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简牍:品读凉州-品读凉州

汉代简牍:品读凉州-品读凉州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汉简出土的同时,也出土了汉代鸠杖,使这一法律有了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简牍中可识别文字共3097个,书写多为隶书。据考证,墓主人是一位老年医生,这些医药简牍就是他多年行医的经验和有效方剂的真实记录。这批简牍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包含9篇《仪礼》的手写本经书,内容包括今存《仪礼》11篇中的7篇,为研究汉代简册制度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汉代简牍:品读凉州-品读凉州

1959年至1989年,在今武威市凉州区磨嘴子、五坝山、旱滩坡等共出土汉简630多枚,内容有王杖诏令、医药、仪礼、杂占等。武威汉简数量虽然不多,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特别是王杖简、医药简、仪礼简,填补了我国学术领域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

王杖简 1959年和1981年,在武威县(今凉州区)新华磨嘴子出土“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册简26枚。“王杖十简”的发现,引起了史学界轰动,郭沫若、陈梦家等撰写文章,对简文的释读、商兑、次第、编排及有关诏令的年代、尊老养老制度等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了在这一领域悬而未解的许多问题。

简中明确规定,对年70以上的老人,全社会都要给予尊重。简中记载汉宣帝刘询:“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前72年),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鸟,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还规定授王杖的老人可以随便出入官府,可以在天子道上行走,在市场上做买卖可以不收税,触犯刑律如果不是首犯可以不起诉。简文中还列举了以上规定在全国执行中的5个具体案例,案中牵扯到具体官吏、平民。

在汉简出土的同时,也出土了汉代鸠杖,使这一法律有了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汉代的养老礼一年举行春秋两次,不像先秦时代那样向70岁高龄的老人奉献斑鸠作为礼物祝愿其长寿,而是在赐给他的王杖上雕刻斑鸠(即鸠杖)。斑鸠被认为是孝敬之鸟,又寓意长久,加上传说中它对汉高祖有救命之恩,所以汉代既有“正旦放鸠”的规定,又通过赐鸠杖继承了先秦的尊老传统。对此,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都有许多描写,但始终未见实物。凉州出土“王杖简”及其鸠杖填补了这一空白,解决了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史料价值不言而喻。以鸠杖为代表的敬老养老标志虽然在全国许多地区均有出土,但武威磨嘴子、旱滩坡、五坝山出土的王杖(鸠杖)是我国古代敬老养老制度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具权威性和系统性的实物见证。

王杖诏书令册简(www.xing528.com)

医药简 1972年11月,武威县柏树乡群众在旱滩坡兴修水利时,在一座东汉早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医药简,共92枚。简牍中可识别文字共3097个,书写多为隶书。木简为松、杨两种材质,其中一简书“右治百病方”尾题。据考证,墓主人是一位老年医生,这些医药简牍就是他多年行医的经验和有效方剂的真实记录。简书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及其他内容。在临床医学方面,不仅有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记载,还有许多治病的方剂,载有内、外、妇、五官、针灸等方剂30多个,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在药物学方面,简中列举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其他药物100多味,其中有20味不见于《神农本草经》。简文中还对这些药物的炮制、剂型以及用药方法、时间都做了详细记载。在针灸学方面,简文记载有针灸穴位、留针方法、针灸禁忌等内容。从简文的整个内容来看,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并具体运用到了临床。

武威医药简是我国年代较早,形式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验方著录,反映了我国早期医学水平和中医的临床治疗等真实情况,不仅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重要发现,也是医学史上的大事,为我国古代医学,特别是汉代医疗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祖国宝贵医学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同时,简书书体以隶为主,洒脱流畅,用笔练达,字里行间闪耀着一种动态美,具有率意、质朴、粗犷、雄健的风格,深受书法家推崇。经学者研究认为,武威医药简至少具有六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扩展了古代药物学种类,二是创立了新的方药剂型,三是在中国医学史上首提“活血化瘀治法”,四是开创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先声,五是体现了“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中医传统精神,六是语言文学、版本学和书法艺术方面的价值。

《仪礼》简 1959年,武威县磨嘴子一座王莽时期的土洞墓中发现了一批《仪礼》简,共469枚,27298字。这批汉简,除少数竹简以外,绝大部分是木简,用松木制成,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据考证,这批简册在入葬以前不是为殉葬而写的,而是墓主人平时诵读的经书,其中一枚后有“河平□年四月四日诸文学弟子出谷五千余斛”一行。“河平”为西汉成帝年号,即公元前28—前25年。这说明墓主人生活在成帝年间,他本人可能是所谓文学弟子或文学弟子的老师。这批简牍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包含9篇《仪礼》的手写本经书,内容包括今存《仪礼》11篇中的7篇,为研究汉代简册制度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同时,由于它不是散乱的残简令札,而是完整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在我国所有出土的简牍中,保存最为完整,大多数本色、墨迹如初,虽稍有残损,但每一篇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编题、尾题、页码和顺序,对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的版本具有重要价值。另外,此简字体已摆脱了篆书框架,笔势流畅,工整秀丽,具备了成熟汉隶的气质,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

我国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包括《仪礼》在内的“四书五经”版本众多,可谓汗牛充栋,尤其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到成帝时,儒家思想已统治近百年,基本上被社会所接受。《仪礼》简证明,汉代知识分子已把儒家经典作为重要的陪葬品,既反映出墓主人对此的痴迷,寄托着某种理想和追求,又道出了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