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从游牧到世界帝国

元代:从游牧到世界帝国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人们,常常会将元代视作一段“黑暗”的历史时期,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脚步被元代阻断了。由宋历元至明的变迁过程中,元代究竟该被定位为一个“断裂”的“黑暗”时期,还是应被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呢?之所以出现这种“转折”,主要是由于十三、十四世纪的统治带来了破坏。[17]这一论点直接指向的就是,蒙元的统治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黑暗”的历史时期。

元代:从游牧到世界帝国

熟悉中国历史发展一般状况的人都知道,宋代尤其是南宋,中国的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都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自明代中后期开始,从许多方面来看,似乎已逐渐呈现出“走下坡路”的趋势;以至于到了清代中叶以后,中华帝国已颓势尽显,渐渐地被西欧等世界发达地区甩到了身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由“盛”而“衰”的转变呢,它的原因究竟何在?这引起了许多历史学家的兴趣。

追溯历史发展的轨迹,从南宋到明代,人们很自然地会发现这中间横亘着一个元王朝。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人们,常常会将元代视作一段“黑暗”的历史时期,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脚步被元代阻断了。西方学者在考察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时,也有人提出元代是考察由宋到明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将这个时期视作是一个巨大的“黑洞(black hole)”时期,也就是说对元代的历史发展状况仍不甚明了,需要再进行评估。

由宋历元至明的变迁过程中,元代究竟该被定位为一个“断裂”的“黑暗”时期,还是应被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呢?这是个至今仍存有争议的问题。

持宋元明“断裂”说的人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趋于停顿甚至倒退。唐宋时期经济技术的革命持续不断,到明清时期则因缺乏技术转换而出现危机,社会生产仅仅只是一种简单数量化的增加,而缺少一种质的东西,经济发展陷于“高水平的平衡危机”。它还表现在诸如科学发展受阻、对外贸易削弱等方面。之所以出现这种“转折”,主要是由于十三、十四世纪的统治带来了破坏。[17]这一论点直接指向的就是,蒙元的统治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黑暗”的历史时期。

与“断裂”说相反,认为宋元明是“持续发展”的人则指出,清代才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峰,在政治上也达到发达的顶峰,从宋至清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不认为由宋至元出现了转折,引发了停滞。从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长时段演进过程来观察的话,蒙元的统治并不能视为是对社会经济正常发展脚步的遏制。显著的例证就是,元代江南地区持续发展至十八世纪,该地区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18]那么,对于元代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地位,究竟该如何去评价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理性、客观对待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农业、牧业以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几个方面来稍作评析。

元代的农业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虽然有历史记载说,蒙古初入中原的时候,有贵族提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野以为牧地”;不过这种激进的建议,并未被采纳。相反,蒙古的统治者还下令约束毁坏农业经济的各种行为。忽必烈建元中统之后,元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农业的生产,设立劝农司,积极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劝课农桑,推广农耕互助社。值得注意的是,元代还刊刻传布农书,留下了我国最早的官方农书《农桑辑要》,以及王祯的《农书》和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三部古代著名农书。这几部重要农书在元代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既是古代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是元代重视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元代屯田数量巨大,水利设施发达,水稻亩产与南宋水平基本一致,经济作物如棉花的栽培范围,也广及黄淮流域及四川地区。因此就总体而言,元代的农业是接续了南宋的发展水平的。

元王朝虽是由游牧民族所建立,但它并不必然地大力发展游牧经济。其最为根本的原因是草原本身对于动物和人群的承载量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那就意味着生态的灾难。直到今天,维持传统游牧经济的地区,它的人口总量和畜群总数,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元代的牧地范围虽然扩大,但畜牧业经济本身,并没有大幅度地发展。甚至有学者认为,元代的草原畜牧业经济“急剧衰退”。[19]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畜牧业的管理水平、畜牧地区的社会生活水平,应该说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窝阔台于草原“无水处教穿井”,并将它视为自己的四大功绩之一,主要就是因为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改善了蒙古草原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元代游牧经济,总体而言还是维持在其正常的发展水平上。

元代的工商业也同样获得了发展。所谓“工业”,即指传统手工业。蒙元政权特别重视工匠的作用,不少人因具有工匠的身份而得以在战争中存活下来。大量工匠被分配至各种各样的造作机构,担负着织染、制瓷、制盐、军械等生产。元代的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作为一个大的户口类计,元代还专门置有“匠户”。元代手工业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的一个标志性行业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黄道婆设计的三锭脚踏纱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纺织机具,它使棉籽剥离、弹花、纺纱、织布的整个技术流程效率、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元代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烧制出青花瓷器。元青花瓷实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青花花卉贴龙纹三足鼓式瓶

元代活跃的色目商人充斥各地,其中最为著名而又特殊的是一大群“斡脱商人”。他们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是放高利贷,二是为远距离贸易贩卖各种货物。由于他们经营的高利贷被称为“斡脱钱”,又称“羊羔儿息”,多被当时的人们所批判;不过也由于这个群体的存在,客观上对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www.xing528.com)

铜鎏金掐丝珐琅麒麟法器花卉纹大罐

元代商业发展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货币经济的发展。“唐宋变革论”者指出,货币经济从宋代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元代则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纸钞的发行无论数量、种类和流通范围都远迈前朝,以至于马可·波罗也注意到:“兹敢为君等言者,各人皆乐用此币,盖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其量甚轻,致使值十金钱者,其重不逾金钱一枚。”“君主使之用此纸币偿其货价,商人皆乐受之,盖偿价甚优,可立时得价,且得用此纸币在所至之地易取所欲之物,加之此种纸币最轻便可以携带也。”马可·波罗津津乐道于此事,说明元代纸钞这一事物,在当时的世界是很少见的。

青花龙纹四系扁方瓶

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

釉里红龙凤纹双系三足杯

青花人物故事纹瓷盘

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由于辽、金政权的阻断,南宋的海外贸易逐渐兴盛。元代的海外贸易较之南宋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在南海、印度洋波斯湾的海外贸易尤为突出。元代最有特色的海外贸易是“官本船”制度,它由政府提供船舶和资本,选人出番下海,直接参与海外贸易,并按照“官有其七,商有其三”的比例分摊经营。这当然是一种官方垄断的贸易行为,撇开其具体的利益群体不谈,就其贸易对象、货物种类以及航海所及的最远距离而言,较之以往都具有很大的进步。在这个时代,大量海外商船辐辏于东南沿海地区,以今福建泉州地区为盛;航海世家乘势而出,大量的汉人、波斯人阿拉伯商人往来于海上。元代对外贸易中,瓷器出口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中元青花瓷在当时穆斯林世界中广受欢迎。元青花瓷采用釉下彩方式烧制,它在白瓷底上铺展上深蓝花纹,迎合了穆斯林世界的审美情趣。今天全世界最为精美的元青花瓷,不是珍藏在中国,而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伊朗德黑兰国家博物馆等地。这些青花瓷,大多是借由海上贸易之路而到达彼地的。

镶铜饰凤纹蒜头瓶

堆塑龙云纹盖罐

因此,就总体而言,尽管蒙元前期的战争以及元明战争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元代的经济仍是在持续发展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元代视为是中国历史发展史上的“黑暗”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