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野象分布变迁的原因及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

影响野象分布变迁的原因及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野象分布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野象生活习性的局限亚洲象体形大,肩高有达3.2 m、体重有超过5 t者,是现今亚洲大陆上最大的陆栖动物。滇南现代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森林的复合类型沟谷、山坡等地带。野象活动区域随着旱季与雨季气温季节变化而呈垂直迁徙。云南野象之所以至今仍残存,与当地人文因素有所相关。滇西南是我国历史时期野象分布地区中开发最迟的。

影响野象分布变迁的原因及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中国野生亚洲象分布最北曾到达地理华北地区北缘的河北阳原(40.1°N)一带,现今它们的分布北界限于云南盈江(24.6°N)以南,分布北界南移约15.5°,变迁巨大。影响野象分布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野象生活习性的局限

亚洲象体形大,肩高有达3.2 m、体重有超过5 t者,是现今亚洲大陆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它不适应寒冷气候与灼热阳光直射;嗜水,能涉水渡河;适宜于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地及河湖沼泽环境。野生亚洲象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及南亚和东南亚的印度、孟加拉、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的部分地区,大都是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傍水之地。

滇南现代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森林的复合类型沟谷、山坡等地带。野象活动区域随着旱季与雨季气温季节变化而呈垂直迁徙。在11月至次年4月的旱季里,气温较低,野象主要活动在避风而较暖的低沟谷林内;5~10月雨季时节,由于低沟谷气候炎热,野象则向上迁居到海拔1 100 m左右较凉爽的山坡台地林间水塘旁,常在塘内嬉水游戏。

亚洲象听觉最为敏锐,嗅觉亦强,因此具有一定躲避敌害及适应气候正常变化等能力,至今仍未灭绝。

亚洲象躯体过大,视觉较差,生存、生育以及逃避敌害等又都有一定困难;孕期长达650天左右,每胎一仔,相隔约6年,繁殖率低,很难在短时期内大量增添数量。特别是它食量极大,每天需大量食料及饮用大量水,过着群居生活(孤象则为老雄象),只有在人口比较稀少、气候较为暖湿的广大森林、沼泽地区才能适合它们栖息。大型、特化使得亚洲象适应能力有所降低,只能栖息于一定的环境中,一旦环境发生较剧烈变化,它们就难以安居。

2.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间接地使野象处于濒危状态;人类对野象大肆滥捕、滥杀,更直接地使它们遭受灭顶之灾。

野象遗存往往与石器时代遗址共存。可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意味着捕杀野象开始,不过当时纯粹是为了获得食物。

新石器早期,原始艺术进步,出现了象牙雕刻工具、饰品和器皿,及以陶制大象形象。河姆渡遗址、定海陶器等实物的发现,说明先民食象肉后,对副产品加以利用,喜爱象的形象。

奴隶社会,奴隶工匠制作大批珍奇玩好,象牙雕制品就是其中之一,大象形象更进一步出现在金属器具上,并已用料器制成逼真的大象。商代晚期的“妇好墓”出土的精美器物已成为珍品。春秋时期,象牙之珍贵已闻名于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称 “象有牙以焚其身,贿也”,野象因其牙而惨遭杀身之祸。当时象牙已用于朝笏。《事始》称:百官执笏之制,周以前已有,“天子以玉,诸侯以象齿,大夫以尾须,文士以竹。”

秦以前,皆以金、玉、银、犀、象等为珍品。当时犀角、象牙制品已很流行,所以(秦)李斯《谏逐客书》称:“犀、象之器不为玩好。”象牙稀有广用,当时已成为一种特殊商品。

汉代,在儒学和谶纬学的影响下,象牙还成了驱怪辟邪灵物。《周礼》认为:

欲杀其神者,以橭木贯象齿而沉之,则其神死而渊为陵。

注云:“橭木,山榆也。以象齿作十字,贯于木而沉之,则龙、罔象之类死也。”象牙这种迷信用途在考古中也有迹象可循,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过木制象牙和犀角。

