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明长城遗迹分布情况

贺兰山明长城遗迹分布情况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兰山明长城遗迹集中分布在山脉东麓,按照自北向南的顺序分为旧北长城、北长城和西长城三段。虽然分别修筑于明代不同时期,但烽燧、堡寨、关隘等各种附属设施遗迹仍广泛分布于贺兰山沿线。旧北长城作为明代宁夏镇的北部战略屏障,可分为贺兰山口墙墩、“旧边”“新边”和“陶乐长堤”四段,位于贺兰山地区的是前三部分。此外,贺兰山枣儿沟、正谊关沟、归德沟、韭菜沟、大水沟等沟口也有部分长城墙体遗存。

贺兰山明长城遗迹分布情况

贺兰山长城遗迹集中分布在山脉东麓,按照自北向南的顺序分为旧北长城、北长城和西长城三段。虽然分别修筑于明代不同时期,但烽燧、堡寨、关隘等各种附属设施遗迹仍广泛分布于贺兰山沿线。地方志书和当地民众依据各段长城的所在方位、军事职能和修筑地点,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别称。

(一)旧北长城

又名“北边墙”,始筑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保存相对完整。地势平缓之处由黄土夯筑而成,高山险峻之地则以石块垒砌。旧北长城作为明代宁夏镇的北部战略屏障,可分为贺兰山口墙墩、“旧边”“新边”和“陶乐长堤”四段,位于贺兰山地区的是前三部分。

贺兰山口墙墩起自今宁夏、内蒙古交界处的落石滩,东行经石嘴山市惠农区至黄河西岸,南距平虏城(今平罗县城)25千米,因主体位于贺兰山红果子沟而又名“红果子长城”。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境内的长城北侧曾发现一道长达4566米的壕堑,南距边墙3米左右,随墙体走向蜿蜒分布于贺兰山山脊之上。“旧边”起于贺兰山红果儿沟北侧扁沟,向东延伸经下营子直达黄河西岸,全长15千米。自扁沟至石嘴山市第四中学的这段墙体虽然塌圮严重,但仍有部分遗迹留存,有些地段的墙体残高3.5米以上。嘉靖十年(1531年),三边总督王琼迫于兵力不足而弃守“旧边”和打硙口(大武口),在“旧边”内另筑一道“新边”。

旧北长城作为贺兰山北段长城的主体,按照《嘉靖宁夏新志》卷首图所标示的镇远关位置,应该连接镇远关墙。关墙自红果子沟口顶墩台向东沿山坡而下有一段石砌墙体,石墙东面至惠农区地段皆为黄土夯筑,惠农区东至黄河西岸现已无长城踪迹可寻。

(二)北长城

又称“边防北关门墙”,俗称“大武口长城”,因控扼贺兰山北端要隘“大武口”(打硙口)而得名。这段长城遗迹尚存,西起贺兰山枣儿沟临山墩(今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北2千米),经石嘴山市惠农区、大武口区,在平罗县城北5千米处向东连接沙湖(今平罗县高庄乡金星村附近),全长19223.7米,均为夯筑土墙。

嘉靖九年(1530年)秋,西海蒙古部东迁后多次袭扰宁夏镇。三边总督王琼实地勘察后上疏修筑长城获得皇帝批准,命佥事齐之鸾负责修筑事宜。次年正月,以新任巡抚、右都御史胡东皋会同总兵官周尚文监修北长城,三月十五日动工,七月底竣工。齐之鸾抽调丁夫6500人,在西起贺兰山枣儿沟临山墩、东至沙湖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原五岔渠走向挑挖深沟高垒,沿贺兰山山势修筑了一道长约17.5千米石墙。同时,在贺兰山长城内侧修筑“临山堡”,不但设有高、厚各为4米的城墙,而且开挖了深、宽皆为5米的护城河。城墙上筑有两道关门,东曰“平虏”,中曰“镇北”。在黄河岸边长约2.5千米的地段内,为防止城墙因河水侵蚀而损毁,特意修筑了一道沟墙加以保护,墙体高、厚各为5米,沟壕深、宽皆为3米。(www.xing528.com)

