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三大对此作出了明确回答,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会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军事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理论含义?改革开放是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如果有,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呢,还是应该具有长远的战略规划?这既是实践又是理论,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久生命力。党的十三大对此作出了明确回答,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新中国及其领导人曾有过错误的认识。这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仅对此有过原则性且模糊的提及,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是在贫穷落后和严酷的外部环境下开展的。这导致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长期存在急躁冒进现象,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重大挫折。“文革”后党在此问题上的认识渐趋客观。1977年10月,邓小平指出:“人们都说中国是个大国,其实只有两点大,一是人口多,二是地方大。就发展水平来说,是个小国,连中等国家都算不上。”[7]197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叶剑英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8]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9]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再次强调初级发展阶段。至此党的正式文件已经三次使用“初级阶段”的提法。但是这都是在阐述某一问题时顺便提及,并没有完整和严密的理论阐释。党的十三大完成了这一重要的理论阐释。

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在北京召开。会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历史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以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现实依据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有相当发展,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还不成熟、不完善。

第三,深刻的历史教训也证明了这一点。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们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我们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以为单凭主观愿望,依靠群众运动,就可以使生产力急剧提高;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被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被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反对。由此而形成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同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这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代价。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阶段,而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现代化,并且为此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www.xing528.com)

第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特征,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第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决定了一系列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包括: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

第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在准备十三大报告前,时任国家领导曾致信邓小平说:十三大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论,有可能把必须避免‘左’‘右’两种倾向这个大问题说清楚,也有可能把我们改革的性质和根据说清楚。如能这样,对统一党内外认识很有好处,对国外理解我们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也有好处。”[10]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进步的事实,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光辉,它也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证。

2.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十三大还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做法。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曾提出国民经济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文革”中断了这一战略规划的实施。改革开放后我们重新恢复这一传统。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这一总任务,大会确定了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即“翻两番”:到20世纪末,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2.8万亿元。

十三大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达到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小康社会目标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出现,也是四个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目标第一次重合,反映了我们党在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上更加务实和具体。1995年,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前两步目标提前完成。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21世纪前50年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社会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在21世纪头二十年,抓住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明显增强。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和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党的十九大上又提出“两步走”战略,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