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朝灭亡:王莽政策失误导致全军覆灭

新朝灭亡:王莽政策失误导致全军覆灭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朝的覆灭是从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的处置失当开始的。王莽认为饶恕匈奴,将严重损害新朝的形象,不肯善罢甘休,而是要求各地按照原来的命令行事。新朝军队全军覆灭,王骏战死,李崇率领残部躲避到尚未反叛的龟兹,郭钦逃回玉门关。新朝在西域的统治宣告终结。王莽贬低民族首领封号,引起句町王的不满,宣布不再归附新朝。匈奴与新朝关系破裂后,边郡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向内地逃亡,地方官吏无法阻止。

新朝灭亡:王莽政策失误导致全军覆灭

新朝的覆灭是从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的处置失当开始的。汉宣帝时期匈奴归附汉朝,宣帝对匈奴采取优待政策,通过赏赐和联姻巩固双方的臣属关系。在政治地位上,宣帝明确把匈奴排在诸侯王之上,这种安排被后来的皇帝继承,也得到了单于的承认。新朝建立以后,王莽派五威将军王骏出使匈奴,更换汉朝颁赐的玺印。对于新印章的内容,王莽事先没有告知,单于以为新玺印与旧玺印没有太大差别,于是交回汉朝玺印,领取了新玺印。但当换印的仪式结束后,单于才发现新玺印的印文是“新匈奴单于章”,而以前汉朝颁赐的玺印印文是“匈奴单于玺”,两者存在两点明显不同:一是新玺印在匈奴称号前加上了“新”字,强调匈奴是臣属于新朝的附庸政权。二是新玺印改“玺”为“章”,玺是皇帝、诸侯王印章的称呼,而“章”是官员印章的称呼,这一变更意味着单于的地位已经下降到新朝官员的级别。王骏早预料到单于不愿接受新玺印,在收回汉朝玺印后,立刻将其砸碎。果然单于找到王骏,要求换回汉朝的玺印。王骏出示砸碎的旧玺印,单于没有办法,不情愿地接受了新玺印。这件事严重影响了匈奴与新朝的关系。

之前汉朝与匈奴曾有约定,匈奴与其他民族政权同样受到汉朝保护,因此匈奴不能役使其他民族政权。换印风波后,单于拒绝执行约定,首先征服了东方的乌桓,此后又接受了车师的归附,并向西域拓展影响。汉朝原本在车师国设置戊己校尉,负责屯田和监督车师国。王莽篡汉以后,不断派使者出使西域,宣谕新朝的国威,车师国王不堪迎来送往,想投靠匈奴。戊己校尉陈良对王莽篡汉也心存不满,于是联合车师国王投降了匈奴。单于没有惩处陈良,反而封其为乌贲都尉。匈奴的行为等于公开与新朝作对,王莽大怒,决定武力征讨匈奴,树立新朝的国际威信。始建国二年(10),王莽下令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同时从内地征调三十万大军,由十二位将军统领,分兵征剿匈奴,还派出使者前往匈奴各部,分封各部首领为单于,王莽计划分封十五个单于,分裂匈奴势力。单于见状宣布不再臣属汉朝,下令各部匈奴可以率兵入塞抢夺,一时边境烽火再起,北部边疆陷于战乱之中。

王莽虽然调集了三十万大军,但是军粮和军需物资一直无法供应到位,所以大军只能驻守在塞内,无法出击。为了使大军尽快出击,王莽下达了极为严苛的命令,要求内地征调民夫、粮食,限期一年送达前线,就连地处江淮流域的南方郡国也不能免除。王莽这种不计后果的极端命令,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担忧,他们纷纷上书,请求罢兵,与匈奴重新和亲。王莽认为饶恕匈奴,将严重损害新朝的形象,不肯善罢甘休,而是要求各地按照原来的命令行事。