北朝时,象牙用途又有了扩大。北朝后期始,令文武百官都执笏,五品以上执的是象笏。在服饰中则用犀角、象牙为簪导。

隋唐两宋的礼制承前启后,采用周礼。车舆制度中,天子有“五辂”,“以象饰诸末”,除天子外,亲王及武职一品也可乘之。《宋史·舆服志》称:

笏:唐制五品以上用象,上圆下方……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武臣、内职并用象,千牛衣绿亦用象……中兴同。

(期间)元丰元年(1078年)……阶官至四品服紫,至六品服绯,皆象笏、佩鱼。

江苏武进南宋墓中就出土有剔犀执镜盒、象牙笏、象牙质镇纸等[52]。象牙除了官用之外,用于其他装饰更加繁多。《翰林志》提到皇帝赐给群臣“铜镜漆奁,大小象篦、象梳”等。《说郛·书断》记述当时善书的欧阳询之子欧阳通,“尝自矜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笔管”[63],否则谢绝应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品中有宋代象牙罗盘等物。

宋代发展印刷术,开宝、大观、政和等年代就曾几次增订《本草》,其中把象的药用知识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了传播。由于象牙及象身各个部分在医药上有很高价值,特别是对金属入肉和收敛伤口有特殊功效,象皮坚厚又可制铠甲和刀鞘,这在封建社会战争频繁时代,进一步提高了象的身价,增加了对象的需求。

宋代,全国产象牙已供不应求,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州等地置司与东南亚各国贸易,在换取诸蕃物品中就有象牙、犀角之类。宋太宗时,曾下诏,禁止商贾私相贸易犀、象等8种物品。天圣(1023年)以后,象、犀之物已有较多库存,不时将多余的出售。元祐三年(1088年),广南、闽、淮、浙贾人不断把犀、象等物走私贩运到京东、河北、河东等地。

象的用途不断扩大,人们对野象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与野象的不断缩减不无直接的关系。象全身,特别是象牙在商品价值规律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当时人们鉴定象牙优劣,以“夺取者上也,身死者次之,出之以山中多年者下矣”。更引起人们大量捕杀野象。宋代捕象的方法就有掘陷阱坠象、悬挂巨石压象、采用“象鞋”套象、以雌象作饵诱捕雄象等,各种方法、手段不一而足[18]

云南野象之所以至今仍残存,与当地人文因素有所相关。滇西南是我国历史时期野象分布地区中开发最迟的。历史上这里人口一直稀少,长期以来保持着自然界生态平衡。明清以来,这里地区开发才逐渐加强,数十万人移入云南,造成人进林退,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缩减。

在滇西南,野犀灭绝而野象尤残存,还由于象在历史上与那里傣族等兄弟民族生产及生活等关系更为密切。大象与孔雀被他们视为吉祥物,它们的形象在这一带屡见不鲜;傣族青年男子有近千年的纹身习俗,其中就有以大象、孔雀、鹰、虎、龙、牛、蛇等飞禽、走兽、爬虫为图案;孔雀与象是他们所喜爱的饲养动物。

滇西南的地区开发程度和人口的增加、分布状况等,就具体地点而论,并不平衡。从西双版纳来看,这里还保存着大面积的天然林,人口比较稀少;傣族村寨多集中在河流两岸;除农、牧业外,傣族人的鱼果副食等都取自野生种类;傣族人一向种有薪炭林,不任意砍伐林木;加以自然条件适宜,人们的环境意识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使我国野象数目又有所增加。

3.生态环境的变化

野生亚洲象分布变迁是与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野象是一种对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的动物,温暖湿润气候有利于它们保持体温与活动,有利于植物迅速生长以供野象食用,有利于野象栖息,有利于野象在水中活动、交配。

现广州动物园饲养的亚洲象在冬季,白天还可在室外活动,夜晚则需进入室内。这是因为珠江三角洲虽然1月平均温度在13~15℃间,但夜晚气温较低,尤其是冬季寒潮南下,也会出现短期骤冷现象,极端最低温度偶尔可下降到0℃左右,这种低温则是野象难以忍受的。历史时期野象分布曾达到燕山南麓,表明当时气温至少不会低于现今广州气温。

