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代武威境内的塞墙:品读凉州

汉代武威境内的塞墙:品读凉州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汉初年修建长城,主要目的是对匈奴的防守。为保卫新开拓的疆域,汉武帝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令居即今永登县城,是汉代著名的关塞,为河西汉长城的起首地。为巩固河西走廊边陲的安全,汉武帝修筑了由今永登县至酒泉的长城。天祝、古浪境内汉塞以壕堑为主,其中天祝金强河两岸壕堑遗址明显,个别地段深近2米。凉州区境内汉塞遗迹很少见,有城壕、烽燧遗址。今民勤境内汉塞形迹不清,但在大比例尺航空照片上,可见汉塞实迹。

汉代武威境内的塞墙:品读凉州

西汉初年修建长城,主要目的是对匈奴的防守。经过“文景之治”,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随着国力的逐渐强盛,武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防御转为积极进攻、主动出击。汉武帝先后三次任用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即元朔二年(前127年)的河套以南战役、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战役和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战役。《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三次战役均取得了重大胜利,致使“匈奴远遁,而漠南王无王庭”。为保卫新开拓的疆域,汉武帝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根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在凉州曾修建过两次长城。

第一次是元鼎六年(前111年),由令居塞至酒泉。《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元狩中,“汉始筑令居以西”。《汉书·西域传》记载:“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史记·平准书》记载:“又数万人度河筑令居。”《汉书·张骞传》记载:“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后汉书·西羌传》亦载:“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令居,县名也,属金城。筑塞西至酒泉也。”令居即今永登县城,是汉代著名的关塞,为河西汉长城的起首地。为巩固河西走廊边陲的安全,汉武帝修筑了由今永登县至酒泉的长城。令居塞近800公里,把河西走廊的东、中部地区首先置于长城的保护之内。第二次是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在新置媪围、朴擐两县的同时,当修筑一道塞墙。塞墙经过武威白银古浪、景泰两县,至于景泰县芦阳镇东黄河渡口,长约200公里。

乌鞘岭长城(www.xing528.com)

汉代令居塞武威段大体为东南——西北走向,以墙体和壕沟(壕堑)两种形式修筑。东南由永登县富强堡村入天祝境内,沿庄浪河谷,经华藏寺、打柴沟在金强驿附近过金强河,翻越乌鞘岭,过安远镇入古浪境。从古浪磨河湾向北经黑松驿、柳家台过黄羊川河。向西过十八里堡沿古浪河向北,经马家沿、俞家暗门,在定宁北跨越泗水后进去凉州区。天祝、古浪境内汉塞以壕堑为主,其中天祝金强河两岸壕堑遗址明显,个别地段深近2米。古浪境内黑松驿附近壕堑遗址明显。凉州区境内汉塞遗迹很少见,有城壕、烽燧遗址。其中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东南约1.7公里的红水城遗址保存完整。今民勤境内汉塞形迹不清,但在大比例尺航空照片上,可见汉塞实迹。大体在连城、古城一带以西2—5公里处,残垣断壁时隐时现,由东北伸向西南,长10余公里,以古城西南一段最清晰。残垣位于西沙窝古绿洲边缘,远在明代长城之北,系汉塞遗址。另大坝镇文一古城西有一段汉塞遗址。汉代城障烽燧有红沙梁镇的三角城汉代城障遗址,昌宁镇四方墩烽燧、沙岗墩烽燧,县城东南苏武山的野鸽子墩等近20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