因为地处“山河之交,中通一路”,所以北长城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镇远关和黑山营这两座重要关堡成为其作为边防要地的有力证明。由于破坏严重,北长城段沿山垒砌的墙体早已荡然无存,仅在大武口王泉沟段沿山体外侧的冲积扇台地上残留一道呈南北走向的土墙底部遗迹。北长城上的敌台和烽火台也留存不多,仅在大武口区发现4座敌台,惠农区有5座烽火台遗址。

(三)西长城

西长城泛指分布于贺兰山东麓诸山口之间的墙体,因防守银川平原西面门户而得名,有“西边墙”“城西南墙”“西关门墙”俗称。这段长城修筑于弘治元年(1488年)以前,在宁夏、内蒙古交界处的落石滩与旧北长城相接,北起红果子沟,南至青铜峡市大坝堡,全长150多千米。多数地带因山势高峻,并不筑墙,只在人马可至的山口设关筑墙。西长城上自北向南依次设有镇远关、打硙口、赤木关3座著名关隘,尤以打硙口、赤木关最为险要,是宁夏镇城(今宁夏银川市)西北防御的重要门户。西长城保存相对完好,留下了诸多墙体、敌台、烽火台、关城遗迹,体现了贺兰山在明代宁夏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西长城自北向南跨越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平罗县、银川市、永宁县、青铜峡市,因为工程庞大而采取阶段性修筑的方式,推行分区、分片、分段包干之法。明长城修筑过程中实行严格的责任制,组织者为千总,其下由把总分理,建材和民夫分派至防区内所属各部队和州县。在拜寺口、贺兰口、苏峪口、大水口的崖壁上留存有多处明代石刻,记录了当时修筑长城、建筑关隘的相关情况,成为研究明朝贺兰山长城修筑历史与经过的珍贵资料。

依据西长城的走向,可将其自北向南分为两段。

第一段起自红果子沟,南至赤木关,俗称“西关门墙”。赤木关是贺兰山东麓重要的关隘之一,筑有三道关,俗称三关口,其所在的山口为头关,东距银川市45千米。顺沟谷入山,又有二关、三关。“西关门墙”作为北连三关口的一条主要军事防线,在西长城防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赤木口以北山势险峻,因施工困难而无法全部修筑长城,明军利用贺兰山崖面陡峭、山脊蜿蜒的特点,在大武口、汝箕口、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拜寺口、滚钟口、大口子等重要隘口进山5千米处选择有利地形堑山削壁,修筑一至四道相互连接的黄土夯筑或石块垒砌而成的低矮短墙,在山坡、山口两侧设立墩台和守哨进行重点防控。目前,韭菜沟以北残存6段长城遗迹,均为沙土碎石夯筑。在大武口以北的贺兰山湾有一段长约5千米的长城遗迹,沿贺兰山东麓坡地经简泉到达红果子口。墙体原为黄土夯筑,现仅残存一道半人高的土脊,墩台遗迹屹立其上。此外,贺兰山枣儿沟、正谊关沟、归德沟、韭菜沟、大水沟等沟口也有部分长城墙体遗存。

第二段北自赤木关,南至青铜峡市大坝堡,是嘉靖至万历年间对贺兰山沿线原有边墙进行修缮、加固与增筑的结果。嘉靖十年(1531年),宁夏佥事督储官齐之鸾建议三边总制、尚书王琼役屯丁万人,费内帑万金充实宁夏边备,耗时6个月在赤木口至大坝堡之间修筑了长40多千米的长城。由于靠近腾格里沙漠,墙体在完工一个月后即被沙海填平。齐之鸾责令杨显、邵刚、玉泉、平羌四堡军民每月挑浚,然而随挑随淤,广大军民不堪其苦,巡抚都御史杨志学奏请废弃。嘉靖十九年(1540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奏请修葺贺兰山旧有边墙,总兵官任杰命副总兵陶希皋和佥事督粮官孟霦修缮赤木口关墙,增筑赤木口以北长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明朝重修赤木口关墙,修筑敌台70余座,分设烽火台130多座。天启年间(1624—1627年),鉴于边防威胁严重,明朝廷再次对贺兰山诸口和西关门墙进行了一次加固和维修。三关口以南因山势逐渐平缓,各山口的边墙连缀成一道80千米长的傍山长城。磨石口、北岔口、小口子、柳木沟、井沟口等关口皆为险要之地,长城分布最为集中,其中保存最好的是青铜峡市北岔口段,墙体基本保存完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