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湿地可持续利用现状问题分析

湿地可持续利用现状问题分析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已开工建设的基础上,规划实施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

湿地可持续利用现状问题分析

6.3.1 湿地保育问题

1.灌排渠大量排水导致湿地缺水

场地内的庚名干渠、瓦窑干排、黑水沟历史上作为农业灌溉排水系统而存在。如今为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湿地可持续利用区内大面积实施了退耕还湿地措施,使得地下水位上升,原本干渠的灌溉功能已经丧失,而大量排水导致局部湿地缺水。

2.雍水坝建设有利有弊

现状为湿地蓄水建造雍水坝,水坝建成后对当地的湿地生长产生了积极作用,部分牧草地逐步恢复形成湿地。但雍水坝设计采用水利设计标准建造,其造型过于人工化,与湿地自然生态的环境景观不相协调,设计中需考虑雍水坝与地形的有机结合。

3.未进行生态容量计算

由于未进行生态容量计算,对湿地可持续利用区的游客量缺乏认识,也无法确定服务设施的数量与规模。肆意进行的规划建设,有可能超过生态环境容忍度,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也影响到旅游本身的品质

6.3.2 旅游开发问题

1.旅游项目体系尚未构建

规划的旅游项目包括湿地展览馆、生态农庄马术表演馆、木栈道、水车等。总体而言,休闲项目主题不突出,休闲内容形式较少,部分休闲主题例如马术表演等与湿地休闲科普有冲突,部分景观设施例如水车等与湿地的自然人文气质不符。

2.旅游服务设施不足

现状建成的木栈道、非机动车道,由于缺少座椅、垃圾桶厕所等必要的服务设施,游人在游览过程中无法停留、休息。同时缺乏必要的餐饮、购物、休闲设施,不便于相关旅游活动的开展。

6.3.3 景观特色问题

1.缺乏明确的景观边界

湿地可持续利用区现状以312国道和张靖公路为场地边界,由于公路两侧为连续的湿地、农田或林地,使得湿地可持续利用区缺乏明确的景观边界。同时,场地内不同景区之间也缺少景观隔离,会造成游人场地认知困难。

2.缺少具有吸引力的景观标志物

景观标志物是场地特征的集中表现,也是整个环境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具有极其重要的景观价值。同时也往往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可以成为休息、观景、室内活动和摄影的场所。

3.重点区域缺少景观设计

现状场地南北两处雍水坝形成的水域缺少景观层次,以成片的牧草地为主。规划中可以通过植物品种和高矮搭配,增加休闲游憩设施丰富场地景观。(www.xing528.com)

6.3.4 交通体系问题

1.缺少机动车环路

湿地可持续利用区现状建成的非机动车道宽4m,可临时通行机动车,作为园区主要的游览交通系统。但作为湿地可持续利用区,应拥有一条环通的辅助性道路,作为后勤和疏散通道。

2.栈道线路单一

现状木栈道为东西向单一走线,长约4.8公里。沿线缺少局部环路,无法深入湿地进行观赏或开展不同类型的休闲活动,功能较单一。

6.3.5 湿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为了拯救湿地、保护绿洲,不仅要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治理工程,还必须实施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遵循湿地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既注重湿地的生态效益又不可忽视湿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综合治理湿地生态环境,保障湿地生态用水。

1.尊重现状,顺势拓展

保留现状已建成的非机动车道、木栈道、雍水坝,顺势拓展,将非机动车道与规划的机动车环路相接,将木栈道与规划的建筑相连,将水面在现状基础上适度拓展、丰富水景

2.生态优先,最小干预

将湿地生态系统保育作为优先考虑,最小干预自然,严格限制游憩活动设施和游憩内容。

3.统筹水系,因势利导

规划在现状排水渠和雍水坝基础上,统筹水系统,将排水功能转移至湿地外围,变排水渠为保水渠,因势利导形成生态的湿地水环境

4.完善设施,宁缺毋滥

完善座椅、平台、厕所等游憩设施,设施设计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其形式与湿地环境的协调统一。

5.丰富旅游,突出特色

丰富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增加旅游兴趣点,并通过景观设施和景观建筑体现张掖湿地戈壁流泉的特色。

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已开工建设的基础上,规划实施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可持续利用工程实施范围西至312国道、东至张靖公路、南至城市规划建设区边缘、北至三闸村一线,总面积约6.95 km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