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鼎立:公元221-238,揭秘进兵之路

三国鼎立:公元221-238,揭秘进兵之路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一年紧张的筹备,出征前的准备工作终于完成。诸葛亮确定这次出兵的主攻方向是西攻陇右祁山,但大将魏延提出了另一条进军路线东出子午谷取长安,这就是三国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进兵路线是战术问题,但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前文说过,诸葛亮的战略是先取陇右,再定关中,进而席卷中原。蜀汉军先夺陇右可保侧翼安全,免除后顾之忧,再以陇右汉中为大后方与魏军争夺关中。

三国鼎立:公元221-238,揭秘进兵之路

经过一年紧张的筹备,出征前的准备工作终于完成。大军出征在即。

蜀汉建兴六年(228),汉中,蜀汉军大本营

诸葛亮召开了出征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出席会议的全是重要的文臣武将,武将:赵云魏延、吴懿、邓芝、陈式、吴班、高翔、王平等,文臣:蒋琬、马谡、杨仪等。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研究出兵的路线,本来诸葛亮以为这不是问题,他早就做好了军事计划,之所以开会就是想集思广益做些补充,但他没想到,会上还是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诸葛亮确定这次出兵的主攻方向是西攻陇右祁山,但大将魏延提出了另一条进军路线东出子午谷取长安,这就是三国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这是历代关于诸葛亮的北伐中争议最多的热点、焦点。

就地形而言,横亘在两国边境上的秦岭北伐军相当不利。秦岭呈东西走向长达八百里,岭南是汉中,岭北是关中,蜀汉大军想要进入关中就不得不翻越海拔2000米高的大山。

当时,可供蜀汉军选择的进军路线主要有四条:

一是西出阳平关北上,从故道、散关,进入陇山东部

二是西出阳平关向西北,从略阳、成县到陇右祁山,这里是诸葛亮历次用兵的重点。其他几条路都是山高谷深崎岖难行的山路,对后勤部队而言这样的路况简直就是噩梦,而北伐军深入敌国作战对后勤的依赖就像婴儿对母亲的乳汁一般,而只有这条路有西汉水可通漕运,五百里的水路,省时又省力,这对诸葛亮来说相当有吸引力。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选择这条路而不是魏延的子午谷,最大的原因是从这里可以直达陇右进攻祁山,而西汉水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走褒斜谷道,进入秦岭向北走470里可到陕西扶风也就是关中。

四是走子午谷道,进入秦岭向北走660里可到关中腹地长安附近。

大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计划是个十分大胆的战略设想。

魏延之所以敢顶撞领导提出这个路线,有他对战局和敌情的考虑。

自从刘备占领汉中后,魏延一直就守在这里,处在对敌斗争的最前线,通过各种侦察手段汇集多方情报来源,从职业间谍到路边社谣传,魏延对魏军的了解是全方位的,可以肯定魏延的想法不是凭空想象异想天开,他是考虑了很久才提出这个大胆计划的。

魏延认为(其实包括司马懿在内的很多魏国人也认同魏延对夏侯楙的看法)当时镇守关中的魏军主将夏侯楙就是个吃喝嫖赌四毒俱全的纨绔子弟——一个超级无敌大饭桶。有他守长安实在是上天赐予蜀汉的礼物。

这人年纪轻轻就当了大官,全凭他那“名贵的血统”,谁让人家有个好爸爸夏侯惇呢,其实,三国是“拼爹”的时代。夏侯楙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不需读书、不要奋斗,照样锦衣玉食、大官当着,美眉搂着,小酒喝着,那叫一个美!

夏侯楙,字子林,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父亲夏侯惇是曹操的亲信,曹操为了密切两家关系保持老一辈传统友谊,跟夏侯惇结成了儿女亲家,把自己的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楙,曹家夏侯家亲上加亲,夏侯惇父子成为曹操嫡系中的嫡系,这种关系也注定了夏侯楙官运亨通。

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夏侯楙的春天来了,夏侯楙与曹丕两人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曹丕当了皇帝自然不能亏待自己的兄弟,曹丕封夏侯楙安西将军,让他负责关中防务。曹丕也知道这位老兄能力一般,所以没让他去东面对付东吴。因为当时魏国的重心在东方,魏人普遍觉得蜀国是个小国,刘备死后更是人才匮乏,兵微将寡根本不敢主动进攻,守在此处不会有危险,出于这种考虑曹丕才让夏侯楙守关中。

魏延觉得这是夺取关中的千载良机,才敢冒险提出从子午谷进兵直取长安的策略。

魏延觉得长安有夏侯楙这个超级无敌大白痴守,等于不设防,不打白不打,这是蜀汉千载难逢的机会。在魏延看来,长安这座“不设防城市”是自己的囊中物。只要给自己一万人马,五千人打仗、五千人运粮,从褒中出发走子午谷道十天可到长安。

夏侯楙只要看到突然出现的蜀汉军队,一定会吓得屁滚尿流,仓皇逃命。只要他一跑,剩下的文官就不值一提,魏延觉得自己带一万人就能搞定夏侯楙。长安是魏军西线的重要据点,囤积着大量的粮食等军用物资,部队有这些军粮足以坚持到诸葛亮大军到来,这样,长安以西就可一战而定。

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大胆计划,认为魏延此策过于冒险,不如西出祁山。取陇右平坦大道进兵,那里更安全,也便于行军。而子午谷是两山夹一谷,魏军若事前在深谷两侧埋下伏兵,魏延这一万人马就将如瓮中之鳖,有去无回、全军覆灭。一万人,对后备兵员充足的魏国算不了什么,但对诸葛亮来说可赔不起,他就这么点儿家底,“小本经营”,赌不起!

