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气候变化:森林变迁和历史时期

中国气候变化:森林变迁和历史时期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时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地带、草原地带、荒漠地带三大部分[1],在这三个地带中都有天然森林分布,其中以森林地带为主[2]。森林地带正是我们探讨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主要地区。森林地带的天然林状况可从北到南的几个典型地区略见一斑。大兴安岭北段寒温带林是西伯利亚大森林在我国境内的延续,这里古代大部分为森林覆盖。

中国气候变化:森林变迁和历史时期

历史时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森林地带、草原地带、荒漠地带三大部分[1],在这三个地带中都有天然森林分布,其中以森林地带为主[2]。森林地带正是我们探讨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主要地区(图2.1)。

森林地带的天然林状况可从北到南的几个典型地区略见一斑。

大兴安岭北段寒温带林是西伯利亚大森林在我国境内的延续,这里古代大部分为森林覆盖。18世纪,仍“松柞蓊郁”“林薮深密”“河水甘美”“山内有虎、豹、狼、野猪、鹿、狍、堪达汉(驼鹿)等兽”。延至19世纪,大部分还“丛林密菁,中陷淤泥(沼泽),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偃松、云杉、白桦、黑桦、山杨、甜杨、钻天柳、蒙古栎、白榆等[3]。从动植物种类等方面反映出这里具有寒温带气候。

图2.1 历史时期中国植被带分布概况[1]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温带林包括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三江平原。全新世早期,这一带以松属、桦属树种为主,形成针阔混交林;全新世中期,松属和栎、椴、榆、桦属等阔叶树种占优势,反映气候转暖;全新世晚期,阔叶树减少,松属与一些冷杉属、云杉属等占优势,表明气候转冷凉。这一带树种有松、桦、栎、柞、椴、榆等,林下灌木有榛等,附生植物有蕨类等,草本植物有人参黄精等;野生动物有驼鹿、鹿、熊、野猪、貂等,反映出温带气候特征[2]

华北暖温带林包括辽东山地丘陵、辽河下游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和豫西山地丘陵、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及山东山地丘陵等。辽南全新世沉积物孢粉证明这一带在全新世中期以栎属等阔叶树为主,到全新世晚期成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面积缩小,蕨类和草本植物面积扩大[4]。燕山以南不同地带历史上曾分别有野生亚洲象、犀牛、貘、野生水牛、四不像鹿、竹鼠、扬子鳄、狸、熊、獾、虎、豹、獐等[2]。动植物分布变化,反映了气候变迁。(www.xing528.com)

华中、西南亚热带林包括广义的秦岭、大巴山、四川盆地、贵州高原、江南山地丘陵、浙闽山地丘陵、南岭山地、两广山地丘陵北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云南高原北部、中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等地。这一地区距今8 000年前以栲属、冬青属、杨梅属等常绿阔叶和松、杉等常绿针叶为主,并杂有少数枫香、柳、乌桕等属落叶阔叶混交林。距今5 000多年前,平原是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还有水生、沼泽等植被存在;附近山地丘陵,由松属组成森林。乔木以铁杉、栎、枫香、桦、冬青、榆、柳等属为多,还有杉科、柏、枫杨、桤木、漆、栲、乌桕、油桐等属。灌木有蔷薇科、大戟属等。蕨类以水龙骨最多,里白属次之,还有海金沙、凤尾蕨等属。反映出南北过渡类型特点。

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包括福州以南,台湾,两广山地丘陵的中部和南部,海南,南海诸岛,云南高原南部以及西藏南部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海拔900~1 000 m地区等。这些地方大多处低纬度,又面临热带海洋,自古即“常燠” “无雪霜”或少霜雪,植被茂密。树种有水松、格木、樟、蕈、杉科、桄榔、槟榔椰子、荔枝、龙眼、榕、桂、紫荆麒麟竭、八角茴香、沉香降真香、红树等及热带竹林。还有不少水生、沼泽植物,草本植物等。两广大部分地方到宋代仍“山林翳密”,广西山区直到18世纪有的森林犹称“树海”。滇南更是山高林密,明代还称“榛莽蔽翳”“草木畅茂”“山多巨材”。

台湾在元代还“林木合抱”,现阿里山“神木”树龄高达3 000~5 000年[2]

森林是由多年生乔木或乔木与灌木组成的群落,高大的树冠,挺拔的枝干,受小气候影响较小,只有当气候发生较大变化,或虽非极为恶劣气候,但持续时间较长时,木本植物,尤其是乔木的分布才会出现水平和垂直地带性移动。

