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说苑》品读:奉使行动须合《春秋》规范

《说苑》品读:奉使行动须合《春秋》规范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奉命出使的臣子,务必要使自己的行为处在《春秋》大义的规范之下。《春秋公羊传·襄公十九年》说,大夫奉君命出使,进退取舍由大夫自己掌握。又说,大夫奉命出使,听闻君亲之丧,只需徐行以示礼仪而不必返回。僖公三十年,公子子遂奉命出使周王朝,之后擅做主张访问了晋国,《春秋》讽刺这件事,认为鲁僖公并无危机,此行没有访问晋国的必要。

《说苑》品读:奉使行动须合《春秋》规范

【题解】

奉使是奉国君之命出使他国,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可以灵活地应变和决策,对智慧和口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国君对使者要充分信任,“任之以事,不制以辞”;其次,要求使者要灵活应对,不畏强权,以充满智慧的应对策略,保护国格和人格,圆满完成使命。

【原文1】

春秋左传杜林善本》牌记(清乾隆年间金陵三多斋刻本)

《春秋》之辞,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无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既曰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矣;又曰以君命出,闻丧徐行而不反者何也。曰此四者各止其科,不转移也。不得擅生事者,谓平生常经也;专之可者,谓救危除患也;进退在大夫者,谓将帅用兵也;徐行而不反者,谓出使道闻君亲之丧也。公子子结擅生事,《春秋》讥之,以为僖公无危事也。故君有危而不专救,是不忠也;君无危而擅生事,是不臣也。《传》曰:“《诗》无通故,《易》无通吉,《春秋》无通义。”

【注释】

①公子子结:姬姓,名子结,鲁国公子,鲁庄公时为卿。

【品读】

《春秋》的微言大义中包含着治国理政的一般原则。符合《春秋》之义,是政治生活的准则。奉命出使的臣子,务必要使自己的行为处在《春秋》大义的规范之下。也就是说,一部《春秋》,是君臣政治生活的指南。

但是,《春秋》里的言辞,似乎有些地方是相互抵触的。《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说,“大夫无遂事”,就是臣子不能专断,不得擅作主张,惹是生非。同一篇中又说,臣子奉命出使,遇有安定社稷、利于国家的事情时,专断擅为是可以的。《春秋公羊传·襄公十九年》说,大夫奉君命出使,进退取舍由大夫自己掌握。又说,大夫奉命出使,听闻君亲之丧,只需徐行以示礼仪而不必返回。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上面所述的各种情况,各有其特殊的语境和背景,也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相互通用。奉命出使的大夫不能擅自行事,说的是一般的原则;说专断是可行的,指的是遇有危机祸患之时,则须当机立断。进退取舍由大夫自己掌握,指将帅运兵之事;徐行而不必返回,是说出使途中听闻君亲之丧。可见,《春秋》大义并不是相互抵牾的,而是各有其具体的实际语境,但都贯穿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庄公十九年,卫国嫁女于陈国,公子子结奉命送鲁女入卫陪嫁,送至鄄地时,听说齐侯、宋公有盟会商讨攻鲁,于是,临时变更计划,让他人送女至卫国都城,他自己则代表鲁国参与了盟会。《春秋》认为这件事公子子结做得没错,因为他纾解了鲁庄公的危机。僖公三十年,公子子遂奉命出使周王朝,之后擅做主张访问了晋国,《春秋》讽刺这件事,认为鲁僖公并无危机,此行没有访问晋国的必要。所以说,国君有了危机而不果断地解救,这是不忠;国君没有危机而擅做主张,这是不臣。

任何话语都有产生它的具体的语境,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具体的背景,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无论是奉命出使,还是在朝为官,也无论政治外交,还是社会生活,擅生是非固不可为,死守教条更不可取。要在利于国家社稷的前提下,灵活变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传》中说,《诗》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易》没有一成不变的吉卦,《春秋》没有一成不变的义理。

