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土壤的反映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土壤的反映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土与古土壤同样可以反映当时的气候状况。萤土中褐色土型古土壤是在森林草原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显示比较温暖而稍湿润的气候。黑垆土主要分布于褐土带之西北,是我国北方暖温带森林草原和干草原地带代表性土壤,显示温凉和稍湿润的气候[10~12]。表7.1北疆全新世沉积物反映的气候注:据文启忠,郑洪汉表10.4[13]改编。盐碱土分布变迁也可反映气候变迁。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土壤的反映

黄土与古土壤同样可以反映当时的气候状况。例如,黄土作为一种风积物,它从粉尘物质的产生、搬运、沉降,直至发育成为黄土的全过程都暴露于空间,受到当时大气圈以及区域生物、气候等的直接影响,反映半干旱草原或半湿润森林草原环境。萤土中褐色土型古土壤是在森林草原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显示比较温暖而稍湿润的气候。黑垆土主要分布于褐土带之西北,是我国北方暖温带森林草原和干草原地带代表性土壤,显示温凉和稍湿润的气候[10~12]

文启忠等[13]参考黄河中游地区黄土和古土壤所反映的气候状况[10],推算出新疆北部年平均温度在黑垆土发育期比现今高2~3℃,年降水量多100 mm左右;弱风化的马兰黄土堆积时期,年平均温度比现今低5℃左右,年降水量则与现今近似;直到全新世后期的干燥期仍有黄土堆积,年平均气温比现今低1~2℃[13]。现据新疆艾比湖、柴窝堡湖[14]乌鲁木齐仓房沟[15]等资料编制成表7.1。

表7.1 北疆全新世沉积物反映的气候

注:据文启忠,郑洪汉表10.4[13]改编。

表7.1反映的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特征是:早期,气候干凉(处于回升阶段);中、晚期,则是由暖转冷的变化过程。这与我们认为中国近8 000年来气候冷暖变迁总趋势是一致的。(www.xing528.com)

盐碱土分布变迁也可反映气候变迁。所谓盐碱土包括土壤分类中的盐土、碱土、一般轻度到中度盐碱化的土壤等。这些土壤的性状和成因虽有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在土壤表层或较深土层中均含有大量易溶性盐类,或一定量的交换性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6,17]

从周秦以来华北平原与渭河平原部分地区盐碱土研究来看,这一带盐碱土可分为滨海类型与内陆类型两种。

滨海类型盐碱土:随着全新世初期海侵与随后海退,以及河流挟带物和冲积物淤积,华北平原滨海地区大多呈现向渤海和黄海扩展趋势,使过去滨海盐碱土分布的外限遗留在现今海岸线以内。渤海南岸是周代齐国一部分。《史记·货殖列传》:“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汉书·地理志·齐地》:“太公以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管子·轻重乙篇》称齐桓公时,境内“菹菜、碱卤、斥泽……不为用之壤”。《尚书·禹贡》称青州,“海滨广斥”。这些都说明今山东泰山以北,渤海以南,亦即包括渤海南岸的华北平原当时滨海盐碱土面积广大。到汉代,渤海南岸滨海地区仍为产盐地区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载:当时在这一带的北海郡都昌县(治所在今山东昌邑)和寿光县(治所约在今山东寿光东北10 km)设置官盐场2处,不仅说明当时这一带是产盐区之一,而且也反映有盐碱土。渤海西岸也存在相似情况。

内陆类型盐碱土:渭河平原上郑国渠灌溉区,据《史记·河渠书》称,在战国末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龙首渠灌溉区,在西汉也有卤地万余顷。《抱朴子·外篇·诘鲍》称:白渠灌区,在西汉时“白渠开而斥卤膏壤”。樊惠渠,在东汉号称“土气辛蛰,嘉谷不植,草莱焦枯”,“卤田”区域。说明这些地方,在周秦两汉时有盐碱土,以汉代更多,盐碱更厉害(当然,也有因兴修水利,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治理而减轻盐碱危害的)。《尚书·禹贡》称冀州,“厥土惟白壤……田中中”。当时的冀州,大致指今河北大部分和山西一带,在华北平原西部。当时盐碱较重,可考的具体分布地点有:战国时魏国邺县(治所在今临漳西20 km三台村)。到汉代,又增加了巨鹿郡堂阳县(治所在今新河西南)、河内郡汲县(治所约在今汲县西南)、广平国[4]的斥章县(治所在今曲周东南)、邺郡的斥丘县(治所约在今成安东南)。北魏迄隋代,河北南部盐碱土分布具体地点可考文献很少,《魏书》记载北魏末,滹沱河流域和滏阳河流域(当时的定州、冀州等),因连年多雨,河流泛滥,相当广大地区产生盐碱化,经具体考证,仅知邯郸附近地表盐分相当高。唐至金代,今河北南部的清河、巨鹿、永年、临漳、大名、深县[5]宁晋等地都曾有盐碱土分布。元迄1949年前,今磁县、鸡泽、永年、成安、曲周、肥乡、威县、清河、巨鹿、任县、邯郸[6]等地盐碱土都比较严重[16,17]

从盐碱土发展过程看,周秦时代,无论是滨海还是内陆,都有盐碱土分布。随着时间推移,盐碱土分布范围和盐碱化程度都有所变化。尤其以汉、宋、明、清等阶段,盐碱土分布较严重的地点多,盐碱程度也较严重(当然,其中有一些时代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改良措施,情况有所好转)。虽然盐碱土扩大和盐碱化程度加重与河水泛滥、人工治理不力等因素有关,但与气候冷暖、旱涝轻重等也有较大关系。两汉和明、清恰为气温下降阶段,北宋中后期恰是气候摆动阶段(见图1.5)。难道这是巧合吗?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们持否定态度。随着气温下降,降水量减少,出现海退现象,造成滨海盐碱地范围相应扩大,水中盐碱含量增高;内陆则往往因水量减少,流速降低,泥沙等淤积,使地上河河床不断抬高,河水向两岸侧渗漏;以及水利失修,灌溉不当等,出现新的盐碱土或导致次生盐碱土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