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忠孝两难:《说苑》探讨人生困境

忠孝两难:《说苑》探讨人生困境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是《说苑》一书的第三场讲座。但今天所讲的“忠孝两难——《说苑》中的人生困境”这个主题,则可以说是我们普通百姓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说苑》书中有个“曾子受杖”的例子,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通过这样的角色伦理转换,曾子的生命安全既可以得到保障,忠孝两难的问题也可以得到顺利的统一,心安理得地妥善解决。所以,忠与孝是密切联系的,是一种内外两面的关系。

忠孝两难:《说苑》探讨人生困境

今天是《说苑》一书的第三场讲座。前面的两场讲的分别是君臣关系、为政之道,应该说,可能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和思考关心的问题。但今天所讲的“忠孝两难——《说苑》中的人生困境”这个主题,则可以说是我们普通百姓经常会碰到的问题。

我们知道,人是社会性的,我们每个人从降临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里,先是生活在一个家庭里,长大后就必须步入社会,在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在这些社会群体里,我们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第一讲我们跟大家讲过,《说苑》的基本思想是儒家的,而儒家就认为,我们在家庭里所遵守的规则是孝,进入社会所遵守的规则是忠。第一场讲座我们讲到一个“本”的问题,就是讲家庭是以孝为本,长大以后步入社会,就要以忠为本,忠于君王、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由于我们每个人既是在家庭里也在社会单位里,所以,人生中有时候就会出现两者的矛盾,面临着“忠”与“孝”两难的问题。那么,“孝”和“忠”是一个什么样的伦理关系?它们的两难问题在《说苑》书中又是处理的?我们通过对书中的解读,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曾子受杖的伦理转换

忠孝之所以两难,在我看来是因为其中有两个问题:

第一,“忠”和“孝”是有密切联系的,这种联系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双重身份、双重角色的,在家庭里我们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等身份角色,所以我们在家里要以孝为本,要尽孝道;但同时我们出去学习工作,就要忠实地履行社会职责,忠于职守,忠于社会,忠于朋友,等等。所以,当我们在给予这种双重身份角色的时间、利益等安排取舍上发生冲突时,这种两难问题就必然发生。

第二,解决忠孝两难问题的关键在于伦理转换。“忠”和“孝”的伦理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也应该进行伦理转化的。《说苑》书中有个“曾子受杖”的例子,非常具有代表性。“曾子芸瓜而误断其根。曾晳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建本》)这个故事是说,曾子由于不小心把瓜苗根锄断这点小事,就遭到他父亲曾晳的杖打,而曾子由于“孝”的观念,丝毫没有反抗父亲,任由父亲毒打,结果导致活活被打晕!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是否父亲就一定是对的呢?还有就是,是否无论如何都要听他父亲的话,让他打晕才叫“孝”?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所以,故事接着说,曾子事后想去见老师孔子,但孔子却吩咐门人不让曾子进去见他。因为在孔子看来,“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面对父亲的暴怒,不伤及生命的小惩戒可以忍受不反抗,但伤及生命的大惩戒就应该逃走了。为什么呢?孔子接着说:“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建本》)面对伤及生命的暴怒,曾子却待着不动,任由父亲毒打,差点丢了性命,这不仅不是孝,而且是使父亲陷入不义。这里,孔子做了一个伦理转换,说曾子除了是他父亲的儿子之外,还是天子的子民,是个社会的人,假如由于这点小事被打死了,那这也陷父亲于不义。所以,通过这样的角色伦理转换,曾子的生命安全既可以得到保障,忠孝两难的问题也可以得到顺利的统一,心安理得地妥善解决。

其实,故事中的曾子做法可以用“愚孝”来概括,而孔子提出的做法才是合乎人情事理的真正的“孝”。那么对于“忠”是否也有这种情况?历史上也有不少“愚忠”的例子。对此,《说苑》讲道:“父不能爱无益之子,君不能爱不轨之民。君不能赏无功之臣,臣不能死无德之君。”(《谈丛》)这就是说,父亲不能溺爱游手好闲、无所作为的儿子,君王不能爱护为非作歹的不轨之徒。同样道理,君王不能赏赐无功之臣,而臣也不能死忠于无德之君。所以,就是说,死忠于无德之君是一种“愚忠”,也不是真正的“忠”。从以上我们看到,“忠”与“孝”都是可以通过伦理转换而妥善解决的。(www.xing528.com)

(二)建本与“禄归于亲”

儒家认为,“孝”是为人的根本,对此《说苑》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建本》)所以,家里的“孝”相对于社会的“忠”来说,是首要和根本的。《说苑》说道:“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建本》)这就是说,“孝”是相对于家里的角色伦理,把家里的角色伦理履行处理好了,到社会上忠实地履职尽责,就有了坚实的道德品质根基,个人事业自然会发展好。所以,忠与孝是密切联系的,是一种内外两面的关系。由此我想到一个现实问题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家庭家风建设,对领导干部要求汇报家庭情况,我想就是因为有这种内在联系,家庭的角色伦理履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根本面貌。

忠孝问题既与人的血缘之亲有关,也与义利的处理权衡问题有关,我们知道,血缘亲情、义利问题是儒家高度重视、非常关注的。《说苑》中有一句话:“夫仕者身归于君,禄归于亲。”(《立节》)就是说,一个士人在外面为社会为国家做事工作,但国家社会给士人的俸禄薪水是归家人的。所以,为什么对国家社会要忠于职守?因为国家社会是给予俸禄的衣食父母,它提供个人生存的经济基础,也体现了个人的社会人生价值;为什么在家要“孝”?因为家是生养的父母,体现的是一种血缘亲情、一种人间的温暖与关爱。所以,忠孝问题是根于人性人情而提出的,其中所阐明的人情事理体现着一种人类与人性的光辉,权衡处理好忠孝两难问题非常有意义。

问:忠孝是人的基本道德观念,在小家是孝,在社会是忠,是感恩的心,两者是没有冲突的,不知理解得对不对?

我认为用“感恩”来总结和串通忠孝问题非常好!而以乐观观点来解决这个问题,认为忠孝是没有冲突的,也很好!希望我们都能以这种乐观心态处理问题,也希望我们的生活不会发生这些冲突,不会陷入这种人生困境。但是,一旦出现这种人生困境我们应该怎么办?该怎么做才能合乎社会伦理、体现人间亲情温暖?我们今天来探讨这个问题,就是希望看看古人是怎样处理这些难题的,具体就是看看《说苑》里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人生智慧,我觉得这个主题的意义就在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