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弱抗强:箕谷之失-三国鼎立:公元221-238

弱抗强:箕谷之失-三国鼎立:公元221-238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偏偏祸不单行,关键时刻赵云、邓芝的迂回部队又在箕谷被魏军打败。敌强我弱,随着魏军后续部队的陆续赶到,汉军在陇右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计划成为泡影。马谡之失是低估了张郃大军进援的速度,几乎与张郃前后相当到达街亭,导致准备不足,进退失据,最后全军崩溃。当时三郡已响应诸葛亮北伐。此时诸葛理应亲统大军东进防于陇坻,以偏师经略陇西。参战的将军们几乎不是杀头就是降职、贬官,在一片处分处罚的压抑气氛中

弱抗强:箕谷之失-三国鼎立:公元221-238

赵云驻军的箕谷,缘其谷口而上是赤岸,经赤岸北上可到武功、五丈原,而五丈原西面即是绥阳小谷,绥阳小谷往北是陈仓。陈仓自汉初以来即是军事重镇,当时魏国驻扎陈仓的兵力相当雄厚,暗度陈仓之鉴在前,魏人不能不防。

陈仓在箕谷之左,郿城在箕谷之右,而赵云对箕谷赤岸之上的绥阳小谷地形却不甚熟悉,加上陈仓、郿城两地敌军的夹攻,疑兵之计反被魏国利用绥阳小谷夹攻赵云军于箕谷,所以诸葛亮有“不戒之失”之语,不戒之失的原因之一是:赵云军对绥阳小谷的地形缺乏了解。

况且赵云军本是疑兵,兵力并不多,当曹真大军席卷而来时,抵挡不住也正常。

史载赵云“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赵云的退兵之计是:烧毁赤堐(赤岸同赤堐)以北的阁道,以此阻绝曹真大军的追击。以诸葛亮春秋责帅之言而自贬三等,则为何赵云仍然贬官为镇军将军,邓芝却无连坐而贬,大概因为赵云所烧毁之阁道,乃诸葛亮苦心经营的赤岸府库的要道,修复困难,所以纵使不追究赵云的箕谷兵败,也要追究赤岸退兵的方法是否过当,一百余里的阁道需要多少人力与物力才能修复,诸葛亮多年经营的心血付之一炬,必须追究。

马谡大意失街亭,这是第一次北伐失败的转折点。街亭失守后,气焰嚣张的魏军主力可以乘势长驱直入,魏军在陇右有了战略据点,完全可以稳扎稳打,避免与汉军决战,而是利用自己在数量上的优势,各个击破,最后拖垮汉军。

偏偏祸不单行,关键时刻赵云、邓芝的迂回部队又在箕谷被魏军打败。进攻受挫,汉军面临的态势相当严峻。敌强我弱,随着魏军后续部队的陆续赶到,汉军在陇右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计划成为泡影。这时在兵力上占据优势的魏军,完全可以分兵两路。一路在陇右拖住汉军主力,另一路直出斜谷、乘虚而入袭取汉中。那样,后果不堪设想。

魏强蜀弱,利于速决不宜久持。这一点从汉军粮草不济就能看出。说粮草不济,实在就是综合国力的差异。诸葛亮没有选择直接出斜谷,而是先布疑阵迷惑魏军然后径出陇右,就是考虑到可以先暂时解决汉军的粮草问题。街亭之争是第一次北伐争夺中的重中之重。马谡之失是低估了张郃大军进援的速度,几乎与张郃前后相当到达街亭,导致准备不足,进退失据,最后全军崩溃

据守街亭的要点有两处——街亭东面的陇坻、略阳城:陇坻在陇山上地形险要,而略阳城据大道要冲。而街亭正位于这两个要点之间,地形比较平坦,清水河既浅又窄,附近的山势也很平缓,不是阻击的理想战场,更谈不上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街亭东面的陇坻在陇山中,地形险要,只要当道扎营,或者伐木塞道,不使敌军通过,就能比较容易地阻击敌军;东汉初年,隗嚣大将王元据守此处,大败刘秀几乎所有的战将(包括耿弇、盖延、马武、王常、祭遵、刘歆、刘尚等)。

当时三郡已响应诸葛亮北伐。此时诸葛理应亲统大军东进防于陇坻,以偏师经略陇西。陇西诸郡安定后,再遣将扼守魏军东进险要,凭险固守,不与之战。汉军在陇西以军屯且耕且战即可解决粮食,不必再担心粮道千里转运的艰难。

诸葛亮的错误在于自己在西县、冀县扩大战果。向街亭派兵的时机也晚了,马谡东进街亭与张郃西进街亭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而马谡是从西县出发300里,张郃从郿县出发500里。按正常行军速度,两军应相差7天左右,如果魏军有意加快速度则几乎可以与马谡相差无几到达。结果马谡刚到街亭(此街亭非东面陇坻,也非西面已经残破的略阳)就发现了张郃大军,结果自然是进退失据,大败而回。