汉元帝时期,朝廷将宫女王嫱——即著名的“王昭君”嫁给单于。王嫱深受单于宠爱,生下许多子女,这些子女后来成为匈奴贵族。王昭君的子女们不希望看到匈奴与中原王朝交恶,于是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说服单于重新与新朝和亲。正巧始建国五年(13),单于去世,新单于即位,有意与新朝修复关系。天凤二年(15),双方宣布重修于好,单于下令各部首领不许侵犯汉塞,还把之前归附的陈良等将领送交新朝处置。如果此时王莽认真修复与匈奴的关系,或许会使北方边疆重归安定,但是王莽还是想找机会惩罚匈奴。天凤五年,单于病逝,王莽认为机会来了。他拥立在长安的匈奴贵族须卜当为单于,并派兵护送其返回匈奴即位。新即位的单于非常恼怒,断绝与新朝的关系,双方重新开战。王莽这次下令征发全国罪犯组成敢死队,还号召全国百姓捐资助战,指示北方各郡筹备军队和物资,再度出征匈奴。但此时内地已是叛乱四起,王莽的计划根本无法实施。

始建国五年(13),西域的焉耆国反叛,杀死了西域都护但钦,新朝在西域的统治秩序被打乱。天凤三年(16),已经与匈奴达成和议的王莽抽调兵力,命令五威将军王骏和新任命的西域都护李崇、戊己校尉郭钦征剿焉耆国。王莽本以为大军一到,焉耆必定开城投降。岂料西域各国对王莽的西域政策心怀不满,结果临阵倒戈,与焉耆国一同攻打新朝军队。新朝军队全军覆灭,王骏战死,李崇率领残部躲避到尚未反叛的龟兹,郭钦逃回玉门关。新朝在西域的统治宣告终结。

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原本为扶余族的一支,西汉末年定居于鸭绿江流域,归附汉朝,被封为王。始建国二年,王莽征发高句丽助剿匈奴,高句丽不愿出兵,再加上对王莽降封号为“侯”感到不满,索性起兵反叛,杀死了辽西太守。虽然后来高句丽王被新朝派来的严尤诱杀,但高句丽始终不肯归附,直到新朝灭亡都在坚持作战。西南地区的句町是昭帝时期分封的民族政权,位于今云南省广南县境。王莽贬低民族首领封号,引起句町王的不满,宣布不再归附新朝。王莽遂于始建国四年命牂牁大尹出兵讨伐,杀死了句町王。句町王死后,其亲族率部继续反抗,并得到其他西南夷的响应。天凤四年,王莽又任命平蛮将军冯茂征调巴、蜀、犍为等郡部队征讨,战争持续了三年,西南各郡损失惨重,没能平定西南夷的反叛。除了匈奴、高句丽和西南夷,西部的羌、氐也纷纷叛乱,王莽一厢情愿的做法引发了民族政权的集体反抗,新朝失去了领导周边民族政权的能力。

连年的对外战争给全国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汉书·食货志》记载,王莽在北部边境屯兵二十万,其粮食、物资和兵源都从内地补充。由于花销巨大,王莽想方设法地增加税收,甚至还制定了直接收缴财产的法令,其做法无异于强取豪夺。受到新法令的鼓励,地方官吏借机横征暴敛。当时有官员向王莽反映,由于法令严苛,百姓稍不留意就会获罪,即使足不出户也可能受到牵连,每年辛辛苦苦的劳作所得,不足以缴纳赋税和满足官吏的搜刮,几乎没有生路。在这种情况下,内地百姓纷纷逃离家乡,加入流民的队伍,他们占聚山泽,跟政府对抗。始建国年间,并州、平州已出现严重的流民问题,遍地空城。匈奴与新朝关系破裂后,边郡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向内地逃亡,地方官吏无法阻止。游荡于关东各地的流民脱离了政府的控制,随时都有可能汇聚成巨大的武装力量。终于,全国范围的叛乱之火被一个叫吕母的妇人点燃了。

