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韬略,吴王朱元璋的七个儿子

明代韬略,吴王朱元璋的七个儿子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将大业告成的吴王朱元璋祀告太庙,随即将出生的七个儿子取了名字,七年前出生的第四子取名为朱棣。作为庶出的第四子,朱棣没有希望成为皇帝,对于权力欲极强的他来说,这是极大的痛苦。朱棣随即令大军直趋迤都。随即加速前进,迅速赶到迤都,将敌人包围。他原以为此次出征,晋王朱棡取胜可能性更大,故出征前,朱元璋派人给晋王运钞一百万锭。

明代韬略,吴王朱元璋的七个儿子

元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十七日,朱元璋庶妻硕氏在应天城内生下一男婴,据说婴儿降生前后,“云气满室,光彩五色,照映宫闼,连日不散”。喜得贵子,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新生儿带给朱元璋的当然有笑语,但更多的是忧郁。因为此时,雄踞两湖的陈友谅率百万之众顺江杀来。为了应敌,朱元璋来不及给儿子取名字就上前线去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将大业告成的吴王朱元璋祀告太庙,随即将出生的七个儿子取了名字,七年前出生的第四子取名为朱棣。

善于总结治乱教训的朱元璋认为,元朝皇室衰微及纷争与太子不立有关,因此,在其登基之时,就封长子朱标为太子,希望诸子能够维护太子的权威,彼此和睦相处,使朱氏江山万年长久。与此同时,朱元璋认为要巩固朱氏江山,必须封藩王,屏障皇室,他说:

“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我亲率师旅,以靖大难,靠皇天眷佑,才得以平定海内。然而天下之大,必树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如今诸子已渐年长,应该封以爵号,分镇诸国。这并非我私庇自己的儿子,而是遵照古代先哲的榜样,为国家长治久安。”(《明会要·册封皇子》卷十三)

对于封藩,朝中一些大臣心存异议,但慑于朱元璋的威望,不敢表示反对。封藩之事便决定下来了。

洪武三年(1370)四月三日,朱元璋向群臣宣布封藩决定:

朕荷天地百神之灵,祖宗之福,起自布衣,艰难创业……功成治定,以应正统。考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长者,必正位储贰。若其众子,则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盖明长幼之分,固内外之势。朕今有十人,前岁已立长子为皇太子。爰以今岁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为秦王,第三子为晋王,第四子为燕王,第五子为吴王,第六子为楚王,第七子为齐王,第八子为潭王,第九子为赵王,第十子为鲁王,侄孙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傅官属。凡诸礼典,已有定制。于戏,众建藩辅,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友之厚,古今通谊,朕何敢私?尚赖中外臣邻,相与维持,弼成政化。故兹诏示,咸使闻知。(《拟封建诸王诏》,《明经世文编》卷四)

四月初七,隆重的封藩仪式在奉天殿举行。各王子依次进入殿内接受册封。朱棣第三个走到殿前,读册官在旁宣读册文:“昔君天下者,必建屏翰。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并简在帝心。第四子棣,今命尔为燕王,永镇北平,岂易事哉?朕起农民,与群雄并驱,艰苦自端,志在奉天地、享神祇。张皇师旅,伐罪吊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有国,当恪敬守礼,祀其宗社山川,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体朕训言,尚其慎之。”(《明会要》卷十三)就这样,朱棣的燕王生活开始了。十六岁时他娶徐氏为妻,二十一岁移藩北平。

作为庶出的第四子,朱棣没有希望成为皇帝,对于权力欲极强的他来说,这是极大的痛苦。因为他认为,自己是诸王中最出类拔萃的。太子朱标虽然有长者之风,但书生气太重,处事柔弱;秦王朱樉为诸藩之长,却寡德失行,朱元璋对他也不抱希望;晋王朱棡虽然英武聪明、颇多智慧,但他天性狂骄、肆无忌惮,朱元璋对他很不放心;其他藩王或较朱棣年幼或是其侄儿辈,实力有限,朱棣自然不会将他们放在眼里。因此,尽管朱标此时已是皇位法定继承人,但朱棣并不死心,他时刻觊觎着皇位。为达目的,他事事小心,力图将一切都做得圆满,以期能取悦父皇,使父皇改变主意。(www.xing528.com)

洪武九年(1376),曹国公李文忠奉令在北平督建燕王府。朱棣认为,这是一个取悦父皇的机会,他致书李文忠道: “所有宫殿(指元大都旧宫),相度可存者存,若无用者拆去,须要停当。”一贯提倡节俭的朱元璋闻知此事后,十分高兴。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十日,马皇后病故。燕王朱棣同其他几个就藩在外的亲王先后赶到京师。朱元璋钟爱马氏,决定不再立皇后。为了表达自己的孝敬之心,离京回藩前,朱棣和几个亲王要求朱元璋选派高僧,随他们回藩国,为已故母后诵经祈福。这很合朱元璋心意。一位法名道衍的高僧被安排给朱棣,此人就是后来为朱棣登基出谋划策的姚广孝。

蓝玉是坐镇北方、征讨蒙古的将军。这位武将为了扩大自己在北方的权势,极力讨好燕王,他亲到燕王府将出征俘获的名马送给朱棣。朱棣认为蓝玉为一介武夫,不仅难以驾驭,而且往往会败坏大事,不愿意与他交往。他对蓝玉说:“这些俘获的名马,尚未进献朝廷,我若接受下来,岂不是对父皇不孝吗?”(《明太祖实录》卷一)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舍小利取信于皇上,朱棣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明智。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棣又一次获得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此时,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率军南下,朱元璋下令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分路率师北征。朱棣想在这次北征中建功立业,取悦父皇。三月初二,朱棣率师出古北口,一望无际的沙丘使人感到茫然,部队走了很久,仍不见一个人影。朱棣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召集诸将言道: “我与将军们受命出征,但却不知敌人踪影。他们既无城郭居止,塞外之地又是如此广阔无垠。我们必须有耳目,方能做到出师制胜。”他当即选派精壮骑士四处侦察,终于获悉乃儿不花屯兵于迤都的情报。朱棣随即令大军直趋迤都。

三月的塞外,春寒料峭,大地一片银光,严寒的天气使明军感到极不习惯,许多人有畏缩情绪,而朱棣认为这是歼灭敌人的良机,他勉励将士说:“天气如此恶劣,敌人必不料我至,乘雪速行,正可出奇制胜。”随即加速前进,迅速赶到迤都,将敌人包围。朱棣采取军事威慑与主动劝降相结合的办法,使乃儿不花降服,第一次出征便取得成功。

朱元璋接到捷报又惊又喜。他原以为此次出征,晋王朱棡取胜可能性更大,故出征前,朱元璋派人给晋王运钞一百万锭。但晋王结果却未见敌影,不战而还。朱棣的成功令朱元璋有些意外,同时也使他更为喜悦,他对群臣言道:“扫清沙漠的是燕王,我从此再无北顾之忧了。”随即派人运赏钞一百万锭给朱棣。朱棣通过自己的才能,进一步提高了在皇父心中的地位。

由此不难看出,朱棣在封燕王后,通过放弃小利、投其所好、出奇制胜等形式,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自己的长处和能力,扩大了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在部下面前树立了威信。尽管朱棣的努力没有使朱元璋改变皇位的继承人,但这一切对以后的靖难战争的胜利以及登基后有效地治国安邦产生了积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