魏国经此一役开始重视西线的防御,诸葛亮此后北伐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三郡得而复失,但诸葛亮此行并非一无所获,他得到了一个可以继承他衣钵的接班人——姜维

姜维(202—264),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

诸葛亮大军杀来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着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雍州刺史郭淮在外视察。

马遵听说汉军已到祁山,附近郡县官民纷纷归顺汉军,马遵害怕了,觉得身边这些本地人靠不住,这时姜维的家乡冀县已归顺诸葛亮,马遵认为姜维等人不可信任,难保这些人不会把自己捆了去诸葛亮那里立功请赏。

在得到消息的当天夜里,马遵也不和姜维等人打招呼,连夜跟着郭淮向东逃往上邽。

天亮后,姜维等人一觉醒来才发现不见了太守,大家四处寻找,将周围能找的地方都找了个遍,连太守的影子也没见到,众人一致认定太守丢下大家自己跑了。几人聚到一起,觉得太守肯定是往上邽跑了,因为天水郡的郡治虽在冀县,但冀县在上邽的西北,离着诸葛亮大军很近,而上邽在天水郡东南靠近渭水,一旦诸葛亮的军队打来,在上邽更容易逃。姜维等人一路追着太守来到上邽,但这时的马遵已是草木皆兵,看谁都像叛徒,谁也不相信,根本不让姜维等人进城。

姜维等人没有办法只好回到冀县,这时冀县已经决定投奔诸葛亮,就推举姜维做“人大代表”来见诸葛亮,就这样姜维等人来到诸葛亮大营表示愿意归顺。

但不久,街亭兵败,汉军匆忙撤退,姜维等人来不及回冀县接出家眷,就跟着诸葛亮撤回汉中,此后姜维就与在冀县的母亲分隔两国。

诸葛亮非常喜欢姜维,认为姜维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将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培养。姜维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也很感激,从此效忠蜀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留在魏国的母亲思念儿子,托人给姜维捎去一封信,信里什么都没写,只有一味中药——当归,姜维之母想念儿子,希望姜维能重返故国回家团聚。但姜维已决心追随诸葛亮,姜维给母亲写了回信,信中写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表达了自己兴复汉室效忠蜀汉的决心。姜维离开冀县后,再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直到蜀汉灭亡。

回到汉中,开总结会,这样的大败以诸葛亮的作风不好好总结一下是不行的。

诸葛亮并没有推诿责任,在给后主刘禅的奏疏中,诸葛亮坦然承担了战败的主要责任:自己指挥失误,用人不明,并主动提出将自己降级三等,要求免去自己丞相之职,诸葛亮自己以身作则。

错了就是错了,我的错误我要承担责任,当然后来刘禅让诸葛亮以右将军的身份代理丞相职务。

同理,其他责任人,一个也跑不了。

将军张休、李盛因临阵脱逃被斩首示众,将军黄袭虽打了败仗但作战英勇,因而从轻发落,但也被夺去兵权。参战的将军们几乎不是杀头就是降职、贬官,在一片处分处罚的压抑气氛中,只有一人例外,不仅没降职反而还升了官,这个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并不是因为他是诸葛亮的亲信,其实他原是降将,此人就是王平。(www.xing528.com)

街亭之战,马谡全军溃散,只有王平的部队守住大营,临阵不乱。虽然王平的人马不多,但王平善于造势,王平令人在营中遍插军旗,从远处望去,旌旗林立,绣带飘扬,气势慑人。

古代部队都有自己的军旗,部有部旗,营有营帜,简单地说就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旗。正常状况,只要看到对方军旗的种类数目就能大致推算出对方的人数。王平的兵不多但军旗很多,这下多余的军旗全都派上了用场,军旗除了可壮胆,还可虚张声势隐蔽自己的实际兵力。一面面军旗,犹如屏风,外人很难窥见其中虚实。

张郃一路追杀马谡溃兵,来到王平大营前,映入眼帘的是遮天蔽日的旌旗。王平看到张郃的追兵,也不含糊,为表示“欢迎”,命手下拼命擂鼓助威,挥舞军旗,军兵更是齐声鼓噪呐喊。张郃不明虚实,不知王平的真实兵力,还真以为王平要出来跟他拼命。张郃粗略一算对方人数不少(看军旗看出来的),既然已经取胜,还是见好就收,不可贪心,若有小错便前功尽弃,还是回去请功领赏要紧。

张郃收兵回营,王平看着远去的魏军,这才长出了一口气,疑兵之计成功了。毕竟,张郃不知底细,自己手下有多少人,他老兄还是清楚的,主力都败了,自己只不过摇旗呐喊、虚张军势,实则并不敢出营厮杀。

