北平原的北部屏障,唐山人亲昵地将这段长城唤为“唐山长城”。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其中就有唐山境内的长城。一般而言,长城是用青砖垒砌的,但唐山长城内却有着长城全域唯一的一段大理石长城。唐山长城的喜峰口在宋辽时称松亭关,明永乐年间重建关门并改称喜峰口,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冲、志在必得。

唐山长城: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遗迹

大凡提到什么是中国的代表符号,恐怕长城应该是最容易被想到的答案之一吧,因为,长城对中国人而言绝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千百年来,围绕着长城衍生出无尽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长城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这是一种自信的长城文化,更是文化自信后的远大目标。

说到长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等雄关险隘,猎猎旌旗,自然让人浮想联翩,其实长城的内涵远不止这些。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符号和文化传承。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随之而产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数不胜数。就说我们的家乡,地处冀东要地的唐山,围绕着长城也发生过不同凡响的故事,给长城文化增添了许多熠熠生辉的佳话。

唐山地处华北东部,北枕燕山,南踏渤海,土地丰美,矿产富集,有“神京肘腋”之称,又是连接“三北”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万里长城不舍要津,从唐山北部燕山南坡山脊自东向西北延伸,成为华北平原的北部屏障,唐山人亲昵地将这段长城唤为“唐山长城”。“唐山长城”,东起秦皇岛市卢龙县刘家口,西接天津市蓟县,横贯迁安迁西遵化三县(市),长达221.9公里。它以巨人的臂膀将渤海之滨、长城脚下的冀东大地紧紧地拥在怀里 。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其中就有唐山境内的长城。

唐山最古老的长城为战国时期修建的燕长城,历代迭经修葺,现存多为明代长城遗址。据史料记载,为保卫京城,明代曾两度大修长城,第一次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修筑长城,沿边墙各关口筑城屯兵;第二次是在隆庆、万历年间,民族英雄戚继光驻守三屯营,在旧城基础上加高加厚,并在险要之处增建敌台和烽火台。长城依山势而建,楼墙险峻,蜿蜒起伏,气势雄伟,沿长城筑有城堡,城堡之间视地形筑有疏密相间的敌台,远则里许,近则半里,加之错落有致的烽火台,蔚为壮观,沿途有喜峰口、冷口、白羊峪、青山关、潘家口、罗文峪、马兰关等险关要隘29处,边防先后共设有900余卫,实际兵员200余万人,昔日雄风依旧,金戈铁马之声犹闻。故而“唐山长城”通称为“明长城”。(www.xing528.com)

诚然,“唐山长城”是万里长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唐山长城”又有着与其他地域长城不同的独到之处,凸显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浑厚与神秘。独特的“大理石长城”是其一。一般而言,长城是用青砖垒砌的,但唐山长城内却有着长城全域唯一的一段大理石长城。在迁安市大崔庄镇有一段要塞长城,长约1.5公里,高10米,宽5米,城上敌楼21座,城底基础多为大理石,任风剥雨蚀岿然不倒,在万里长城中独领风骚。特有的“水下长城”是其二。唐山长城的喜峰口在宋辽时称松亭关,明永乐年间重建关门并改称喜峰口,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冲、志在必得。诗人陆游曾有“三更抚枕急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的诗句,可见其军事地位之重要。这段险要的喜峰口长城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修建水库,主体已淹没在水下,形成万里长城一处绝佳的“水下长城”。放眼望去,此处青山峰峦叠翠,长城由水中向山上延伸,沿山脊蜿蜒而上宛如一条巨龙,雄伟的身姿与四周风光相呼应让人心生景仰。“山城浑然一体”是其三。迁西境内长城上有一座敌楼,名曰“月亮楼”,地处周围群山之巅。山就是城,城就是山。北侧危岩绝壁、势如刀削,南面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凭窗北望,气吞大荒,风吹草动,尽收眼底,难怪来犯之敌望而却步。独有的“迷你长城”是其四。在遵化市北部侯家寨乡境内的鹫峰山上,有一段北齐长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尽管未曾修缮,但至今保存完好。这段长城长1.2公里,最矮处不足50厘米,最窄处仅70厘米,堪称长城的“低矮狭窄”之最,甚至让人怀疑这样的“迷你长城”是不是现代人的杰作了?在人们心目中长城本来是宽广雄伟的姿态,可偏偏这里有这么一段令人吃惊的“低矮长城”,其中到底深藏着什么奥秘?难道是给攻城者故意留的一段容易进攻的假象,进而设下埋伏“请君入瓮”?难道是当年的修建者因为经费不足,不得不做出来的“形象工程”?总之,这又是一个千百年来无解的奥秘,留给后人去破解吧。家乡的“唐山长城”就是这么雄壮、多姿、神秘,为几千年来的长城文化平添了不少值得“炫耀”的光彩。

万里长城原本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战略工事,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关谷屏障,“唐山长城”同样具备这一属性,而且还有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远的不说,让我们回到84年前,回到长城抗战以及后来那些惊天泣地的岁月。1933年3月4日,日本关东军两个半师团分兵向长城各口进攻,3月9 日占领喜峰口。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黄昏后赶至喜峰口拒敌,先头部队组建500人大刀队,趁敌不备夜袭,杀死日军500多人,夺回喜峰口阵地。捷报传来,举国振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然而受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阻挠,长城抗战终归走向全线溃败。冀东沦陷,平津沦陷,华北沦陷……值此民族存亡绝续之际,中国共产党带领长城脚下的冀东人民竖起抗日大旗。随着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第一声枪响,20余万民众揭竿而起,10余万工农、知识分子组成抗日联军,在八路军的策应下,攻城略地,燃起抗日烽火。主力部队西撤遭重创后,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举起了抗战的刀枪。只有几百人的游击队,扛住了3万多日伪军的围追堵截,并把战火烧到长城以外。他们反“扫荡”、反“治安强化”、反“千里无人区”,在一次次生死搏杀中消灭敌人、壮大自己。到1945年对日最后一战,八路军主力由300多人发展到2万多人,冀东抗日根据地发展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有民兵武装28万余人。十年抗战,冀东军民共消灭日伪军7万多人,终于和全国人民一道将日寇赶出冀东,赶出平津,赶出华北,赶出全中国。为了抗战的胜利,冀东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30多万群众伤亡,数以千计的八路军指战员血洒疆场,仅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就有包森、节振国等37人。长城无言,谱写了冀东军民的抗战史诗;长城颔首,终于做到了“不教胡马度阴山”。

昔日硝烟散尽,如今的唐山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的阳光里。经历烽火岁月的“唐山长城”,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带。漫步长城一个个饱经战火的敌楼、烽火台,眺望长城内外的叠彩峰岭、大好河山,听着从抗战纪念馆传来的一段段打鬼子的精彩故事,人们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试想,如果今后有谁胆敢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就会像先辈们那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让侵略者有来无回,死无葬身之地。“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长城”就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之魂,鼓舞着中华儿女们奔向美好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