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湿地可持续利用区道路系统规划成果

湿地可持续利用区道路系统规划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7.5出入口与交通游览设施1.出入口主入口:从312国道现状加油站北侧进入,是张掖国家湿地可持续利用区的主要形象入口。

湿地可持续利用区道路系统规划成果

6.7.1 规划原则

遵循现状原则——以现状道路为依托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减少不必要的工程量

最小干扰原则——规划机动车道减少对湿地可持续利用区的割裂,减少道路网密度,最小干扰场地生态环境

疏导分流原则——规划将机动车、电瓶车、步行、水上交通相分离,减少彼此间的交叉干扰。

网络与环通原则——将机动车路线在湿地可持续利用区外围环通,形成内部完整的非机动车网络,有利于游线组织。

6.7.2 对外交通规划

312国道:为湿地可持续利用区主要对外通道,从湿地可持续利用区西侧经过,道路宽12 m,双向两车道。

张靖公路:为湿地可持续利用区次要对外通道,从湿地可持续利用区东侧经过,道路宽12 m,双向两车道。

6.7.3 道路交通游览规划

机动车环路:在现状非机动车道和村庄土路基础上形成环形机动车道,规划道路宽4 m,机非混行,长约11.1公里,采用混凝土铺设,作为湿地可持续利用区各个景点间的机动车联系路,也是场地内重要的疏散道路。同时局部路段靠近村庄,可作为村民进出的主要道路。

园区游览路:保留场地内现状道路作为园区游览路,道路宽4m,成网状分布。外围与机动车环路相接,内部与木栈道交汇,成为湿地可持续利用区重要的非机动车交通网路,临时可通行养护、应急等特殊车辆。

木栈道:在现状木栈道基础上分别向南湖游客服务中心和北湖观鸟区拓展,形成木栈道精品游线。同时在南湖水域周边适当增设栈道,栈道宽2 m,成为场地内重要的游憩步行道。

电瓶车道:将主入口—流泉社休闲艺术中心—东入口的现状非机动车道铺设砂石,作为电瓶车道。

6.7.4 水上交通游览规划

规划漂流从南湖游客服务中心码头到北湖码头,总长约3.9公里。漂流河段宽5~10 m不等,局部放大成为湖面。

6.7.5 出入口与交通游览设施

1.出入口

主入口:从312国道现状加油站北侧进入,是张掖国家湿地可持续利用区的主要形象入口。

西入口:位于312国道新河交汇处,为湿地可持续利用区次要入口。

东入口:位于张靖公路靠近北湖一侧,为湿地可持续利用区次要入口。

度假村入口:位于张靖公路红金度假村,为湿地可持续利用区次要入口。

南入口:位于南湖南侧与城市建设区相邻,为湿地可持续利用区次要入口,是城区居民日常散步、休闲的出入口。

2.机动车停车场

规划共计5处机动车停车场,分别位于主入口、西入口、东入口、南入口和流泉社休闲艺术中心内。其中,主入口和东入口为旅游团队停靠点,安排有旅游大巴停车场,其余均为小汽车停车场。另外,流泉社休闲艺术中心和红金度假村均为内部停车场,仅安排少量停车。

3.电瓶车停车场与自行车租赁点

规划共计7处电瓶车停车场,分别是主入口的电瓶车总站和游客服务中心、东入口、西入口、漂流终点码头、流泉社休闲艺术中心、木栈道精品游线与电瓶车道转换处的电瓶车停靠站。自行车租赁点结合电瓶车停靠站共同设置。

4.水系疏浚河边

规划共计2处水系疏浚河边,分别位于漂流起点和终点。起点水系疏浚河边结合游客服务中心、电瓶车停靠站等设施集中建设,终点水系疏浚河边结合厕所、商亭等设施建造。

6.7.6 湿地可持续利用区道路建设及辅装工程

1.入口设计

(1)主入口

主入口采取人车分行的交通方式。停车场使用单独出入口。人行入口(应急、养护等车辆可以进入)采用两块板道路断面形式,中央分隔带采用当地野草种植带,两侧为高大的林荫带,形成入口景观轴线。轴线起点临312国道,设置一个低矮的标志墙,轴线终点为湿地公园标志叠石,其背景为树荫集散广场。

(2)西入口(www.xing528.com)

车行人行分开,将现状停车场改造为休憩广场,在广场和312国道之间补植树木,减少312国道的干扰,内设停车场。

(3)东入口

在入口处增设小型交通绿岛,岛上置巨石,作为湿地公园入口标志,内设停车场。

(4)南入口

在入口设步行阶梯广场,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分设两侧。

2.广场设计

结合入口服务设施、商亭公厕、水边观赏点等设置小型散广场。广场以绿茵覆盖,交通流线顺畅,林下设置休憩座椅。

3.道路工程

(1)车行道路

入口区域及停车场:机动车可进入。面层材料为混凝土。宽度控制分别为6 m和4 m。

园区内部道路:允许应急、养护等中小型机动车辆进入。

在现有车行道路基础上,完善车行道路系统。道路宽度为4 m,路面材料为砂石分层压实,减少扬尘。路面两侧各1 m范围内不种植树木,作为缓冲区域。其中,通行电瓶车的路段,为减少扬尘,使用混凝土面层材料。

(2)广场及步行道路

广场和步行道路采用水泥砖面层材料。步行道路宽2.5 m,两侧各1 m范围内不种植树木,作为缓冲区域。

(3)新增栈道

在现有栈道基础上,新增栈道4118 m。为减少对湿地环境的破坏,采用浮箱基础,面层材料为防腐木,宽度与现状栈道宽度相同。

4.桥涵工程

(1)车行桥

在水系疏浚河道与车行路交汇处设置可供小型机动车辆通行的桥梁,共3座。形成车行道路与水系疏浚河道的立体交叉。景观桥宽4.2 m,跨度约27.5 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拱形桥,桥面采用铁艺栏杆与扶手,通过铁片之间的编织交错,形成自然灵动的景观效果。

(2)步行桥

在水系疏浚河道与栈道交汇处设置木制景观桥1座,形成木栈道与水系疏浚河道的立体交叉。景观桥宽2 m,跨度约14.3 m,采用全木制结构,风格与木栈道相一致,与所在区域环境融为一体。

(3)道路过水管涵

水体与湿地可持续利用区道路交汇处,埋设预制钢筋混凝土管。

新河引水渠与312国道交汇处,采用两侧顶管形式。

5.停车场设计

(1)机动车停车场

在各出入口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小汽车停车位174个,旅游巴士停车位49个),其中,主入口停车场在未来根据旅游发展需求,可以向其北侧进一步拓展。

(2)电瓶车停车场站

电瓶车总站位于主入口停车场东侧,用于电瓶车过夜停放及养护修理之用。根据电瓶车行进线路,结合广场等设置。

(3)自行车停车场及租赁场

自行车停车场结合各出入口停车场、广场设置。自行车租赁结合商亭公厕等服务设施设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