这段公案吵了上千年,有向着诸葛亮的,有支持魏延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谁也说不清。

进兵路线是战术问题,但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前文说过,诸葛亮的战略是先取陇右,再定关中,进而席卷中原

蜀汉军先夺陇右可保侧翼安全,免除后顾之忧,再以陇右汉中为大后方与魏军争夺关中。这样既可避免被魏军两线夹击,又进可攻退可守,处于有利地位。

魏国就像一块大饼,一口是吃不下的,蜀汉的胃也没那么大,所以必须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细嚼慢咽,这样才有助于消化。诸葛亮就是这么想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稳中求胜,而不求以奇制胜。出奇兵就意味着冒险,诸葛亮不想冒险,诸葛谨慎,他更愿走坦途,所以他不接受魏延的计划。魏国虽大,但只要一点点蚕食,仍可收取全功。若以魏延之计,蜀汉军就要提前与魏军在关中决战,这是诸葛亮不愿看到的,这也是诸葛亮不走子午谷而出祁山的战略考虑。

魏延急于求成,想一战而取关中,再战而定洛阳,并不现实。

魏延的计划确实够大胆,一旦成功也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且夏侯楙那种公子哥向来是享受在前吃苦在后,让他浴血沙场是不可想象的,整天被漂亮妹妹包围的这位老兄才舍不得把这条命扔在战场上。他对蜀汉军基本不构成威胁,魏延把他当空气也没错。但夏侯楙是白痴饭桶不等于魏国人都是饭桶,靠潜规则上位的官二代固然不少,但靠个人奋斗的草根也大有人在,毕竟朝廷不能指望那些不中看更不中用的纨绔子弟。

魏延如果真的打到长安,夏侯楙肯定会溜,但其他人如果坚守呢?长安是军事重镇,军队不会少,至少比魏延多,且占据坚城。长安乃前汉旧都,虽被董卓李傕、郭汜焚毁劫掠,但经过二十余年的整修恢复,依旧城高池深,非寻常郡县小城可比。魏延只有一万人,连长安城一个角都围不上。魏国援军一到,守军与援军再里应外合前后夹击,魏延虽是勇将也难以抵挡,到时不要说占长安,能保全性命就不错了。(www.xing528.com)

退一步说,就算能打下长安,也未必能守住,长安于魏国犹如蜀汉之于汉中,关中重镇,洛阳屏障,不容有失。若汉军攻得长安,魏军必倾全力来攻。魏国地广兵多,长安及其附近屯驻有重兵。

长安距都城洛阳也不甚远,洛阳援兵很快会到。司马师司马昭兄弟都曾从洛阳直接率领十几万部队东征,洛阳及其周边必然驻有魏军主力部队。

而在魏延的计划里,魏国的援军二十天内根本到不了长安,这就有些一厢情愿了,魏军主力是骑兵,当年追刘皇叔一昼夜300里,如此速度转眼即至。司马懿千里奔袭上庸就在不久之前,有此先例,谁能保证,魏军会按魏延的设想姗姗来迟,将长安拱手让与汉军。

按魏延的计划,诸葛大军必须20天内从斜谷赶到长安。这就没谱了,要知道,人家魏军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主力还是骑兵。诸葛丞相的主力可是步兵,两条腿注定跑不过四条腿,且还是深入敌境,一旦在沿途遭遇魏军顽强抵抗,势必延误军期,而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诸葛亮大军按魏延的安排走斜谷(褒斜谷),《郡国志》写道:褒谷,北口曰斜,南口曰褒,长四百七十里。出谷三十里是郿城,再走二百六十里才能到长安。斜谷虽然比子午谷好走,但也好不了多少,曹操征张鲁时就走过,他对斜谷的评价,石穴。横穿暗无天日的石穴,忽上忽下,走出五百里山地,士兵也必定疲惫不堪,只剩喘的份儿了。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走的就是斜谷,花了足足二个月才走到郿城,二十天内走完斜谷还要再走三百里,那不是人而是超人

魏延的计划里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他的部队能顺利出子午谷吗?