【扩展阅读】

难者曰:“春秋之法,大夫无遂事。又曰: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又曰: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又曰:闻丧徐行而不反也。夫既曰无遂事矣,又曰专之可也,既曰进退在大夫矣,又曰徐行而不反也,若相悖然,是何谓也?”曰:“四者各有所处,得其处,则皆是也,失其处,则皆非也。《春秋》固有常义,又有应变。无遂事者,谓平生安宁也;专之可也者,谓救危除患也;进退在大夫者,谓将率用兵也;徐行不反者,谓不以亲害尊,不以私妨公也;此之谓将得其私知其指。故公子结受命,往媵陈人之妇于鄄,道生事,从齐桓盟,《春秋》弗非,以为救庄公之危。公子遂受命使京师,道生事,之晋,《春秋》非之,以为是时僖公安宁无危。故有危而不专救,谓之不忠;无危而擅生事,是卑君也。故此二臣俱生事,《春秋》有是有非,其义然也。”(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

【原文2】

赵王遣使者之楚。方鼓瑟而遣之,诫之曰:“必如吾言。”使者曰:“王之鼓瑟,未尝悲若此也!”王曰:“宫商固方调矣。”使者曰:“调则何不书其柱耶?”王曰:“天有燥湿,弦有缓急,宫商移徙不可知,是以不书。”使者曰:“臣闻明君之使人也,任之以事,不制以辞,遇吉则贺之,凶则吊之。今楚、赵相去千有馀里,吉凶忧患,不可豫知,犹柱之不可书也。”《诗》云:“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注释】

①宫、商:古代称宫、商、角、徵、羽为五音。②豫:也作“预”。③莘莘征夫,每怀靡及:出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众多出使的行人,常常担心不能完成君王的使命。莘莘,众多的样子;征夫,行人,外交官;靡,不。

【品读】

外交场合诡谲多变,奉命出使的臣子,若固守君王之言而不灵活变通,很难想象他将怎样完成自己的使命。赵王派使者出使楚国,临行之前赵王鼓瑟为之送行,并告诫使者“一定要按我说的去办!”

使者非常无奈,但他灵机一动,从赵王鼓瑟说起:“大王,您平常鼓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悲伤啊!”

赵王回答说:“宫、商都是现成的调子啊。”

使者又说:“现成的调子为何不书写在琴柱上呢?”

赵王说:“天气有干燥潮湿会影响琴弦的张力,调子有急促舒缓,音乐的选择随着情感的变化不可预知,所以不能书写在琴柱上。”

使者已经为他的劝谏做了很好的铺垫,于是转入了正题:“我听说贤明的君王派遣使者,是将使命交给他,而不做言辞方面的限制,这样使者遇吉则贺,遇凶则吊,能够灵活应对;这次我奉命出使楚国,与赵国相距一千多里,吉凶忧患不可预知,就像是乐调不能刻在琴柱上一样啊!”

这样委婉的劝谏,不仅纠正了赵王错误的告诫,也为自己不辱使命赢得了灵活应变的空间。

【扩展阅读】

赵王使人于楚,鼓瑟而遣之,曰:“必如吾言,慎无失吾言。”使者受命,伏而不起,曰:“大王鼓瑟未尝若今日之悲也。”王曰:“然,瑟固方调。”使者曰:“调则可记其柱。”王曰:“不可。天有燥湿,弦有缓急,柱有推移,不可记也。”使者曰:“臣请借此以喻。楚之去赵也千有馀里,亦有吉凶之变,凶则吊之,吉则贺之,犹柱之有推移,不可记也。故明王之使人也,必慎其所使,既使之,任之以心,不任以辞也。”《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选自《韩诗外传集释》卷七)