野象分布北界由北向南迁移的总趋势与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由暖阶段式地转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动物,野象分布北界移动反映了气候冷暖变迁。图6.2反映了野象分布北界的变迁过程。

马家浜文化遗址里,大多发现有野象的遗骸和大量兽骨,那时野象的分布范围也较广。山东大汶口遗址里,多有象牙雕刻的工艺品出土。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兽骨锐减,象遗存在杭嘉湖地区也发现不多。这固然与耕作栽培经济发展、狩猎经济退化有关,还可能与当时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良渚文化中晚期与传说中的尧、舜、禹治水时代相当。《竹书纪年》记载,当时“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水灾连年。现代科学资料证明,雨水多,意味着气温下降,也是太阳黑子多的年份,或者是九大行星会合前后。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了这一点,马家浜文化遗址层表面,有一层呈水平状含沼铁冲积层,或较低的淤土冲积层;良渚文化时期,文化层的海拔高程显著提高,这可能与当时雨水多、地下水位增高有关。当时野象虽然分布于黄河流域一带,但处于较南的地方。

夏晚期,气候转向炎热,《竹书纪年》称:

帝廑,一名胤甲(公元前1622年~前1615年)。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

我们认为,古代人对寒暑的感觉可能很难准确表达,便借用日之倍数来反映冷热程度,后来传说或神化,而变成几日并出了。这样冷热异常气候,不能不严重地影响着野象分布变迁。从河北阳原2处发现的野象遗存看,正是距今4 000~3 000年间遗物,与“十日并出”之时相当。可以认为正是由于气温升高,使得适应暖湿环境的野象北徙到黄河流域下游以北的桑干河流域。

商代继续保持着温暖的气候,

殷墟发现十万多件甲骨,其中有数千件是与求雨或求雪有关的。在能确定日期的甲骨中,有137件是求雨雪的,有14件是记载降雨的[53]

表明当时气候炎热,所以需求普降雨雪。而商代,中原地区野象是很活跃的。

西周时气候转冷,《汉书·五行志》记载:“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是太阳黑子的记录。太阳黑子的增多,大气径向环流增强,风暴增加,气候转寒。这和《竹书纪年》:

(周)幽王,名涅……四年(公元前778年),秦人伐西戎。夏六月,陨霜。

记载是一致的。当时中原地区野象显然减少,并逐渐由黄河流域退居淮河流域。

图6.2 中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北界变迁示意图

春秋战国、隋唐以及五代至北宋初3个气温回暖期,都使野象出现北返现象。随后出现两宋与明清寒冷,使野象分布北界不断南移,最后逐渐蜷居于易于避开寒冷的滇南部分地区。

气温变化不仅与纬度有关,而且也与海拔高低、地形及植被等有密切关系,即使中、小环境不同,也影响着气候。气候温暖时,黄河与长江流域等山地、丘陵覆盖着天然森林,黄淮平原与渭河盆地大部分江河湖沼交错,还有不少盐碱地错综分布着,形成森林、草原、水生植被、沼泽植被、盐生植被兴旺景象[54]。这些有利于适应暖湿环境野生动物栖居,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冷空气侵袭,调节小气候。黄淮平原南北较长,排列方向大抵正与寒潮南侵路径一致,地势又比较平坦,从而加强了寒潮作用(图6.3),不利于野象避寒。但由于黄淮平原以西是高原、山地,以东则有一些山地、丘陵,其中有不少盆地与沟谷;这些地方南坡,冬季背风向阳,不仅有一定屏障寒冷气流的作用,而且偏北气流翻山下沉,具有绝热增温作用,使这些地区冬温往往较其东或以西同纬度平原地区高,是野象等越冬避寒的有利场所。夏季,这些地方又迎受偏南暖湿气流,加以地形关系,具有辐合抬举作用,降水也较丰沛,又可增加河湖水源。这类中、小环境中的植被也生长较好,有利野象等栖息。例如,阳原为盆地,隆尧、殷墟一带地处太行山以东低山丘陵附近。