打仗也就是打后勤,比起守在城里吃食堂的魏军,汉军可就辛苦多了,魏延为了保证自己的偷袭计划不让运粮队拖后腿,专门让五千人(占总兵力的一半)背粮食,如果魏延真的从子午谷进兵,那就比一千多年后的志愿军提前搞起了肩膀后勤,也算是创举吧。但山路本就难走,还要背粮而行,这是把人当牲口用,而且这运粮的五千人自己也要吃,一个人能背多少,够不够他自己吃都不好说,几百里山路走下来,到了长安,不休整,十天半月,部队难以恢复战斗力,而魏延把这些人是算做战斗部队的。

而且就算这五千运粮兼战斗兵身体扛得住,带的粮食也不够一万人的份儿。

汉代的1升(古)=0.2升(今),1斛=10斗=100升(古)。三国时,士兵一天的口粮大概5—6升(平均1斤半),这个配给标准也就勉强能填饱肚子,打仗行军是力气活儿,吃饱饭才有力气打仗,这个数字还是保守估计,一万人二十天的粮食,相当可观。

魏延要面对的困难不只是粮食问题,他怎样保证部队十天时间走出六百多里的子午谷呢?

两年之后,曹真攻蜀走的就是子午谷,当时正好赶上连绵的大雨路不好走,曹真军用了一个月才走完一半的路,也就是说走完要两个月,即使除去大雨因素,提高一倍速度也要一个月,十天走六百里,平均一天六十里。

三国时代,步兵一天的正常行军速度是一天三十里,这还是在大路上,考虑到山路难走,还有五千背着大米的兄弟们,要他们急行军六十里,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千里袭人,事前很难做到完全保密。即使对方麻痹大意,也难保途中不被发觉行踪。先谋后战,不能寄希望于敌人的疏忽,而必须将自己的方略计定周详。

诸葛一生唯谨慎,十万大军的安危,岂能大意!我们能想到的,诸葛亮肯定也会想到,看看魏延这个大胆却漏洞百出的计划,诸葛亮只能苦笑着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就在蜀汉全军上下为北伐进行着最后的准备时,驻守在关中的安西将军夏侯楙却毫无察觉,以他迟钝的军事嗅觉,估计要等到人家兵临城下刀架到脖子上才会有反应。

事实上,此刻的夏侯楙根本无心处理军政,蜀汉大军还没打来,家里就已经闹得鸡飞狗跳。老婆清河公主——曹操的女儿与驸马正打得不可开交。

自从成亲后,公主就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公主就发现自己的这位丈夫,好色成性是个风流情种,只要见到稍有姿色的女人就千方百计弄到手。在那个年代,以夏侯楙的身份,娶几个小妾也很平常,但夏侯楙简直到了滥情的地步,偏偏公主又是一位醋意很浓的女人,夫妻俩经常为这事闹得天翻地覆,最后发展到反目成仇。

夏侯楙自己花天酒地纵情享乐,他的弟弟们也有样学样,比起这个不着调的哥哥来,有过之无不及。可能是因为几个弟弟闹得实在不像话,连夏侯楙也看不下去了,经常把几个弟弟找来训一顿。那个年代,父亲不在了,长兄如父。但时间一久,几个弟弟难免肚子里有怨气,凭什么只许你花天酒地,我们搞点儿娱乐就挨骂,兄弟几人没事就聚在一起琢磨,如何报复哥哥。

不久,他们就找到了一个战友,确切地说是一个怨妇,他们的嫂子。两伙人很快就达成一致,联合,给夏侯楙好看,接下来事情的发展证明,女人疯狂起来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经过一番折腾,夏侯楙的几个“好”弟弟就收集了一批夏侯楙的黑材料,以夏侯楙平日的德行,找这类东西应该不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几位兄弟还是略微夸大了一点儿,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后来魏明帝接到奏疏的反应可以看出来。

材料有了,但需要一个有分量的人署名上奏,而人选是现成的,清河公主巴不得整一整自己的那个死鬼老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不久,洛阳的魏明帝曹叡就收到了自己姑姑的奏疏,看完之后,顿时火冒三丈,这就要派人去长安逮捕夏侯楙。

先帝的红人夏侯楙眼看就要脑袋不保,这可真叫一朝天子一朝臣,曹丕很喜欢夏侯楙,可他的儿子曹叡对这位前辈却一点儿好感也没有。但命运之神再次垂青了夏侯楙,就在派出使者之前,曹叡又冷静了一下,觉得还是征求一下臣下的意见,就问了在一旁的京兆人长水校尉段默,并把公主的奏疏拿给他看。

姜还是老的辣,段默不愧官场老手,看了几眼就发现了其中的玄机,对曹叡说:“以臣看来,这必是驸马与公主不和,后者出于怨愤罗织的不实之词。陛下可派人前去讯问,便知真伪。且伏波将军(指夏侯惇)辅佐先帝南征北战有功于国,还请陛下三思。”

曹叡觉得有理,就派人去长安调查,结果发现背后果然另有隐情。夏侯楙这才躲过一劫。夏侯楙连家里都管不好,搞得弟弟和老婆联合起来黑他,他的水平可想而知。

这位关中守将被家务事搞得焦头烂额,哪里还有精力去关心蜀汉的动向。

夏侯楙家事一塌糊涂,国事就难指望他了,远在洛阳的曹叡、曹真对诸葛亮以及蜀汉大军也缺乏足够的重视。

这就是战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