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巢湖水师加入,计划长江横渡

巢湖水师加入,计划长江横渡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元璋接见俞通海,俞通海表示巢湖水寨愿“以舟师万余,粮数万石请降”[53]。朱元璋脱身返回和州,调集一批商船,装载精锐猛士,再到黄墩,指挥巢湖水师发起攻击,一举击败蛮子海牙,然后乘大雨过后江水暴涨之机,从小港汊纵舟而出。巢湖水师的归附,使朱元璋获得舟师万余,不仅增强了军事力量,而且拥有了一千艘船只和数万石粮食,解决了“兵众而食少,舟楫不备”的难题,具备了渡江的条件。二是确定具体的渡江作战方案。

巢湖水师加入,计划长江横渡

数万红巾军在和州一住几个月,粮饷的供应非常紧张。四月,在打退元兵的几次进攻后,“和阳乏粮”,发生粮荒,“上与诸将谋渡江”[44]。诸将之所以欲谋渡江,目的当然是为了解决粮饷的问题,因为以集庆路(治上元、江宁,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不仅是当时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而且也是全国最大的产粮区,距太平不远的丹阳湖一带即以盛产大米而著称,攻占这个地区,粮饷供应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朱元璋欲谋渡江,除了解决粮饷问题,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这就是夺取龙蟠虎踞、形势险要的金陵,以之作为四出征伐的根据地,进而谋取天下。不过,当朱元璋把渡江的谋划告诉李士元时,李士元虽然非常赞赏,却认为目前时机尚不成熟,说:“我兵众而食少,舟楫不备,不足以争江左,利姑小俟之。”[45]他指出,朱元璋虽然已经拥有一支听从自己指挥调遣的部队,但和州当前缺粮,士兵吃不饱饭,无法打仗,而且只有步卒,没有水师,缺少舟楫,根本无法横渡水域宽阔的长江,劝他先放一放,等待时机成熟再说。

正当朱元璋与诸将为粮饷和舟楫发愁之时,巢湖水寨的红巾军首领派遣俞通海间道前来求援。

巢湖地区很早就受到白莲教的影响。后至元四年(1338)南方白莲教首领彭莹玉与其门徒周子旺曾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发动起义,失败后周子旺被捕牺牲,彭莹玉“逃淮西”,淮民“争庇之”[46]。他便在淮西住下,有时也到鄂东、湘、赣一带,继续传播白莲教,从事反元活动。刘福通发动起义、攻占颍州后,彭莹玉也于至正十一年夏在江淮发动起义,其门徒金花小组与赵普胜(因善使双刀,人称双刀赵)、李普胜(又名李国胜,别号李扒头)起兵响应,“人多应之”。巢县俞廷玉与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父子“亦操戈起田间,从其徒李普胜”[47]。“李扒头据无为州,双刀赵居含山,聚众结水寨,俱称彭祖家”[48]。此外,庐州的左君弼也聚众响应彭莹玉。赵普胜、李普胜联合附近的廖永安和廖永忠兄弟、赵仲中和赵庸兄弟、桑世杰、张德胜、金朝兴、华高等起义队伍,并与左君弼遥相呼应,共同抗击元兵。后来,金花小组战败,赵普胜、李普胜、俞通海父子等退据巢湖,结为水寨,“拥众万余,船千艘”[49],还有大量粮食,左君弼则“独据庐州”[50],双方发生矛盾。赵普胜、李普胜、俞通海父子屡被左君弼“出兵窘之,诸将郁郁不得志”[51]。至正十五年五月,他们担心遭到左君弼的袭击,派俞通海从小道前往和州,向朱元璋求救,“乞发兵为导,使凡三至”[52]。