福建武平象洞野象在气候转冷后相当一段时期仍能栖息,也是典型一例。1973年初,蒙当时在福建上杭县教授地理课程的胡善美先生代为到象洞实地考察访问,不仅验证、补充了史料的不足,而且圆满地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

(1)“象洞”这类的“洞”,根本不是岩洞,或洞穴,而是洪武《临汀志》所称“萦纡怀(环)抱之地”。就是指四周高而中间低的山窝窝(类似盆地),还兼指马蹄形山窝窝,象洞地形即属后者。它们是未开发时或开发初期时“村落”的通称,取其“乐土”(洞天福地,洞府里)之意。过去武平、上杭一带以洞为名的村落很多(如武平县“黎畲洞”,现称“十方”),有的已把“洞”字改变了,唯象洞还留有一个“洞”字。

(2)象洞北面既有一些较为高大的山岭,又为马蹄形地形,冬季不仅有一定屏障北方冷空气侵袭的作用,而且朝南、向阳,气温较高;夏季又迎受偏南湿热气流,在辐合抬举作用下,降水量也较丰沛,是适宜暖湿气候的动植物栖息、生长,特别是避寒越冬的良好地区。

(3)在象洞这样的中、小环境中,其未开拓时,“林木蓊翳”,南亚热带密林覆盖,为野象群栖息越冬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海录碎事》称“未开拓时,群象止于其中”,属实。开拓后,冬温既较高,水分又充足,初期腐殖质含量也较高,因而土壤肥沃,作物生长发育良好。《海录碎事》道:开拓后“其地膏腴,稼穑滋茂,有美酿,邑人重之,曰象洞酒”,也非虚语。

可见良好的中、小环境能够缓解短期或不太严重的恶劣气候。植被、水源等的优劣也影响着野象的分布与变迁。

总之,是野象自身习性、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影响着野象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

图6.3 主要山脉与寒潮路径

[据《中国地理》[55]插图拼绘,中路的前锋稍有修改(2017 年)]

参考文献

[1] 贾兰坡,王建.山西旧石器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文物,1962(4-5)

[2] 裴文中主编.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刊.第1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 贾兰坡,卫奇.桑干河阳原县丁家堡水库全新世中的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0,18(4)

[4] 安志敏.中国晚期旧石器的14C断代及其有关问题//《第一次全国14C学术会议文集》编辑小组编辑.第一次全国14C学术会议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5] 李有恒,韩德芬.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兽类骨骼.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1(4)

[6] 王学理.汉南陵从葬坑的初步清理:兼谈大熊猫头骨及犀牛骨骸出土的有关问题.文物,1981(1)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4)

[8] 文焕然,江应梁,何业恒,高耀亭.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初步研究.思想战线,1979(6)

[9] 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郯城县图书馆.山东郯城黑龙潭新石器遗址.考古,1986(8)

[10] 徐淑彬,等.山东沂水发现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古脊椎动物学报,1987,25(2)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2)

[12] 胡厚宣.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四卷(上),1946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77(2)

[14] 张长寿,张孝光.西周时期的铜漆木器具:1983~1986年沣西发掘资料之六.考古,1992(6)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郭家庄160号墓.考古,1991(5)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1982年秋偃师二里头遗址九区发掘简报.考古,1985(12)

[17] 文焕然遗稿;文榕生整理.再探历史时期的中国野象分布.思想战线,1990(5)

[18] 文焕然,文榕生.再探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变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5(2)

[19] 文焕然,徐俊传.距今约8 000~2 500年前长江、黄河中下游气候冷暖变迁初探//地理集刊.第18号,古地理与历史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0] 姚宝猷.中国气候变迁之另一研究:象和鳄鱼产地变迁的旁证.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史学专刊,1935,1(1)

[21] 张明华.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学刊,1981

[22] 梅福根.浙江吴兴邱城遗址发掘简介.考古,1959(9)