历史时期,新疆森林分布变迁具有一定代表性。森林分布最主要的是受热量与水分制约。新疆深居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内部又为高山分隔成若干巨大内陆盆地,形成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呈现以荒漠为主的地理景观。在这里,森林分布很大程度上受水分制约。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周围山地汇集了高山融冰化雪和山地降水,形成径流。大多数河流流出山口就消失在山麓洪冲积扇上,只有汇水面积巨大、径流丰富的河流可穿越沙漠,形成大河,如塔里木河就是由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和田河等汇流而成。这使得这类盆地森林呈现两种特点:①荒漠河岸林,由于地下水影响而形成沿河岸走廊式林带,一般仅数百米宽,其外依次为灌丛和草本植物,最后是沙丘;②扇形林,由于洪积冲积扇下渗水流受到前缘细土带阻挡,形成潜水溢出带,为其上森林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水分条件,在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天山山麓都有这样的成片林。新疆巨大的山系、高峻的山峰,有的能拦截经过的西风气流,形成山地固态或液态降水,使其成为干旱海洋中的“湿岛”,垂直地带也为山地森林的发育和分布创造了条件。新疆降水有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迎风坡多于背风坡等特征,因而阿尔泰山、天山北坡山地水分条件相对较好,森林在山地适当地段生长良好;昆仑山、阿尔金山干旱程度严重,山地森林也分布很少[5]

历史时期,我国天然林呈现分布范围由大缩小、有林面积从多到少变迁的总趋势。这种状况不仅在森林地带存在,而且在草原地带和荒漠地带更为显著,广东和广西南部及海南[6]、内蒙古[3]、宁夏[7]、新疆[5]、青海[8]等地的深入研究都得到证实。中国森林覆盖率在历史上曾超过50%(现仅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3个县、旗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就约占国土面积的41%)[7],但到20世纪40年代末曾降至8%,近年经过多方努力已有较快的回升,据1993年1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报道已达到13.63%。内蒙古的森林覆盖率到1985年末已上升到13.87%,仅1978~1985年内蒙古“三北”防护林保存及成活面积就达1.66万km2,为1949年前内蒙古造林面积的64倍[3]。宁夏原始林,公元前2 700年占全区总面积的29%,森林面积至少在1.53万km2;六盘山到南华山、西华山及两侧的阴湿、半阴湿区基本上(估计占70%以上)为高大针叶林所覆盖;西海固半干旱黄土区,中矮阔叶林、灌丛和草原相间分布(估计森林覆盖率不小于50%);盐同香山银川平原均为干旱至荒漠草原,稀树、灌丛错落其中,但高山上分布着大片灌丛、中矮针叶阔叶至大片高大云杉、油松森林(综合森林覆盖率应不低于20%)。民国年间,原宁夏省和固原地区的森林(包括乔木、灌木)约700 km2,今宁夏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6%~7%[7]

森林减少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作用不容忽视。西汉隋唐文献记载,从天山南路通西域的一条交通要道(经塔克拉玛干荒漠南部,沿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麓),除经过白龙堆一带为荒漠外,其余并未涉及荒漠,看来当时大道沿线与荒漠南缘尚有一定距离。1917年,谢彬等从叶城到若羌,其《新疆游记》记载沿途却见到许多戈壁、流沙、沙梁、沙窝,有不少破城子、废墟断续分布,并断续分布着许多胡杨林或胡杨树。可见水源较丰沛的地方胡杨生长较好,茂密成林;反之,水源短缺处,胡杨枯死。据20世纪70年代的卫星照片判断,车尔臣河两岸的胡杨林也几乎绝迹。主要是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常年盛行干热风作用下,流动沙丘顺着主风方向朝沙漠外缘移动,使不少原本没有沙丘的地方出现沙丘,不少地方胡杨林因干旱而死亡[8]乌鲁木齐南部山隘达坂城,乾隆三十五年(1770)纪昀《乌鲁木齐杂诗》第19首吟咏为有林之地,由于战乱在光绪初年(1876~1877年间)使林木荡然无存,更因其地处风口,百余年来恢复不起来[5]。历史上,由于严重寒冷,使竹、柑橘、荔枝、龙眼、槟榔、椰子等遭受冻害,枯死,亦多有记载。林木遭受破坏后,在森林地带恢复得较快,在草原地带就比较困难,在荒漠地带则更困难,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陕北毗邻一带的毛乌素地区不断沙漠化可为佐证。新疆罗布泊一带曾经河渠交错,湖面宽广,《汉书》称罗布泊“广袤三百里”,湖边居民捕鱼为业,近年出土的楼兰汉代墓葬品中有橹桨、船竿、鱼篓等捕鱼工具可以为证。如今湖水已干涸,成为荒凉的一片盐滩。塔里木河下游楼兰首府遗址,昔日宏伟的木建筑轮廓,枯死的大树在沙海中可见[9]。正说明当时楼兰一带温暖湿润,有充沛水源,水草丰盛,畜牧业兴旺,估计森林覆盖率达40%。气候逐步恶化,水源减少,风沙逼近,吞噬大片良田沃土,使楼兰逐渐衰败,灭亡,现已成为我国干燥地区中心之一。尼雅河一带,南疆精绝古国、南山诸国等,都有过兴旺强盛时代,如今都沦为沙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