吕母是琅邪郡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市)人,颇有家财,她的儿子在地方做小官,后来因为过失被县宰冤杀。汉代复仇行为特别盛行,吕母发誓要为儿子报仇。她变卖家产,购置兵器和酒食,招徕贫苦少年。吕母本来是想收买几个亡命之徒为儿子报仇,不想周围的流民听说吕母招兵买马,纷纷汇集过来,一下聚集了数百人。吕母家财耗尽,请求众人给儿子报仇,流民们都愿意出力。天凤四年(17),吕母率领流民攻入海曲县城,杀死了县宰。吕母攻占县城的消息不胫而走,流民们早已痛恨官府,误以为吕母起兵反叛,都朝着海曲县聚集,最后各地汇集而来的流民达到数万人。吕母被推举为领袖,随后率部攻城夺邑,烽火蔓延至整个琅邪郡。

听到吕母攻取琅邪郡的消息,各地的流民们纷纷结成武装,也开始攻打城邑,斩杀官吏,公开与政府对抗。全国各地的反政府武装不计其数,如东海郡的力子都部,河北地区的铜马部,泰山周围的城头子部,平原郡的迟昭平部,南郡的张霸部、庐江郡的王州公部等等,都是数万人的武装力量,在这之中最为著名,而且对后来历史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当属赤眉、绿林两部。(www.xing528.com)

天凤五年(18),琅邪郡人樊崇听说吕母起义的消息,带领亲信数百人进入沂蒙山、泰山地区打游击,周边郡国的流民陆续加入,不到一年就发展到数万人。吕母死后,其属部也加入樊崇的队伍。樊崇的势力大大增强,开始走出山区,攻打周边郡国。樊崇势不可挡,周边郡国相继沦陷,只有北海郡太守田况殊死抵抗。王莽注意到樊崇发展势头迅猛,命太师景尚亲赴齐地督战,但是田况与景尚不和,二人不能协同作战,结果景尚战死,樊崇部则发展成十余万人的武装集团。王莽知道如果不能将樊崇剿灭,朝廷将失去对齐地的控制,于是又派新任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领十万政府军征剿。政府军在刚刚进入齐地时,接连击溃了几支反政府武装,放松了警惕,孤军深入,樊崇抓住有力战机,集中主力部队与政府军决战。决战当日,樊崇为了与官军区别,命令部队把眉毛涂成红色,“赤眉军”由此得名。双方的决战最后以政府军的惨败而收场,王匡只身逃脱,廉丹战死,赤眉军由此突出齐地,向西拓展。而政府军只能固守荥阳,基本失去了对关东的掌控能力。

天凤四年(17),江夏郡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县境)人王匡拉起一支队伍进入绿林山(今大洪山),绿林军由此得名。绿林山地处江夏、南阳、南郡交界,各地流民纷纷向此汇聚,很快发展到数千人。地皇二年(21),王莽命荆州牧率军围剿绿林军,结果被王匡击败,绿林军乘胜出山,攻克周边县邑,声势很大,队伍发展至数万人。地皇三年(22),绿林山爆发了严重的瘟疫,王匡决定率领部队分头突击。他率领一部分人马向南阳郡突围,另由属下成丹率领一部分人马向南郡突围。王匡率领的部众号“新市兵”,成丹率领的部众号“下江兵”。“新市兵”发展顺利,一路上不断有新的武装力量汇入。而“下江兵”在南郡遭到官军的袭击,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北上与“新市兵”重新会合。绿林军最终在南阳郡站稳了脚跟。

在当时的南阳郡分布着很多刘氏宗室,这些汉室宗亲一直对王莽篡汉心怀不满,居摄元年率领家丁攻打宛城的安众侯刘崇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地皇年间,天下局势动荡,刘氏宗室趁机反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刘縯、刘秀兄弟和刘玄。刘縯、刘秀、刘玄都是舂陵侯刘买的后代。刘玄因为触犯法律而藏匿于平林,后加入平林兵。刘縯、刘秀则独立拉起一支队伍对抗政府。地皇三年,刘縯、刘秀率军攻打宛城,被官军击溃,几乎全军覆灭,两兄弟只能率领残部投靠平林兵。这时王匡率领的新市兵已经进入南阳郡境内,平林兵加入新市兵,成为绿林军的属部。对于绿林军在南阳郡的发展,王莽非常恐慌,下令南阳太守甄阜围剿。甄阜调集了十万官军在棘阳围堵绿林军,结果被绿林军击败,甄阜战死,绿林军乘胜攻占周边县邑,基本控制了南阳郡。这时的绿林军已经是十余万人的武装集团,各部首领汇集于育阳召开会议,大家一致商定拥立刘氏宗室建立政权。最后率先加入绿林军的刘玄被推举为皇帝,建年号更始,并任命各部首领为三公九卿,王匡则被任命为定国上公,掌握最高兵权,一个新的政权体系初具雏形。