【原文3】

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曰韩子,顾谓左右曰:“恶有以一枝梅乃遗列国之君者乎?请为二三子惭之。”出谓诸发曰:“大王有命,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令大国其命,冠则见以礼,不冠则否。假令大国之使,时过弊邑,弊邑之君,亦有命矣,曰:‘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于大国何如?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梁王闻之,被衣出以见诸发,令逐韩子。《诗》云:“维君子使,媚于天子。”若此之谓也。

【注释】

①遗(wèi):赠送。②惭:羞愧,此处使动用法,使羞愧,即侮辱。③垂:同“陲”,边陲。④维君子使,媚于天子:出自《诗经·大雅·卷阿》。媚,爱戴。只有品德高尚的君子出使,才能爱戴天子,忠于国家。

【品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地处东南一带,由商周时期华夏族在东南建立的诸侯国发展而来,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战国初期,越王派他的使者诸发出使魏国,诸发手执一枝梅花要呈给魏王(即梁王)。魏王有一个名叫韩子的大臣,回过头来向他的同僚们说:“哪里见过以一枝梅花作为礼物进献给诸侯国国君的?让我代你们去羞辱他!”

于是韩子站出来对诸发说:“我们的大王有令,客人戴帽子就以礼接见,不戴帽子就不以礼接见。”

听了这样刁难的话,诸发回答:“远方的越国也是天子的封地,与冀州兖州这些中原之地不同的是处在滨海边陲地区,既作为王朝抵御外族的入侵屏障承受艰辛,还要面对水中蛟龙、洪涝灾害与我争地的危险,所以就剪发文身,色彩斑斓,以模仿龙子龙孙,为的是让主水患的神灵躲避我们。而今天贵国作为中原大国,命令我戴上帽子才以礼接见,不戴帽子就不以礼接见。假如贵国的使者这时候正出访敝国,敝国之君也有命令:‘来使必剪发文身,然后以礼接见’,你们觉得如何呢?如果你们认为这样合情合理,我愿借顶帽子来得到国君的接见;如果认为这样不妥,希望不要改变敝国的风俗习惯。”

梁王听到了诸发的话,赶紧披上衣服出来接见他,并下令驱逐韩子。

诸发面对韩子的刁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即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也彰显了人格的平等。

【扩展阅读】(www.xing528.com)

越王勾践使廉稽献民于荆王。荆王使者曰:“越,夷狄之国也。臣请欺其使者。”荆王曰:“越王,贤人也,其使者亦贤,子其慎之。”使者出见廉稽,曰:“冠则得以俗见,不冠不得见。”廉稽曰:“夫越亦周室之列封也,不得处于大国,而处江海之陂,与鳣鱼鳖为伍,文身翦发而后处焉。今来至上国,必曰冠得俗见,不冠不得见,如此,则上国使适越,亦将劓墨文身翦发而后得以俗见,可乎?”荆王闻之,披衣出谢。孔子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选自《韩诗外传集释》卷八)

【原文4】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之辩于辞、习于礼者也。”命傧者:“客见,则称天子请见。”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憱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不佞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以诸侯之礼。

【注释】

①晏子:见卷一,原文5①。②行人:掌宾客之官。③憱(cù)然:忧愁,脸色改变。

【品读】

齐国大夫晏婴出使吴国,吴王对掌管宾客礼仪的官员说:“我听说晏婴是北方国家富于辩才、谙习礼仪的人。”于是命令接引宾客的人,客人来了,就高喊:“天子召见。”

第二天,晏子谒见吴王。掌宾客礼仪的官员说:“天子召见齐国使者!”

晏子变色不悦,说:“我奉我国君之命,出使吴王所在的地方,没料到我走错了路到了天子的朝廷,冒昧地问一下,吴王在哪里呢?”

