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唐山印记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唐山印记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2年由唐山交大更名的唐山铁道学院迁至四川,又一次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此后陆续称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交通部唐山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等,尤以唐山交通大学历时最久,即人们口口相传的唐山交大,并跻身于全国知名大学的舞台中心。但真正使唐山交大发展驶入快车道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唐山印记

唐山曾经拥有一所著名大学,即,唐山交通大学,他建于清末民初,曾经与清华、北大等齐名,培养出众多享誉世界的学者专家,尽管历史上曾10余次更名,但唐山人始终习惯地将其称为唐山交大。1972年由唐山交大更名的唐山铁道学院迁至四川,又一次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但对唐山人来讲,唐山交大并未走远,仿佛就在身边。无论改叫什么名字,唐山交大依然是唐山人的最爱。尽管唐山交大已迁走近50年,但唐山人对唐山交大的那份眷恋,那份绵长的记忆,却怎么也挥之去。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时间回溯到1896年,清政府在山海关成立北洋铁路学堂(唐山交大),这是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与同年诞生于上海的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和稍早一些创立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同为中国人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大学,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山海关沦陷,北洋铁路学堂被抢占,待侵略者散去后,学校已满目疮痍。有识之士把学校复建的目标改定在唐山,并于1907年完成筹建。鉴于学校初建时有开滦煤矿股份,北洋铁路学堂搬到唐山后改名为“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属清廷部属学校。学校坐落在唐山老火车站西南1公里处,占地200亩,环境优雅,远离闹市,是学子们修学的理想所在。向南隔京山铁路干线与唐山铁路工厂相望,学生即可在校学知识,又可就近实习,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所把握,有所建树,有所创造。学校在唐65年,留下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唐山印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唐山路矿学堂由清廷的邮传部划归民国的交通部,改名唐山铁路学校,1913年改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此后陆续称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交通部唐山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等,尤以唐山交通大学历时最久,即人们口口相传的唐山交大,并跻身于全国知名大学的舞台中心。1916年,唐山交大在教育部举行的全国高校成绩评比中获全国高校第一名,成为全国高等学府的佼佼者,教育部颁发“竢实扬华”金匾予最优秀高校以致鼓励,意为“等待唐山交大做出成就来弘扬中华”,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块金牌,这个荣耀永久属于唐山交大。

但真正使唐山交大发展驶入快车道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再无日寇侵华辗转南方多地办学的苦衷,再无蒋家王朝统治下的啼饥号寒,在和平的环境里,学校如初升的朝阳,蒸蒸日上。学校改唐山工程学院为唐山铁道学院。学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占地由原来的200亩扩大到680亩。投巨资从欧洲购置大型实验室设备和仪器。招生规模持续攀升,到1959年,在校生超过3000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9倍。师资队伍愈发强大。学校发布《唐山近景》求贤榜,介绍交大新貌及高出北大、清华的薪资待遇,求到国内外知名教授80余人。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到1965年,全校有教师161人,这支队伍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学校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宗旨,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上硕果累累,屡创中国第一。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道——宝成铁路,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中国第一辆高速列车, 中国第一辆万吨重载列车,中国第一辆常导磁悬浮实验车,中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第一座重载铁路双线隧道,等等。这一个又一个的第一,都出自唐山交大师生之手,或创造或参与,当年“竢实扬华”的愿望而今变成沉甸甸的事实。

这是一所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大学。说的严苛些是宁缺毋滥,说的儒雅点是吹尽狂沙始到金。1900年,学校在全国招生,报考者数以千计,录取者只为37人,可见考题之深奥。考进难,考出更难。到4年后毕业的时候,37名在校生仅有17名毕业,要求之严可见一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被一代又一代唐山交大人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有位教授要求学生在计算时,结果必须保留三位小数。一般来说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保留三位呢?他说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果因少保留一位小数而造成桥梁、隧道建设事故,那么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还有什么保证?”说得学生心悦诚服。难怪从唐山交大毕业的院士们在交谈时调侃,“当年在唐山交大当学生比现在当院士还难” 。严师出高徒。1916年,唐山交大毕业生茅以升以让人无法拒绝的优异成绩征服了当时并不承认唐山交大学历的美国康乃尔大学,在他毕业的时候,康乃尔大学校长当场宣布:凡是唐山交大学生,自此之后,愿意来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的,不需要经过考试,直接入学。1937年,茅以升在钱塘江上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1955年入选中科院院士。1959年修建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大会堂结构图纸时特别强调“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www.xing528.com)