[23] 黄象洪,曹克清.上海马桥、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动物遗骸.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16(1)

[24] 曹克清.上海地区的脊椎动物化石.上海地质,1982(2)

[25] 周本雄.披毛犀和猛犸象的地理分布、古生态与有关的气候问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16(1)

[26] 诸汉文.关于苏州地区暨长江三角洲南部的成陆时限问题//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0年年会讨论文选:考古学分册.南京:江苏省博物馆学会,1981

[27] 贾兰坡,张振标.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的动物群.文物,1977(6)

[28] 湖南省博物馆.澧县梦溪三元官遗址.考古学报,1979(4)

[29] 黄仲琴.尔雅“尔雅梁山之犀象”考.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8,1(10)

[30] 叶国庆.尔雅梁山产象考.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8,2(14)

[31] 王仲殊.论吴晋时期的佛像夔凤镜.考古,1985(7)

[32] 裴文中,等.贵州黔西县观音洞试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3)(www.xing528.com)

[33] 曹泽田.贵州水城硝灰洞旧石器文化遗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3(1)

[34] 王正新.四川筠连县发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1991,29(1)

[35] 周能.湖南常德东吴墓.考古,1992(7)

[36] 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松江县兴圣教寺塔地宫发掘简报.考古,1983(12)

[37] 王和平,陈金生.舟山群岛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3(1)

[38] 林钧枢,等.广西武鸣盆地岩溶发育的古地理因素分析.地理学报,1982,37(2)

[39] 吴汝康.广西柳江发现的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1(3)

[40]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3)

[41]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5)

[42] 吴汝康,彭如策.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l(4)

[43]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考古结硕果,岭南历史开新篇//《文物》月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44] 宋方义,等.广东罗定饭甑山岩、下山洞穴遗址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89,8(2)

[45] 徐余瑄.福建惠安的印度象臼齿.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1(3)

[46] 祁国琴.福建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兽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15(4)

[47] 福建省博物馆.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文物》月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48] 江应梁.云南产象史话.云南日报,1962-09- 10

[49]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古代文化的发掘与研究//《文物》月刊编辑委员会编辑.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50] 莫水.傣族古籍中的象.思想战线,1990(5)

[51] 江应梁.李定国与少数民族.学术月刊,1962(9)

[52] 陈晶,陈丽化.江苏武进村前南宋墓清理纪要.考古,1986(3)

[53]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1)

[54] 文焕然.历史时期中国森林的分布及其变迁(初稿).云南林业调查规划,1980(增刊)

[55] 房俊宜.中国地理.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1980

【注释】

[1]据负责汶上县东贾柏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胡秉华1990年7月13日提供资料;
高广仁,胡秉华.1991.山东新石器时代生态环境的初步研究//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

[2]字迹不清(2017年注)。

[3]现为安阳市(俗称)(2017年注)。

[4]现为安阳市(俗称)(2017年注)。

[5]有人认为是汤都西毫。

[6]《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次九经》的“岷山”似指长江上游之岷山,然(晋)郭璞注:“岷山今在汶山郡广阳县西,大江所出”,“至广阳县入海。”(清)郝懿行笺疏:“广阳县,当为广阳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可见《山海经》所称,当在长江下游。

[7]郭璞注:“源分于崌、崃。”是说源夹在崌山、崃山之间。崃山,就是四川西部的邛崃山;崌山当在邛崃山东。

[8]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据《水经注》称,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西,一名沮水者为沔水;西源出自今宁强县者,为汉水;通称沔或汉水。多以支流短的西源为正源。《说文》称:“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此说则又以北源为正源。