朱元璋接见俞通海,俞通海表示巢湖水寨愿“以舟师万余,粮数万石请降”[53]。朱元璋大喜过望,对徐达等曰:“方谋渡江,而巢湖水军来附,吾事济矣!”当即亲往巢湖,与诸将会面,并实地考察水道。巢湖诸将迎朱元璋登舟,他即率水师东出湖口,直奔铜城闸(今安徽铜闸)。但尚未入江,元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已调集楼船阻塞马场河口,挡住去路,他们只好退屯黄墩(今安徽运漕)。不料,赵普胜又“阴蓄异志”,不想归附朱元璋,“通海父子与李普胜及将军廖永安、桑世杰、张德胜、华高、赵馘倾心,密露赵机”[54]。朱元璋脱身返回和州,调集一批商船,装载精锐猛士,再到黄墩,指挥巢湖水师发起攻击,一举击败蛮子海牙,然后乘大雨过后江水暴涨之机,从小港汊纵舟而出。“敌兵退,(赵)普胜不敢图”[55],只好随船队一起行动。蛮子海牙挥师追击,无奈楼船高大,进退不便。俞通海、廖永安、张德胜等人素习水战,操舟若飞,再次挫败蛮子海牙,纵舟进入长江,驶抵历阳。

巢湖水师的归附,使朱元璋获得舟师万余,不仅增强了军事力量,而且拥有了一千艘船只和数万石粮食,解决了“兵众而食少,舟楫不备”的难题,具备了渡江的条件。李士元即对朱元璋指出:“渡江此其时矣!”[56]朱元璋立即着手进行渡江的准备工作。(www.xing528.com)

一是组织将士练习水战。在归附的巢湖水师船队抵达历阳之前,朱元璋即“遣人诱蛮子海牙军来(历阳)互市,遂执之,得十九人,皆善操舟者,令其教诸军习水战”。巢湖水师的船队到达和州后,“命廖永安、张德胜、俞通海等将之”[57],继续进行操练。

二是确定具体的渡江作战方案。起初,朱元璋召集诸将商议时,“诸将咸欲直趋金陵”,朱元璋认为这样做过于冒险,主张先攻采石(今安徽马鞍山长江东岸)、太平(今安徽当涂),然后再攻取金陵,说:“取金陵必自采石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图也!”[58]他的这个决策无疑是十分确当的,因为太平“控据(长)江山,密迩畿邑。自上游来者则梁山(在和州南长江岸边,与太平博望山隔江对峙)当其要害,自横江渡者则采石扼其咽喉,金陵有事,姑孰(太平治所所在地)为必争之地。东晋以后,尝谓京口(今江苏镇江)为北府,历阳为西府,姑孰为南州,而南州关要,比二方为尤切,地势然也”[59]。采石的江面比京口的瓜州要狭,自古江南有事,从采石渡江者占到十分之九。从和州东南渡江,攻占采石,然后占据太平,击败据守此地及附近的元兵,既控其咽喉,又解除后顾之忧,然后攻取金陵,犹如破竹之势,即可稳操胜券。否则,不攻占采石、太平,而直趋金陵,采石、太平的元兵在后追击,金陵的元兵在前堵截,两面夹击,胜负就难以预料。后来朱元璋率部渡江,正是按照他制定的这个作战方案进行,并取得胜利的。

三是制定攻占江南地区后实行“寨粮”“检刮”的政策。这就是朱元璋在至正十五年六月渡江攻占太平后公布的一项命令:“凡入敌境,听从稍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从战士检刮,听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所谓稍粮,又称寨粮,是一种征粮于民的制度。考虑到渡江之初,“地狭粮少”,军饷供应十分困难,朱元璋规定,“除守城军士,四十日支粮一次,准作一月口粮,出征军士不支,总兵官给榜,听与敌境远近乡村山寨,招安百姓,送纳粮草供给”[60]。所谓检刮,也就是抄掠。当时由元湖广平章阿鲁灰召至淮西镇压起义的湖广苗军元帅杨完者,就是靠抄掠来解决给养,元廷不向他们提供军饷。他们把抄掠叫作检刮,“检刮者,尽取而靡有孑遗之意,所过无不残灭”[61]。朱元璋的这种检刮政策,就是从苗军那里学来的,但他限定,检刮仅适用于对付“攻城而彼抗拒”的军民,检刮来的财物包括粮食“听为己物”;如果对方投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不能再搞检刮,只能实行寨粮。这是为了惩罚拒不投降的敌军,并激励自己将士的斗志,使之“人人奋力向前,战无不胜”[62]。

一切安排停当后,朱元璋于六月初二亲率水陆大军万余人、大小船只千余艘,横渡长江,实施其攻占采石、太平,再取金陵的作战方案,从而结束其在巢湖地区的活动,迈出了谋取天下的关键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