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时期的野骆驼与气候变化

中国历史时期的野骆驼与气候变化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野驼的驼峰内蓄积脂肪,以备缺食时保持体内热量。野驼的分布由盛转衰,种群数量在历史时期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这固然有生态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影响、野生峰驼特化等多种因素限制,但从气候方面看,关系亦不小。严重寒冷直接冻毙野驼,植被受到损害,进而又间接危害野驼,造成它们在历史时期的巨大变迁。

中国历史时期的野骆驼与气候变化

中国境内的野生双峰驼[Camelus ferus(=bactrianus)]属偶蹄目(Artiodactyla),骆驼科(Camelidae)。

野生双峰驼(简称野驼)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明显的迁移现象。它们的迁移多与气候季节变化和水源、食物等变化有关,表现为不同季节与昼夜间游移。现代,有的野驼夏季从罗布泊低平地区迁徙到阿尔金山等较高地区避暑,冬季则反向迁徙。野驼昼夜间较长距离移动,短时可达数百千米。

(2)食性较广。野驼取食范围较广,荒漠半荒漠中生长的植物,如骆驼刺、柽柳、梭梭、红沙、白刺、苏枸杞麻黄芦苇、野葱等茎叶与嫩枝均可采食。

(3)耐饥渴。野驼的驼峰内蓄积脂肪,以备缺食时保持体内热量。它们的胃分三室,第一胃附生20~30个水脬,作贮水用。它们的血液成分也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便于保持水分。双峰驼饱食后,静卧反刍;一次饮水,可维持较长时间,新鲜食物中汁液一般即可满足它们对水分的需要。

(4)感觉灵敏,动作迅速。野驼善辨方向,能在1~10 km外发现水源。它们奔跑速度快,善避天敌。

野驼栖息于草原、半荒漠与荒漠地带,正是由于它们能够顺应历史时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才得以残存至今。

野驼历史时期曾分布于约占我国三分之一国土的北部和西北部(地质时期分布范围则更大些),其范围大致东起闪电河附近(约116.0°E),西至叶尔羌河流域(约75.0°E);南自兰州附近(约36.0°N),北达额尔齐斯河上游(约48.0°N)。现今我国的野生双峰驼约集中于:

(1)塔里木河中下游以南古河道。约在库车、沙雅、轮台、尉犁等县南部一带。

(2)罗布泊地区。即库鲁克塔格山以南,阿尔金山以北,罗布沙漠以东,玉门关以西(今敦煌西北)。尤以疏勒河故道[戛顺戈壁(北山)-罗布泊地区]更集中。

(3)甘肃与内蒙古地区。包括河西走廊西南部[阿克塞安南坝(在新疆境内飞地)]和北部[马鬃山(在安西县[37]境内飞地)]及额济纳旗荒漠区以及与蒙古交界地区。

(4)青海与新疆交界地区[30](图4.10与图4.11)。(www.xing528.com)

图4.10 中国野骆驼分布区变迁

图4.11 历史时期中国野骆驼分布变迁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中国野驼分布范围仍然不小,但它们奔跑迁徙不定,实际种群密度很低(即使在高密度的阿奇克谷地,680 km线路统计也仅每百平方千米5.6~6.4峰),没有较大双峰驼群。据调查,现在我国有野驼千余峰,成为濒危野生动物,我国已将其列为一类保护珍稀动物,并已在甘肃阿克塞安南坝和新疆若羌阿尔金山等地分别建立了野驼等自然保护区

野驼的分布由盛转衰,种群数量在历史时期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这固然有生态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影响、野生峰驼特化等多种因素限制,但从气候方面看,关系亦不小。

野驼栖息于草原、荒漠,自然条件较严酷,环境变迁巨大,植被载畜量限制了它们的数量。每当严重的旱蝗、暴风雪等灾害发生时,都使野驼等数量剧减。例如《汉书·匈奴传》称:公元前71年,

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公元1世纪40年代,匈奴地区“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大半”。

元史·定宗纪》载1248年,蒙古高原“是岁大旱,河水尽涸,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人不明生”。

严重寒冷直接冻毙野驼,植被受到损害,进而又间接危害野驼,造成它们在历史时期的巨大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