虎纹空心砖(汉代,陕西咸阳市出土)。画面上两虎生威、让人敬畏。

在新莽末年各地流民武装中,绿林军是率先拥立刘氏为帝的,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政权体系,再加上南阳郡邻近洛阳、长安,因而具有很大影响。王莽将更始政权视为心腹大患,决定集中兵力率先消灭更始政权。地皇四年(23),更始政权走出南阳郡,向颍川郡发起进攻。而王莽则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四十二万大军,发誓要将更始政权彻底剿灭。当年四月,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亲率大军把更始政权先头部队围困于昆阳城。当时固守昆阳城的更始军队只有数千人,新莽军队将领劝说王寻放弃昆阳,直接围攻宛城的更始主力。但王寻认为,大军刚到,应先将更始政权先头部队消灭,以壮军威。困守在昆阳城内的更始军队见到近五十万大军早已魂飞魄散,本欲出城投降,却被刘秀劝阻。刘秀动员大家坚守城池,自己突围去搬救兵。后来刘秀率领征集到的三千人杀回,王寻、王邑等人猝不及防,被刘秀突破了防线,全军溃败。昆阳之战,更始军队以不到一万人的兵力击溃了新莽近五十万大军,是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经过昆阳之战,新莽主力尽失,注定了败亡的结局。

昆阳之战结束后,新莽政权失去了抵抗能力。更始军队则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向洛阳进发,一路由申屠建率领,攻取武关,向长安进发。王匡属部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大军行进至洛阳城外,守军即开城投降。地皇四年十月,更始帝从宛城迁都洛阳,这时赤眉军已经攻破荥阳,兵临洛阳城下。更始帝与赤眉军领袖樊崇会面,樊崇同意接受更始帝的领导,两支最具实力的武装集团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联合。申屠建率领攻取长安的部队,进军也非常顺利。听说更始军队即将入关,关中的豪强纷纷起兵,自称汉将军,围攻长安城。王莽调集驻扎在长安城的南北军,准备孤注一掷。但大军出击以后,或是溃散,或是被灭。王莽又想到秦代章邯利用刑徒反击起义军的历史,他赦免了长安城的刑徒,将他们武装起来,让他们出城迎击更始军队。但刑徒们刚出城门,就四散逃跑。这时王莽已经没有军队可供调动,只能下令关闭城门,固守长安城。关中的起义军则放火焚烧了城外的宫苑和明堂,火光映红了黑夜,在长安城中看得一清二楚。

王莽人生最后的时光到来了。地皇四年九月,关中起义军攻入长安城,城中仅存的军队无法抵挡起义军的进攻,只能退守皇宫。地皇四年十月初一,在起义军入长安城的第三天,皇宫也被攻破,王莽被属下数千人护送至未央宫渐台。这是一处四面环水的高台建筑,王莽亲信在此进行最后的抵抗。各路起义军将渐台包围了数百层。王莽亲信一开始利用弓弩阻击起义军,当弓箭耗尽后,又与起义军短兵相接,最后全部战死。十月初三黄昏,王莽在混乱中被起义军分尸。起义军随后把王莽的首级交给进抵长安城外的申屠建,申屠建把首级传送至更始政权的都城宛城,王莽的首级被悬挂于宛城的街市,任由百姓随意践踏。王莽幻想建立的理想国家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土崩瓦解。传说中的三代盛世并没有出现,王莽最后留给世间的是烽烟四起的乱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