这是一所人才辈出的大学。衡量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如何,关键是看这个学校能否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唐山交大是培养我国近现代发展史名人的摇篮,先后培养出73名国内外著名院士,其中“中央研究院”院士6名(民国时期)、中国科学院院士3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9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4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名、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士2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名。看看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吧:曾设计清华学堂的建筑泰斗庄俊,一流气象学家竺可桢,铁道桥梁专家茅以升,水利专家黄万里(黄炎培之子),两弹一星功勋中的陈能宽、姚桐斌,等等。他们如同闪烁的群星,在中国科学史上闪亮发光。他们和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才是鲁迅先生笔下那些足踏在地上,支撑起中华民族崛起的钢铁脊梁。

这是一所胸怀博大的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有人将其比作对唐山交大的一次浩劫,虽然对唐山交大的感情可以理解,但从全国大局看这一结论有失偏颇。尽管这次调整的动作之大前所未有,但唐山交大毕竟是全国教育系统这盘大棋中的一颗棋子,局部服从全局,国家需要为重就是交大人的胸怀。在这次调整中,唐山交大的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迁至北京,现已成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唐山交大部分教授专家支援组建中国科学院;建筑系、化学工程系调整到天津大学;矿冶系调整到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采矿系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和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材料工程系调入北京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系电讯组调整到原哈尔滨铁道学院;土木系水利组调整到清华大学,还有一部分调整到河海大学。唐山交大仅保留土木、机械、电机、铁道四系,改名为唐山铁道学院,隶属于国家铁道部。成为铁路院校之后,唐山交大专业减少,术业专攻,从铁路建设系统到铁路运输系统到铁道科研系统,都遥遥领先于全国,直到今天在全国双一流大学评比中,西南交大(原唐山交大)的交通运输专业排名第一,妥妥的一流学科。既支援了别人,又强壮了自己,全国一盘棋的精神在唐山交大体现得淋漓尽致。唐山交大还像孵化器一样,孵化出一批与交大有亲缘关系的大学。早年唐山交大在辽宁锦县(今凌海市)建立分校,后成为东北大学;1948年部分教授、专家帮助组建了解放军工程兵学院(现石家庄铁道学院);1958年组建了兰州分校(现兰州交大)。还有华北理工大学前身唐山矿冶学院,也是交大在20世纪50年代帮助组建的。在全国高校的海洋中不时可见唐山交大那无私奉献的浪花。

这是一所知恩图报的大学。知遇之恩当报以泉涌,用这句话来形容唐山交大并不为过。他们不会忘记,是新中国的成立给了学校重生的机会,是淳朴、善良、向上的唐山人民给了他们衣食住行的可靠保障。他们知恩图报,在所不辞。当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鸭绿江边,党和国家发出抗美援朝的动员令时,唐山交大是全国唯一一所派出师生抗美援朝的高校,他们和英勇的铁道兵并肩作战,冒着敌人的炮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当唐山兴修陡河水库急需科技人才时,唐山交大派出测绘人员,雪中送炭。当唐山感喟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时,唐山交大施以援手,于1956年组建了唐山业余工学院(现唐山学院)。唐山交大南迁后,仍心心念念于唐山,先是在唐山学院组建了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分校,后又把分校划归唐山学院,为唐山学院跃升为本科大学助鼎足之力,现今又在唐山成立了西南交通大学唐山研究生院,业已送走首届毕业生,全部为用人单位录用。这既提升了唐山知名度,又使唐山的高等教育锦上添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唐山交大起点在山海关,发展和辉煌在唐山。无论唐山交大迁到哪里,也无论改做何种称谓,唐山人都为曾经的唐山交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唐山交大已经像血脉一样流淌在唐山人的记忆里,一往而情深,历久而弥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