要不是王平挡住了张郃军,汉军可能会败得更惨,马谡能不能撤回都难说。

诸葛亮向来执法公正、公开、公平,只要你立了功,不论亲疏一视同仁。

王平退敌立功,战后由裨将军升为讨寇将军,封亭侯,加拜参军,统领由青羌组成的一万精锐部队。

诸葛亮功过分明,让所有的人心服口服,没有话说。

街亭战败主要责任人——马谡当然难逃法网。打了这么个大败仗,直接导致北伐失败,要是不追究责任是说不过去的。

关于马谡之死在《三国志》中有好几种说法,有的说被斩首,有的说死于狱中,也有的说是逃跑后给抓回来的,其实马谡怎么死的已经不重要了,但马谡最后还是受到了军法的处罚。

马谡的死在蜀汉历史上争议颇多,反对者普遍认为蜀汉本来人才就少,马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杀马谡是自断右臂。

其实在处理马谡的问题上,没有谁比诸葛亮更痛苦了,马谡是不是人才诸葛亮是最清楚不过了。马谡是好部下亲信,又是好友马良的弟弟,于公于私,诸葛亮都有从轻发落的理由,但他没有这么做。虽然马谡是人才,也很重要,但纪律就是纪律,不管是谁,犯了罪,都要依法惩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很多人那里都是口号,但诸葛亮做到了。

当时给马谡求情的人很多,参军蒋琬特地从成都赶来汉中给马谡求情,但诸葛亮最后仍“挥泪斩马谡”。自己的战友、亲信却要死于自己的军法,诸葛亮内心的痛苦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诸葛亮杀马谡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谁都知道马谡是他诸葛亮的人,马谡街亭兵败让北伐大军劳而无功犯下大罪,要是不从重从快处理,很多人心里会不服,以后更难服众。对马谡,诸葛亮不得不杀、不能不杀。

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用人,后世颇多争议。诸葛亮究竟是以何标准选人用人呢?答案是政治理念。

马谡:首先是战略理念相同,志同道合,马谡即因此受到诸葛亮的赏识、器重。北伐大计,事务繁多,即使诸葛亮事必躬亲,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也需人从旁协助,而协赞军谋的就是马谡,诸葛亮几乎一刻也离不开这位“参谋长”。两人为北伐筹划多年,马谡对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战略构想了解得最为透彻、彻底,诸葛亮也认为马谡是能够贯彻执行他北伐战略的最理想的人选。因而,诸葛亮力排众议用马谡而非老将魏延、吴懿。但诸葛亮忘了,纸上谈兵与临阵对敌是有区别的。

赵云:蜀汉“五虎上将”中,诸葛亮最为欣赏、信任并能从容指挥的也只有赵云。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不掌兵,关羽张飞,一守荆州、一镇巴地,并不受其节制。马超黄忠一直追随刘备征战。只有赵云与诸葛亮曾一起率军入蜀,并长期共事。

赵云的政治理念也与诸葛亮相合,表现在伐吴上,赵云公开反对与吴开战,诸葛亮虽未表态,但从其联吴抗曹的一贯立场,不难猜出其态度。也因此,诸葛亮掌权后,刻意提拔赵云,首次北伐更是令赵云自领一军,独当一面。

邓芝:猇亭战后,邓芝积极主张与吴国恢复盟好,这与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诸葛亮因此特派邓芝出使东吴,而邓芝也不负所望,成功说服孙权与蜀汉言归于好,使蜀汉摆脱两面受敌的困境。此后,邓芝被诸葛亮引为知己,此次北伐才会被赋予重任,协助赵云。

魏延:与前者不同,魏延偏重军事,乃先帝赏识的大将,并力主北伐,否则也不会提出极富进取精神的子午谷奇谋。魏延自己也清楚此举的冒险性,但为了北伐大计,魏延甘愿冒险。如此良将,久在边疆,熟知敌情,诸葛亮不可能不重用魏延。相对马谡等人,魏延与诸葛亮缺乏政治上的共鸣,只是军事上的“同谋”,因而被诸葛排在马谡之后。但此后历次北伐,都可见到此人身影。作为蜀汉后期干城之将,魏延将北伐视为己任,是诸葛之外,军中最为积极北伐的大将。

姜维:诸葛亮选中姜维是政治军事兼而有之,诸葛亮首先看重的是姜维心存汉室,这点最重要,有此才有之后的刻意栽培。再者,蜀汉人才匮乏,尤其缺少良将,“五虎上将”之后更是后继乏人。而姜维“敏于军事”,更是凉州才俊,攻取陇右,正需此人。姜维是诸葛亮最为满意的军政兼通的复合型人才,因而诸葛将其视为接班人。而姜维之后“九伐中原”,矢志于北伐,果然继承武侯之志。

北伐的失利让蜀汉内部许多人对北伐的前景失去信心,但诸葛亮本人并没有因为一次失利而灰心丧气。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继续训练人马、打造兵器、积蓄粮草,等待时机再次北伐。

汉军撤走后,曹真带兵又攻下三郡,这一切坐镇长安的曹叡都看在眼里,对曹真更为器重。曹真在朝中的地位如日中天。

228年四月,战事结束,曹叡也从长安返回洛阳。

汉魏边境暂时又恢复了平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