[9]即指蛇食象。《淮南子·本经篇》称在“洞庭”,罗苹注《路史·后纪》称在“江、岳间”,《江源记》称在“洞庭”,《岳阳风土记》称在“岳阳”。可见是指今岳阳一带。

[10]“狌狌”即猩猩。《后汉书·西南夷传》称:“哀牢出猩猩。”哀牢山在云南南部。

[11]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

[12]现为长沙市(俗称)(2017年注)。

[13]现为衡阳市(2017年注)。

[14]现为永州市(2017年注)。

[15]现为郴州市(2017年注)。

[16]现为常德市(俗称),此更具体则在鼎城区武陵镇(2017年注)。

[17]现为黄陂区(2017年注)。

[18]现为襄阳市(俗称)(2017年注)。

[19]现为南阳市(俗称)(2017年注)。

[20]现为扬州市(俗称)(2017年注)。

[21]现为南京市(俗称)(2017年注)。

[22]现为芜湖市(俗称)与芜湖县(2017年注)。

[23]现为铜陵市(俗称)(2017年注)。

[24]据《南史》(点校本)和《文献通考》卷三一一。但有的文献,如《佩文韵府》卷五三引《南史·梁世祖纪》却多“吴郡”二字。

[25]现为谯城区(2017年注)。

[26]现为安阳市(俗称)(2017年注)。

[27]《魏书》卷一一二下,同书卷一二;《资治通鉴》卷一五八。

[28]现为衢州市(俗称)(2017年注)。

[29]现为潮阳区(2017年注)。

[30]现为梅江区(2017年注)。

[31]《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一《汀字·象洞》引。

[32]现为惠州市(俗称)(2017年注)。

[33]一般根据流传至今的《墨客挥犀》刊本上题作者为彭乘,因而认为该书是他撰。但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正》(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2月新1版)详细考证,此书作者不应是彭乘,而不知是谁。因此,我们认为作“阙名”,较妥。

[34]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首《历年志序》引。又同书卷四提到淳熙三至十一年(1176~1184年),赵公绸知漳州,“先是象害民稼”,漳州人们捕象。

[35]现为韶关市(俗称)(2017年注)。

[36]《宋史》卷二七八《李昌龄传》也有类似记载。

[37]现为化州市(2017年注)。

[38]现为雷州市(2017年注)。

[39]辖境相当今广东雷州半岛廉江县(现为廉江市,2017年注)、遂溪县、海康县(现为雷州市,2017年注)等大部分地区。

[40]据《舆地纪胜·广西东路·广州·景物下》、成化《广州志·寺观类·东莞县·寺·镇象塔》、崇祯《东莞县志》(民国十年《东莞县志·金石略·镇象塔》引)、嘉庆《东莞县志·古迹·镇象塔》等。

[41]清雍正九年(1731年)《广东通志·物产·动物》中虽称有“象”,但具体地点不明。从所指有“犀(出九德县)”,似在今韶关以南靠近英德的翁源县、新丰县九连山西南麓一带还有残存,后灭绝了。

[42]现为江州区(2017年注)。

[43]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九三《舆地略·物产·太平府》引。

[44]现为江州区(2017年注)。

[45]现为钦州市(俗称)(2017年注)。

[46]现为化州市(2017年注)。

[47]现为玉州区(2017年注)。

[48]现为南宁市(俗称)(2017年注)。

[49]1里=500米。下同

[50](清)乾隆《廉州府志》卷五作“八月”。

[51](清)乾隆《廉州府志》卷五作“牌”,正确。

[52]1丈= 3.3米。下同。

[53](清)乾隆《廉州府志》卷五“小山”作“山坡”。

[54](清)乾隆《廉州府志》卷五“俟”作“饲”。

[55]《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一三六六《廉州府部杂录》引。

[56](清)道光十三年《廉州府志)引旧志。

[57]现为昆明市(俗称)(2017年注)。

[58]现为昭阳区(2017年注)。

[59]现为芒市(2017年注)。

[60]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治所即今云南保山市(现为隆阳区)。辖境约当今云南保山市(即隆阳区),永平、施甸等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现有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及中甸县(现为香格里拉市)(2017年注)。

[61]现为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2017年注)。

[62]现为景东彝族自治县(2017年注)。

[63](唐)张怀瓘《书断列传》卷三,(唐)张鷟《朝野佥载》亦记载(2017年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