听了晏子的话,吴王无奈地说:“夫差请见。”于是就用接待诸侯的礼仪接见了晏子。

晏子面对吴王夫差恶意僭越礼仪的行为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维护了国格和人格。

【扩展阅读】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

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

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选自《晏子春秋》卷六)

【原文5】

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黯往视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简子曰:“何其久也?”黯曰:“谋利而得害,由不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易》曰:‘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矣。”简子按兵而不动耳。

【注释】

①赵简子:见卷六,原文5②。②史黯:春秋末年晋国史官。③史:春秋时卫国大夫,字子鱼,也称史鱼。

【品读】

赵简子准备袭击卫国,派史黯前去查看,本打算一个月时间回来,却用了六个月时间才返回。赵简子问:“为何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史黯说:“本想获利的事情最后却得到了损害,这是因为没有明察的缘故。今天的卫国,蘧伯玉为相,史辅佐,孔子是他的宾客,子贡很受信任。这正如《周易·涣卦》所言,‘涣其群,元吉”,涣是贤能,群是众多,元指的是吉利的开始。所谓‘涣其群元吉’的意思,就是有很多贤能的人辅佐他。”

赵简子听了之后就没有对卫国发兵。

史黯奉命侦查卫国,尽管大大超出了预计的时间,但是得到了详尽准确的情报,为赵简子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卫国任用贤能,强化了国家的实力,使得敌国不敢轻举妄动。

【扩展阅读】

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易》曰:‘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凡谋者,疑也。疑则从义断事,从义断事则谋不亏,谋不亏则名实从之。贤主之举也,岂必旗偾将毙而乃知胜败哉?察其理而得失荣辱定矣。故三代之所贵,无若贤也。(选自《吕氏春秋》卷第二十)

【原文6】

魏文侯使舍人毋择献鹄于齐侯。毋择行道失之。徒献空笼,见齐侯曰:“寡君使臣毋择献鹄,道饥渴,臣出而饮食之,而鹄飞冲天,遂不复反。念思非无钱以买鹄也,恶有为其君使轻易其弊者乎?念思非不能拔剑刎头,腐肉暴骨于中野也,为吾君贵鹄而贱士也。念思非敢走陈蔡之间也,恶绝两君之使,故不敢爱身逃死,来献空笼,唯主君斧质之诛。”齐侯大悦曰:“寡人今者得兹言三,贤于鹄远矣。寡人有都郊地百里,愿献于大夫以为汤沐邑。”毋择对曰:“恶有为其君使,而轻易其弊,而利诸侯之地乎?”遂出不反。

【注释】

①舍人:门客,宾客,侍从。②毋择:人名,生平不详。③鹄:天鹅。④弊:通“币”,礼物。⑤汤沐邑:源于周代的制度,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后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

【品读】

魏文侯派舍人毋择给齐侯送去一只天鹅,毋择在半路上把天鹅放了,拿着一只空笼去见齐侯。毋择说:“我的国君派我来给您献上一只天鹅,半路上天鹅饥饿口渴,我把它放出来让它饮水吃食,可是天鹅高飞冲天,再没回来。我心想并不是没有钱再买一只天鹅,而是觉得哪有作为君王的使者而随便更换君王的礼物的呢?我也心想并不是不能拔剑自刎,让尸体腐烂,骸骨暴露于原野之中,而是害怕给我的国君带来重天鹅而轻士人的恶名。我也不是没想过要逃到陈国和蔡国去,而是担心因此而断绝两国的往来。所以我不敢爱惜自己而逃过一死,就来献上空笼,请君王砍我的头吧。”

齐侯听了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听到你献空笼的三条理由,远远胜过得到一只天鹅。我的都城郊外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赐给你作为汤沐邑。”

毋择回答:“哪里有为他的国君出使而随便变换礼物,还接受诸侯所赐土地的呢?”于是就离开了齐国,再也没回来。

毋择作为魏王的使者,把礼物弄丢了,这种失职行为难免论罪,但他居然不重新购置礼物,也不自尽、不逃跑,从容面对一国之君,明之以利害,晓之以大义,不仅没受责难,反而得到赞赏,圆满完成了使命。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辞令技巧。

【扩展阅读】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